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前的现代生活:再寻上海老公寓

 higoofy 2015-09-24
说起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建筑,脑海通常会瞬间涌现各式古典风格、殖民地风格、巧夺天工的教堂,还有骑楼里弄胡同这些传统居住空间......然而人们很少提及一种前卫的建筑:公寓。而高层公寓楼的建造热潮,正是1920-1940年代上海特有的产物。在那个灯红酒绿的旧上海,房地产市场兴旺,地价攀升,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涌入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带来的还有新潮的生活方式。同时代的世界城市,例如纽约,大批Art Deco装饰艺术派的摩天大楼也在如火如地冲向天际,作为东方大都会的上海当然不会落后。于是,站在潮流先锋的公寓楼和影院、百货公司、游艺场、咖啡馆一样,组成中国最早的都市生活文化。

没错,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建筑,总绕不开邬达克的作品。以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和武康大楼为代表的一众作品,俨然成为人们追忆那个黄金年代的不二地标;然而构建出百花齐放的万国申城,除了邬达克,还有一大批同样优秀的建筑大师,而赉安洋行绝对是当中的佼佼者。

2015-08-26 155317.jpg

赉安三杰
图片来源:《法文上海日报》1934年7月14日

赉安洋行于1925年由法国建筑师Alexandre Leonard和Paul Veyssere合伙成立,甫一出道,即以法国总会大楼而名噪上海滩。三十年代的赉安洋行积极拥抱世界建筑潮流,摆脱复古风格,进而设计一批Art Deco风格和现代主义的办公楼、公寓楼;1934年,第三位法国建筑师Arthur Kruze的加入更加速赉安洋行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后世称他们为“赉安三杰”。

好吧,终于和诸位唠叨完历史了,下面先介绍赉安洋行的作品。由于楼主非建筑专业出身,若用词有误,烦请指正。

IMG_3121-s.jpg

培恩公寓 Beam Apts
年份:1930年    风格:装饰艺术派

1923年,有感于高层公寓建造热潮的兴起,法商万国储蓄会斥资在霞飞路中段(即如今淮海中路)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交界建造一幢公寓,并交由赉安洋行设计,1930年建成。公寓楼毫无悬念地采用当时风靡全球的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和水泥墙面。大家不妨留意,公寓顶部中央有一旗杆,两侧层层向下跌落。这种形状的建筑是较为典型的Art Deco建筑物处理手法之一,最经典的例子可参见同年代建造的帝国大厦。

DSCF6578_(1).jpg

顶部水平压檐下可见竖线装饰条,也是较为典型的装饰艺术图案。

DSCF6588-(1).jpg

DSCF6597-s.jpg

楼梯转角部分亦可观赏来自三十年代的精美曲线。

培文公寓.jpg

三十年代初的培恩公寓及其周边淮海中路街景。



IMG_3072-s.jpg

盖司康公寓  Gascoigne Apts
年份:1935年    风格:现代主义

这幢现代得一塌糊涂的公寓和培恩公寓一样,同属万国储蓄会。当时赉安洋行十分乐意拥抱国际设计潮流,三十年代中期更甚,盖司康公寓就是其中的先锋产物。外立面以白色Art Deco装饰竖线为中轴,两边对称,铺设米黄色砖,无多余的装饰,相当简约。当时住户多为外侨和领事馆人员,月租金至少200美元,相当高昂,而且还要先面试。

盖司康公寓赉安洋行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5年竣工。现代派风格 (.jpg

主楼有13层,辅楼设在沿街,建筑风格和外立面材料和主楼相似,底层为商铺。由于辅楼现时被茂密的梧桐树遮盖,难以拍摄全貌。图片摄于三十年代,不知当时周边居民对如此现代的高楼有何看法呢。(笑)



IMG_3179 (2)-s.jpg

白赛仲公寓  Boissezon Apts
年份:1933年    风格:装饰艺术派

复兴西路当年叫“白赛仲路”,以旧法租界公董局总工程师命名,建于此的公寓因而得名“Boissezon”,网上关于白赛仲公寓的信息极少。不过内凹的等腰三角型阳台倒是颇为有趣,配合乳白色外立面和少量简约Art Deco竖线条,使公寓显得精巧可爱。

对望的麦琪公寓 (Magy Apts,1936年,现代派)同样是赉安洋行的作品,地处的乌鲁木齐中路当年叫“麦琪路”,所以因此得名。为了在窄小的土地上争取更多空间,赉安洋行设计了创新的超大弧形阳台,巧妙地榨取了空间,同时外立面也先得简洁又抢眼,相当值得玩味。诸位若有机会路过麦琪公寓,不妨留意一下。



DSCF6760-s.jpg

密丹公寓  Midget Apts
年份:1931年    风格:现代主义 + 装饰艺术派

迷人万千的武康路拥有众多名人故居,楼主却独爱小巧精美的密丹公寓。公寓只有五层高,采用深灰色水泥拉毛装饰外墙面,其实气质颇为朴实,但地处武康路和湖南路交界,舒适优雅的街道氛围为公寓增添独有的魅力。

赉安洋行的作品本文便介绍至此。



DSCF6580-s.jpg

永业大楼  Young Apts
年份:1932年    风格:现代主义 + 局部古典式

像军舰一样的永业大楼就在培恩公寓旁边,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6层高的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为褐色面砖,和旁边的培恩公寓的色彩有几分相衬。




IMG_3190-s.jpg

淮海大楼 Empire Mansions
年份:1934年    风格:现代主义

在宽阔的淮海中路和常熟路交界,伫立了逾81年的淮海大楼。公寓由著名上海建筑师黄元吉设计,以转角处为中轴,两边以形成L字形展开。黄元吉巧妙地把窗间墙设计成和窗框一样的黑色,这样每层的窗户在整体视觉能连成一体;大楼由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入口设计冲出屋顶的Art Deco竖线条装饰;横竖结合使得整幢大楼拥有强烈几何感,简洁不失霸气。

此外,在1994年到2007年,作为上海奢饰品百货起源的美美百货更开设在淮海大楼里,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

Western Ave. Joffre 1940s.jpg

淮海大楼于1985年被加建两层,从这张摄于四十年代的照片可看到,初期的大楼的两翼和现在并不一样。



DSCF6724-s.jpg

赛华公寓  Savoy Apts
年份:1928年    风格:现代主义+装饰艺术派

常熟路上的著名建筑除了淮海大楼,还有它旁边历史更悠久的赛华公寓。公寓楼和淮海大楼一样为沿街周边形建筑,也呈L字形展开;外立面采用灰色拉毛水泥,顶部和底部有白色装饰艺术图案,整体观感较淮海大楼古典。

IMG_3183 (2)-s.jpg

另外,赛华公寓每层的辅楼梯为敞开式,路人可清楚瞭望其结构,相当有新意。



IMG_3126-s.jpg

重庆公寓 Dubail Apts
年份:1931年    风格:装饰艺术派

重庆公寓坐落在重庆南路,旧日叫“吕班路”,因此当年叫“吕班公寓”。美国著名左派记者艾格尼丝曾居住于此,从事革命活动;加上其引人注目的外观,即使关于它的设计师、建筑商等背景信息很少,也依旧其大名鼎鼎,吸引不少历史迷和摄影爱好者拍摄。

IMG_3135-s.jpg

相对保养良好的外立面,内部稍显陈旧,但也掩盖不了往日的大户气息。

色戒_20144220049.JPG

李安导演的《色,戒》也曾在重庆公寓取景。

IMG_3137-s.jpg

走廊间形成优雅曲线,暖黄的灯光、三十年代的木门、精致的马赛克地砖......疑心着王佳芝随时从某扇门走出来。

IMG_3123-s.jpg

重庆公寓的楼梯明亮宽阔,岁月在它身上留下很多痕迹,依旧不减气势。

Lust, Caution - Official Trailer [2007] [720p HD]_2015911153530.JPG

王佳芝上楼这一幕相当美丽,但只出现在预告片,并未出现在正片中。



IMG_3139-s.jpg

花园公寓  Park Apts
年份:1926年    风格:折衷主义

古典的花园公寓就在重庆公寓旁边,周遭梧桐树很大程度地遮住了它巨大的体量。乳白的清水砖墙外立面、华丽的大壁柱还有精美的铁艺阳台护栏,总令我想起巴黎街头的公寓。



IMG_3089 (2)-s.jpg

陕南邨  King Albert Apts
年份:1930年    风格:法式风格

陕南邨原名为“亚尔培公寓”,皆因所处的陕西南路当年叫“亚尔培路”。二十年代末期,这里相继开设逸园跑狗场、回力球场,日渐聚集大批赌徒,旺盛的人气使得法国天主教会看中这里的房地产商机,于是投资建造这处高档的公寓里弄。

IMG_3087 (2)-s.jpg

陕南邨共有16幢公寓楼,外形十分相似,邨内坏境优美静谧,偶尔会有电影在此取景,例如近期的《何以笙箫默》和《新娘大作战》。



IMG_3076 (2)-s.jpg

白尔登公寓 Belden Apts
年份:1924年    风格:新古典主义

白尔登公寓的一些元素很符合我们对二三十年代建筑物的认知:暗灰色的墙面,凸形窗,百叶窗台......公寓楼安静地躺在路边,正门对着围墙,不像上文介绍的公寓那样豪迈的对着路口;因此在树木繁盛的季节里更加难吸引注意力了。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和姑妈张茂渊曾居住于此,所以她也在某个单元里面度过些愉快的时光。

DSCF6678.JPG

楼顶有“1924”的字样雕刻,那时很多建筑物就会刻上建造年份,倒是在公寓里比较少见。埋在枝叶里的白尔登公寓隐约可见豪气宽阔的阳台,既能私密又能远眺,难怪张爱玲喜欢不已。

IMG_3077-s.jpg

楼道大厅光线昏暗,略带有旧日的霉味,当年的高级公寓,今日好像带点被遗弃的意味。

IMG_3080-s.jpg

里面是一梯两户,楼梯绕着中间的电梯上去;虽然窄小,但不算昏暗,设计简单,黑胡桃色的装饰条和窗框的古典味很浓。



DSCF6812-2-s.jpg

同孚大楼 Yates Apts
年份:1936年    风格:现代主义

造型神奇的同孚大楼由著名建筑师陆谦受和吴景奇设计,中国银行出资建设,因此早年底层是中国银行,如今是中国工商银行。由于大楼所处地形窄迫,两位大师于是把它设计出月牙的形状,以获取更多实用空间。

DSCF6801-s.jpg

来到侧边观看,整幢大楼仿佛被齐整地削去一边,十分有趣。


DSCF6811-s.jpg

徳义大楼 Denis Apts
年份:1930年    风格:装饰艺术派

德义大楼的“Denis”其实是商人程贻泽的英文名,他于1927年建立优游体育会,并举行“台尼斯杯”足球赛(这位仁兄是否有点自恋),为解决来自各地足球队员的住宿问题,于是投资兴建了这幢叫Denis的公寓。

DSCF6813-s.jpg

德义大楼就在同孚大楼的斜对面,外立面一样采用褐色面砖,也许两者的气质太相衬,很容易使人混淆。



DSCF6829-s.jpg
卡德公寓 Carter Apts
年份:1932年    风格:装饰艺术派

从徳义大楼转入石门二路,见到一幢体量巨大的Art Deco公寓,却找不到介绍的牌匾,回来搜索一下才知道是卡德公寓,除了年份和风格,找不到任何资料了。



DSCF6848-s.jpg

平安大楼 Pin' an Building
年份:1925年    风格:现代主义

外立面保养极佳的平安大楼也没留下什么详细信息,底层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平安大戏院”,相信各位不多不少都会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见过,如今戏院早已消失,变成服装店。



DSCF6857-s.jpg

华业公寓 Comsopolitan Apts
年份:1934年    风格:西班牙风格

著名的华业公寓就在平安大楼后面的小区里面,是三十年代沪上数一数二的奢华公寓,由谭同兴营造厂厂主谭干臣投资,李锦沛设计;楼顶采用华丽的西班牙红瓦,现在很多楼宇都采用这一设计,骤眼一看,华业公寓更像是二十一世纪兴建的。只可惜当时公寓入口有人发生争执,楼主未敢入内拍摄。

未命名_meitu_0.jpg

左图为建造中的华业公寓。右图中站着的是谭干臣的儿子谭敬,另一位是设计师李锦沛,他出身于纽约华侨家庭,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建筑,后来受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派到上海工作,著名的作品除了华业公寓,还有国人熟悉的南京中山陵园和广州中山纪念堂。

Building 173 - Trailer_201582719156.JPG

2009年,瑞典电影人Peter Eldin和英国记者Charlott Mikkelborg组成一支摄制组,用九个月的时间在华业公寓拍摄了纪录片“Building 173”,片中采访了公寓的旧住户、电梯管理员等等,细数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在这幢大楼里发生的生死离别喜怒哀乐的往事。本片在英国、波兰、法国等电影节上得到高度评价,可惜目前网上并无观看渠道。



写在最后

关于当时公寓里的生活,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里有生动的描绘:

夏天家家户户都大敞着门,搬一把藤椅坐在风口里。这边的人在打电话,对过一家的仆欧一面熨衣裳,一面便将电话上的对白译成德文说给他的小主人听。楼底下有个俄国人在那里响亮地教日文。二楼的那位女太太和贝多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捶十八敲,咬牙切齿打了他一上午;钢琴上倚着一辆脚踏车。不知道哪一家在煨牛肉汤,又有哪一家泡了焦三仙。”

在遥远,混乱,光怪陆离的二三十年代,一边是“华灯起乐声响”,一边是“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形象;唯独设计超前的公寓及其生活方式很少被后世提及。电梯、冷暖气、冰柜、进口卫浴设备还有完善的物业管理,乍一听以为是现代人的生活,却出现那个年代的上海,着实是神奇的碰撞。迷人的是,这些公寓楼历经各种浩劫,装载着无数悲喜故事,来到现代世界,却仍像刚刚设计出来一样摩登优雅,继续见证这座传奇城市的变化。至于那些消失在历史里的生活细节,亦只能从张爱玲那些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找到丁点想象的源头吧。(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