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快报》报道,如果问广州今年无车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堵。而且是非高峰期也堵,晚高峰还被市民“誉为”全国最堵!而实际上,广州不但一改过去强势推广无车日,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对无车日冷处理。 今年无车日官方活动不仅相比往年更为冷清,更尴尬的是,无车日当天,交通拥堵状况丝毫不亚于平日。当本该有示范意义的无车日沦为庸常的拥堵日,诸多疑惑扑面而来:到底是因为我们仅把无车日当做一种秀敷衍了事,还是无车日本身就存在问题? 以往无车日被各地政府大加倡导之时,人们对于无车日沦为作秀忧心忡忡,似乎只要无车日不再是一种秀,只要无车日理念能够深入到政府及公众心中,无车日就能从理想落地为现实,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拥堵的面貌。 诚然,无车日有无官方活动,效果完全不一样。但即便有官方活动,它所带来的效果也难以持久。从根本上讲,无车日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样的境地,不在于人们对于无车日刻意的敷衍作秀,也不在于无车日缺乏制度性的落实渠道,而在于无车日本就不是解决城市拥堵的正途。把希望寄托于无车日,或把问题责难为落实不力,或将无车日作为治堵的应付性举措,都无助于理解城市拥堵的真正问题。 无车日着眼点在于改变出行观念,但要转变出行观念,就必须要有可替代性的出行方式。反观现实,我们号召公共交通出行,但公共交通覆盖率仍然不足;我们呼吁绿色出行,但看看市中心自行车道被侵占的现实;我们将矛头对准私家车,但相比于车多,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城市交通效率低下难道不是问题根源的根源? 所以,城市交通拥堵,是资源过度集中、交通混乱的后遗症,私家车出行本身不应该为此担上污名。如果私家车应为城市日益加剧的拥堵负责,那本该为无车日做出表率的公车就更不能置身事外。治堵先治公车,是舆论早已有之的共识。然而,无车日连公车都不再响应,遑论私家车? 其实,科技的发展,早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路径,这就是共享经济。发源于共享经济的专车,不仅对于缓解打车难具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且在优化交通出行上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可惜,专车目前身处灰色地带,甚至被认为是城市拥堵加剧的罪魁祸首。这是典型的寻找替罪羊的思维,而无视专车在减少空驶率、替代私家车需求、增加车辆使用率等方面的效用。至于说违停过多导致拥堵加剧,那问题显然在于违停,在于城市没有迅速对接专车接客停车的需求,而不能简单归咎于专车本身。 从理想的层面看,无车日的意义仅在于倡导和示范,这种倡导要想发挥作用,就不能停留于一时一地的作秀。回归现实,无车日即便能得到积极的响应,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不会有多少实质作用,因为拥堵的原因不在于车多,而在于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和交通混乱,还在于类似专车、互联网巴士这类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的新型出行方式仍未得到认可。不从根本上反思拥堵根源,而过度期待无车日发挥作用,显然是难以带来真正改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