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艾灸治疗鼻炎、下肢冰凉及退烧的实践经历和体会

 往事如风散风中 2015-09-24

最近这段时间,由于天气闷热,很多朋友陆续来找我们调理,再加上中医班工作比较忙,几个同事也相继感冒,我自己也有些不舒服,所以,做了很多中医方面的实践,对中医外治方面有了更多的一些体会,把这些体会整理一下,跟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1:

宋女士,40岁,鼻塞、多汗、多梦、大便偏稀、爱感冒、例假量少。第一次艾灸之后,感觉虚汗已经不怎么出了,鼻子要通了点。连续4次艾灸后,鼻子已经不塞了,精力充沛了许多,往日三伏天自己很难受,现在也不难受了。且肚子的肉变少了。

主要艾灸的穴位:后背督脉,从下往上灸整条督脉。再加肚脐、中脘、关元、足三里、膻中、涌泉等穴。每次从这些穴位中挑选一些艾灸,但督脉每次都灸。

总结:

1、此人偏白偏胖,大便稀、爱感冒、怕风,都属于阳气虚的表现。气虚则爱流汗,肺主气,司呼吸,故鼻塞与肺气虚有关。

2、督脉统摄一身之阳,又络一身阴气,既能补阳,又能调和全身气血,诸多病症都可艾灸督脉。

3、鼻塞、鼻炎的人要重视大椎,及大椎到风府这一段颈椎,灸的时候可先重点灸透大椎,再从大椎沿颈椎网上灸到风府,也可一直往上灸到百会。

4、艾灸的时候要让病人去体会灸感,并且根据病人的灸感去调整艾灸的穴位。同样的高度、同样的火力,不同穴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觉得很烫,有的觉得没有温度,有的灸的很舒服,有的灸的没感觉,有的感觉热力就在体表,有的感觉热力渗透到体内。这个时候要认真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一般如果某个穴位你特别喜欢灸,说明是要作为重点的。灸的时候热力能渗透到体内,说明此穴位非常适合艾灸。此女士属于敏感型,灸感很明显。一般灸感明显的人治疗效果会更好更快。

 

案例2:

洪先生,42岁,常年手脚冰凉,爱流汗,腰酸软,全身乏力,着凉后容易拉肚子。严重失眠,伴有腹胀等问题。艾灸1次后,当晚即能入睡。艾灸5次后,出汗现象有明显好转,也没有拉肚子了。只要艾灸,晚上就能睡的特别好,而且饭量有了明显增加。

主要艾灸的穴位有:每次都从下往上艾灸整个督脉,配合足三里、涌泉、三阴交、风市、肚脐、中脘、膻中等穴位进行施灸。

总结:

1、 此人很瘦,常年下肢冰凉,艾灸的时候,火力很大也不觉得烫,属于严重脾肾阳虚型。

2、 失眠、多汗的病人重点灸一下心俞、肺俞。在给此人灸督脉时,每次灸到心俞、肺俞时,都会觉得极其痒,灸时还会有很多水珠渗出,灸到一定时间后,痒的感觉才会消失。可见,心肺有风、寒、湿侵入。病人反映,每次只要艾灸了,晚上就睡得特别好,一觉睡到大天亮。

3、 此人几乎没有灸感,相比案例1中宋女士,疾病治疗的见效要慢很多。

 

大约灸了10次左右,洪先生感觉身体有了明显好转。但开始有点眼干、口干等上火现象。又加上中医班要开课,于是决定暂停一周。嘱咐如果睡不着的话用艾叶泡脚。一周后,来调理,反应身体又下滑了,腹胀、乏力、失眠、多汗等症状重新出现。于是又艾灸了督脉、足三里、涌泉等穴位。第二天来时,告知,自己这些天吃了几片人参,感觉晚上脑子一直在转,想睡却睡不着,眼干、口干。考虑到已有上火症状,没有大面积施灸,只在背部身柱、膏肓、命门用隔姜灸,针刺了神门、内关、尺泽、三阴交、太溪、太冲、厉兑,均感觉很胀。腹部针灸了天枢和关元。针关元之后,特别用艾条悬灸,发现此穴艾条离皮肤很近,也不觉得烫。留针30分钟,脚底慢慢渗出许多冰凉的汗液,眼睛也不干了,嘴唇很红润。

总结:

1、 身子很虚的人,并不一定适合吃人参、虫草等大补之物,会造成虚火上炎。导致眼干、口干、失眠烦躁等症状。

2、 脚底渗出凉汗,其他地方没有出汗,说明是好现象,正是一种排寒气的表现。此人常年双腿发冷,艾灸这么多次,也只能感觉到局部暖和,经络仍被寒气所阻。此次针灸,寒气从脚底发出,猜测:针刺配合艾灸对于疏通经络有更好效果。可连续多做几次观察观察。

 

案例3:

此案例是关于作者本人的。

因培训班结束后,天气变凉,冷热交替,没有做好提前的艾灸等保健措施,导致在8.19号下午开始发烧,嗓子干,声音开始有变。处理:知道发烧是一种好现象,说明正气正在跟邪气做斗争,所以未做艾灸等处理,只是不停地喝温开水,想看看自己身体的正气到底足不足。如果正气足,应该发烧之后就会好。到晚上10点左右,烧感觉退下来了。于是当晚睡下了。

8.20号,一觉睡醒,感觉头还是有点重,并且开始出现咳嗽症状了。看来自己正气还是不够啊,没有能够通过发烧就把病邪驱逐出去,此时必须尽快增加正气力量,否则病情可能恶化。于是,在脖子前部、天突穴、中府穴、膻中穴刮痧,由于没有人帮忙脖子后面没有刮痧。又点了一个随身灸放在大椎穴上,然后洗漱吃早饭。吃完早饭,感觉头没那么痛了。

当天开工作会,到10点左右,感觉温度又高了,头开始很沉,身上很热,于是让同事在背部、颈部刮痧,自己在印堂揪痧。然后在大椎又放了一个随身灸。发现,在发烧的情况下,艾灸的温度是要高一点才会觉得比较舒服的,在高温下,热量更能渗透进去,并有沿着背部、胳膊的经络循经的现象,热走到哪里,汗就散到哪里,尤其是大椎穴渗出很多汗液,这个时候头顶也开始微微冒汗。汗一出来,感觉头轻松不少。这时候更加体会,为什么风寒风热感冒都要灸大椎,而且发烧还要重灸大椎,确实重灸大椎能够泻热、引热外出。中间仍然配合不断喝水。

8.21号,烧已完全退了。但咳嗽有加重。当天还是喝水,灸了大椎穴。

8.22号,早上起床后,自己针刺了膻中,艾灸了膻中、关元、三阴交、太溪。工作时,一边工作一边灸大椎。

8.23号,早上起来,咳嗽已经基本好了。

此次发烧咳嗽,共历时三天半。基本没有花太多时间处理。

总结:

1、 发烧要重灸大椎.热症施灸,“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称“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正气内生,寒热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热性之人可灸!

2、 针刺膻中同时艾灸膻中对咳嗽效果比较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