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老虎”和珅倒台后,家产去了哪?|共识头条

 cat1208 2015-09-24

很少有人注意到查抄家产的奏折中频繁出现的'内务府'及其下属的'广储司',而这个部门恰恰是和珅查抄家产的真正去向——它们既没有被存入国库之中,以备不时之需;也没有成为军费,支援前线官兵,而是分类按批进入内务府的不同部门之中。


《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中和珅画像


抄家:“贪污之王”的真相


1799年2月26日,就在嘉庆皇帝宣布和珅一案结案的三天后,直隶布政使吴熊光的一份奏折被呈递到皇帝手中。自从上次君臣奏对之后,吴就被皇帝委派查办和珅及其家人名下财产。


就在吴的第二份奏折呈递的同时,另一份来自内务府的密奏也被送到御前。


比起吴熊光这个从二品的布政使,这份奏折的三个作者都是皇室宗亲,他们分别是肃亲王永锡、贝勒绵懿和刚在2月12日履新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永来,这份奏折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奏报在海甸查抄和珅及其同党福长安花园财产的情况。


3月5日,内务府奏折(同样是密折)又报告提督衙门交到查抄和珅家产案内折合库平银2833249.61两,已交入内务府广储司内收讫。


甚至到两个月后的5月2日,定亲王绵恩还在奏折中称奉旨查抄和珅及伊家人刘全等家产,将查出的二两平金33551两和白银3014095.33两一同交给内务府广储司收讫,同时还表示对那些尚未追回的造车价银也会'移咨内务府就近着追'。


嘉庆皇帝为何对查抄和珅的家产如此倾心?难道真的是因为像后世笔记中所说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北京恭王府(清乾隆和珅府邸)花园诗画舫


从史梦兰的《止园笔谈》到薛福成的《庸盦笔记》、欧阳星的《见闻琐录》、无名氏的《殛珅志略》,再到徐珂的《清稗类钞》、天台野叟的《大清见闻录》,一份'和珅家产清单'通过这些好事文士的稗史笔记在民间传抄流行。


在这份清单中,和珅成了毫无疑问的贪污之王。


按照这份清单记载,和珅被抄家产共计一百零九号,内有八十三号尚未估价,已估者二十六号,合算共计银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九万伍千一百六十两。


按照另一本《梼杌近志》中的统计:


“其家财先后抄出凡百有九号,就中估价者二十六号,已值二百二十三兆两有奇。未估者尚八十三号,论者谓以此比例算之,又当八百兆两有奇”。


是书更声称'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之半额而强',这也正是现在时下流传的和珅家产达到8亿,相当于大清国十余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之来源。


但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梼杌近志》这本书初版于1910年,并且被收入革命党人胡朴安的《满清野史》当中(胡本人可能正是这本书真正的作者)。


所以对革命党而言,这个天文数字般的贪污记录更具革命文宣的功能:“甲午、庚子两次偿金总额,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当之”,国耻与贪腐紧密相连,足以唤起民众排满之心。而和珅贪污8亿两的传说,也由此扩散开来,成为今天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的不易之论。


那么,和珅的家产究竟有多少?


一份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名为《和珅犯罪全案》的档案中包含一份详尽的《预览抄产单》,看似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但其真实性,经过冯作哲的严密考证,已经被证明是道光时代的产物,且其中收录的上谕、折片错漏百出。


而这份所谓的《全案》,恰恰是后世那些以讹传讹的稗史笔记的源头。


所以,唯一可信的史料,就只有上谕、参与查抄臣僚的奏折和内务府的折片,而这里面的数字加在一起,总数甚至不会超过两千万两白银,更保守的估计,则指出这个数字也许仅在一千万两上下。


这恐怕是这位“贪污之王”真正的极限了。


皇帝的荷包:钱都去哪了?


考虑到当时川陕白莲教起事,朝廷连年征剿,大笔银两被投入到平弭内乱的无底洞中,所以和珅的这笔查抄财产,可谓久旱甘霖,足以为前线官兵再添助力。


当然,前提是这笔钱确实被用在了军费开支上。


像所有良好的愿望一样,事实总是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戳破——


人们往往只关注于一个贪官究竟贪污了多少钱款,并且为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赃款目乱神迷,切齿于其肆无忌惮的贪腐行为,并未朝廷再次揪出这样一个国之大蠹而欢欣鼓舞,并将国家出现的一切积弊都归咎于这个倒台的贪官身上。


就像《清朝野史大观》的作者所切齿痛斥的那样:


“盖至乾隆末年而康雍乾三朝之元气,殆尽斫丧于彼一人之手矣”。


然而却很少有人追问,这笔钱款究竟去了哪儿。



《清朝野史大观》


很少有人注意到查抄家产的奏折中频繁出现的'内务府'及其下属的'广储司',而这个部门恰恰是和珅查抄家产的真正去向——它们既没有被存入国库之中,以备不时之需;也没有成为军费,支援前线官兵,而是分类按批进入内务府的不同部门之中。


内务府可能是有清一代最神秘的有关部门之一。这个机构完全是由一个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小规模政治集团掌管,其各部堂官完全为皇族亲贵所垄断,下属的各部郎中、司员都是由政治可靠的满人担任。


整个内务府的唯一作用和目的就是为皇室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主要是财政方面的。


除了内务府的总管和皇帝之外,很少有人能知道内务府的财政状况,人们唯一清楚的一点是,从乾隆朝以来,每年国库都会固定向内务府划拨60万两白银用以皇室支出。


但另一点需要肯定的是,内务府的收入决不至于此数。


被嘉庆赐死的和珅就曾经主管内务府,深知个中玄机。这位善于敛财之道的臣僚在内务府总管任上颇得乾隆圣心嘉悦,因为他很擅长无中生有地巧借各种名目为内务府招财进宝,来填补乾隆皇帝日益豪奢之心。


其中和珅最出名的一个发明就是议罪银制度,近乎于钓鱼执法。


皇帝在得知官员过误后,会寄一道密谕给该官员,当官员战战兢兢地读完皇帝严厉申斥后,看到御批最末的'自行议罪'和'自问该当何罪'时,就明白到了该掏钱的时候了。


如果皇帝对官员为自己罪愆付出的罚款满意,就会在奏折的后面批上一个'览'字,待官员将罚金如数交上后,这笔君臣间的交易就算圆满完成了。这当然是一笔秘密的一锤子买卖。


大部分交易记录都会仔细记录在一份名为《密记档》的档案中。有学者统计过从1749年初具雏形到1805年嘉庆皇帝废除该制度之间的110宗罚议罪银案例,发现最盛时恰恰是和珅当政的1778年至1795年,共计101件。


其中共罚银两合计499.55两,其中流入国家公共财政体系的,仅占其中的29%,用于海塘河工和军费的部分分别只占16.2%和10.6%。而其中高达285.05万两,占到总数57.1%的部分,全部作为皇室经费流入内务府和乾隆皇帝最喜好的南巡盛典之中。


同样,皇帝也不会放过那些罪大恶极的贪官的财产,而每一次抄家少则数十万两,多则上千万两的收入,自然也比议罪银零敲碎打式的进账来得更快更多。


皇帝在对贪腐行为的龙心震怒之余,用抄家的巨额进项作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心理补偿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嘉庆


瓜分:一项政治任务


因此,当和珅倒台之后,他庞大的财产,无论是三千万还是一千万,都顺理成章地落入皇帝的荷包。尽管这笔钱也许不像8亿两这样数额庞大,但也相当于二十余年的皇室固定经费。


当和珅被下狱赐死的那一刻,对其遗下财产的分配就成为了内务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皇帝为了表示自己不是一位好货之主,尽力做出慷慨大方的姿态将这些昔日的赃款进行公平分配。


珠宝玉器、金银器皿、首饰、字画、古玩、鼎彝、皮张、绸缎等等都先行归入内务府库中,再拿出一小部分让近支王公利益均沾,以免过多的赏赐开启这些人的贪鄙之心。


至于房产,除了一部分(按照皇帝上谕是一半,但实际上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他的妻子--同时也是皇帝的姐姐和孝公主,其它都分配给了成亲王永瑆、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和贝勒绵懿。


几家当铺,除了其中的三家赏给三位近支王公之外,其余也都收归内务府进行继续经营,一些皇帝近身的太监也分得圣恩雨露,得到了绸纱袍服和棉衣的赏赐。


对普通市民来说,他们能分得的,除了可能隐匿在民间还未被内务府苛察的眼睛发现的和珅余产之外,就只有被崇文门税关变卖的破旧物件好戏装。


唯一的例外是从和珅府上收缴的人参,据称有六百余斤,由于库房已满,所以内务府决定将其变卖,但由于一时之间抛售大量上好人参,使整个北京奢侈品消费增长激增,导致市面上一时竟出现货币短缺的现象。


如果这条记载属实的话,它应该成为贪腐经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不算结语的结语


当1799年结束时,大清帝国沉浸在圣君治世的集体梦境之中,一位甫才亲政的年青君主,以'仁至义尽'的迅猛手段铲除了前朝权奸,一扫朝廷暮气。他终于走出了自己父亲的漫长阴影,意得志满地开始了自己的全新统治。


而他的臣民,毫无疑问也相信,在揪出了如此大的一个国奸巨蠹后,这个国家将迎来一个清正廉明的'中兴时代'。


(以上为摘选,全文请戳最下“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