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应该算是陶渊明给后人留下的经典诗句之一,至少在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还被人时常引用就是一个明证。
儿时拜读《桃花源记》,对这位出生年月都无法确切考证的文豪产生了兴趣,进而阅读了他的其他诗文。因为少不更事,读后结论是与唐诗宋词的大家们相比陶渊明似乎稍逊一筹。尽管如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深印脑海无法相忘。
到了将近耳顺的年龄,才有了一小块可以随心所欲的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数月下来树木花草红肥绿翠,蔬菜瓜果春华秋实。看着小鸟成群结队在园中觅食,邻家的猫儿翻过篱笆墙匍匐在花草从中,期待着扑捉到一只慢飞的笨鸟。突然间我自以为读懂了陶渊明。
归隐的陶渊明在晚年可谓是穷困潦倒,却不改初衷继续过着他的田园生活。后代文人骚客对他的辞官归隐总是以固穷守节做注解。其实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其本性所在,那就是对田园自然的勿失勿忘。 人的少小纯真来自自然的孕育,所以对大自然的喜爱是每个人的本性。只是在后期的熏陶中,我们逐渐迷失了本性。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无论是雄心还是野心,都给大家去争强好胜的理由。然而本性总会回归,只是有的人悟早有人悟迟而已。
陶渊明是悟得早又悟得彻底的一位,也是将自己悟出的道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位。而无论在他那个时代,还是后来一千五百多年中的“聪明人”们却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猜度他,为他惋惜称他笨。
说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什么“人在世间命不由己”。其实说穿了就是总忘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天不语,它只是在默默地等待着超然物外的心静无澜;地不言,它只是在静静地守候着厌倦红尘的返璞归真。与其无奈地风流不再被浪淘尽,还不如趁早归去来兮尽染田园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