不少人伤风感冒的时候,会选择使用小柴胡汤,结果时灵时不灵;市面上有小柴胡汤还有大柴胡汤,这一大一小有什么区别?大小柴胡汤都是针对什么样的病症才能使用的?那得从这两个方剂的来历说起了…… 张仲景首先是给小小看病。小小除了发热之外,嘴里感到苦苦的,有恶心的感觉。小小的父母还说他最近脾气很差,也不喜欢吃东西了。张仲景看了看小小的舌苔,只见舌苔薄白,脉象是脉弦。根据小小的这些症状表现,张仲景认为小小应该属于伤寒少阳证。 邪气在表的,应该发汗解表;邪气入里的,则应该吐下。现在邪气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汗、吐、下这些方法就不适合了,应该采用和解之法。所以,需要选用能够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的方药,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这样才能解除病症。 既然已经诊断清楚,张仲景就开出了以下药方: 柴胡为主帅,解体表的病邪;黄芩清体内的湿热,也就是清里;生姜帮助柴胡驱赶体表的病邪,亦可以止呕;半夏帮助黄芩清体内的邪气,也同样有止呕的作用;而人参、大枣、炙甘草三味补药,辅助人体的正气。七味药一起驱赶外邪,清理内邪,扶助正气。 看完小小的病,张仲景开始给大大诊断了。对比之下发现,大大很多表现是跟小小相同的,但是大大还伴有呕吐、大便不通的情况,而且大大的舌苔是黄的,与小小的薄白有区别,脉象上大大弦数有力。因此,张仲景断定大大跟小小并不是一样的病,大大属于少阳阳明合病。 于是,张仲景在给小小的方子上作了点改动,去掉人参和甘草,加大黄、芍药和枳实: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治疗体内热结引起的便秘,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三者相辅相成,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引起的忽冷忽热加之腹痛便秘;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因为两个方剂的组成有些相似,生病的又是一对双胞胎,为了避免混淆,张仲景就在给大大的方子上写了一个“大”字,给小小的方子上写了一个“小”字。大大小小分别服用了这两个大小方,第二天就痊愈了。后来张仲景也经常用这两个方子来治病,效果屡试不爽,到了晚年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也将这两个方子记了下来。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巧合吧,这两个方子都是以柴胡为君药,对比起小小的“小”字号方专于和解少阳一经,给大大用的“大”字号方力量更大一些,于是“大”字号方就命名为“大柴胡汤”,而“小”字号方则就是我们熟悉的“小柴胡汤”了。 对文章有话要说?猛戳页面底部的写评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