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获得授权 来源:目刻时光 微信: mookmeart
艺术家照片 他作品的拍卖价快与梵高并驾齐驱了。 在他离世的20多年时间里,作品拍卖纪录已经超过了2000条。贵到千万美元一幅画,小到1000美元一幅海报或者一幅小小的蜡笔画。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18幅,2013年作品“Dustheads”(1982),成交价4800万美元。 这是什么节奏?要知道这已经逼近梵高的纪录了,一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在拍卖中的售价约为1600万美元,而如今,这件巴斯奎特的作品成交价竟高达4800万美元左右。 作品“Dustheads”(1982),成交价4800万美元 与恩师安迪·沃霍尔在一起 毫无疑问,这是个天才。四岁时就已经会读会写,并且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 十一岁时,他已经能够流利的听说读写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 他本来可以去当一个翻译家,小小年纪会4国语言,在华尔街混口饭也不算难事。 也可以演个戏剧,在百老汇跑个龙套啥的,他曾经加入一个叫《家庭生活剧院》的戏剧小组。不过毕业前一年,由于他实在太不羁了,老师写下“自由散漫”的评价后,把他扫地出门。 又或者,可以去当个二流乐手。他曾经组件过一个叫9频道的乐队,后来改名为Gray。不过他嗓子一般,在乐队里,巴斯奎特主要负责吹奏单簧管和音乐合成。 但是这些,都远远比不上他的涂鸦才华。 bird-on-money 1981 acrylic, crayon,canvas 167.5 x 228.5 cm Private Collection Untitled 1980 acrylic ink Paper 28.6 x 22.9 cm untitled-2 1980 Acrylic pencil canvas 109 x 180.5 cm Untitled (Head), 1982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 print on Lenox Museum Board 40 x 40 in. (101.6 x 101.6 cm.) 他的母亲来自于非洲的波多黎各,父亲是海地移民,自小父母离异。复杂混乱的家庭,成长的孤单,生性中的叛逆,让他在正大光明逃学后,成为一个街头小混混,正儿八经的不良少年。 也许那时候就有涂鸦的欲望? 总之,他在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符号和文字,包含诗意的象征,哲学化的内涵和讽刺性的寓意,mix了海地、波多黎各、非洲和波普艺术的影响。每幅涂鸦旁,他用魔幻记号笔签上“SAMO”的记号,意思是“老掉牙的臭狗屎”,不知是在骂自己还是在诅咒这个社会。 画在哪儿并不重要,纽约地铁的车厢,酒吧的外墙,华盛顿广场公园的纸板箱,都是巴斯奎特的天堂,或许只有在涂鸦中,他才能找到他自己。 画得很随便,材料都很便宜,泼洒油彩,喷漆罐,再加上丙烯油画棒。 Ashes 1981 182.9 x 121.9 cm Fishing 1981 198.1 x 172.7 cm god-law 1981 paper 27.3 x 21.7 cm Head 1981 acrylic, crayon canvas 207 x 175.9 cm 自此,他就算是个艺术家了,混迹街头,梳着前卫的发型,虽收入不多,但,至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直至有天,遇上了安迪·沃霍尔,人生从此逆转。 关于他们的相遇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不管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安迪·沃霍尔认定这是一个非凡的天才。安迪·沃霍尔是曾帮助过很多人成名,但是,谁能比得过他?看沃霍尔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了,毫无疑问,他是最有名的“安迪男郎”。 此后,这位艺术小混混正式闯进主流艺术圈,原先的粗野不羁和草根色彩开始大放光彩。 那一定是这个小混混最难以忘怀的岁月了,积蓄多时的创作激情就此迸发得不可收拾,巴斯奎特的时代就这样来临。 Cabeza, 1982 128.3 x 101.6 cm. Head 1981 Charles The First 1982 154.9 x 121.9 cm Edition Bruno Bischofberger, 1985 Medium Painting 25 x 29 cm 1982年是巴斯奎特最为辉煌的一年,他在纽约Annina Noisei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展。要知道,当时艺术界很少有黑人出现,至于成名更是天方夜谭。22岁的巴斯奎特打破了桎梏,成了一个奇迹。他无处不在的“SAMO”标记稳步走红,甚至被他人模仿和抄袭。 靠涂鸦一炮而红之后,巴斯奎特竟然没忘了自己乐队的春梦,又开始制作说唱音乐,并成为好几个曼哈顿俱乐部里的DJ,尤其是Mudd俱乐部和57俱乐部。那时,混在这些夜店里的还有麦当娜和B-52s组合。 是的,就是你我熟知的麦当娜。即便是现在这个奔六的超级富婆,也曾经拥有过“那时花开”的年代。上世纪80 年代初,她和巴斯奎特交往过。 这样的天才男女,也许自然是要在一起的,只是因为太年轻,到底还是成为对方的过客。 ironew-york-of-the-negro-policeman 1981 acrylic, crayon canvas 183 x 122 cm Private Collection Untitled (Rinso), 1982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101.6 x 101.6 cm Ernok, 1982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101.6 x 101.6 cm Rome Pays Off 1982 Works on Paper (Drawings, Watercolors etc.) 44.5 x 40 in. (113 x 101.6 cm.) 俗话说的好,情场失意事业得意,爱情失败,丝毫无损巴斯奎特的成名。 1985年,巴斯奎特登上了《纽约时代杂志》的封面,并辅以文章《全新的艺术,全新的经济来源:美国艺术家的市场化》,而他的涂鸦已经在欧美主流艺术中站稳了脚跟。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兴盛的美国华尔街牛市衍生了Soho区的牛市,新钱开始大量投向艺术。各大财团像买股票一样大量购入艺术作品,连银行也开始接受艺术品作为贷款的抵押。在这个以白人精英和白人艺术家主宰的市场,巴斯奎特这个年轻黑人艺术家的出现,正好刺激了这个行业新的兴奋点。和白人的主流艺术大相径庭,巴斯奎特的作品粗犷不羁、疯狂愤怒,好似孩童般简陋张扬的线条勾勒出鸟、羽毛、图腾和骷髅等非洲元素,巧妙地拼贴都市流行文化、波普艺术和自言自语似的文字,充分体现了当时黑人社会特有的迷失、无序和躁动,震撼人心,在艺术界史无前例。 他却不愿标榜炒作自己的黑人血统,社交圈里的黑人朋友也并不多。他甚至痛恨媒体称他为“黑人艺术家”,在他看来他的艺术和他的肤色毫无关联。 他说:“我不是黑人艺术家,我是艺术家。” Charles the First, 1982 154.9 x 121.9 cm Red Joy, 1984 Acrylic, oilstick and Xerox collage on canvas 218.5 x 172.5 cm Academic Study of a Male Figure, 1983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101.6 x 78.7 cm Untitled (Area), 1984 Prints and Multiples, Offset lithograph 43.2 x 27.9 cm 正如劳申伯格所认为,艺术一意追求填秿艺术与生命之间的鸿沟,他们不断的思考创作者的地位,在一个不断销售和传播的社会中,身为文化人的价值。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其他人却只感觉到日常生活里的粗俗。 这种对“绝对”的思考,新的觉醒所创造出来的美感,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影像。巴斯奎特在这个新艺术里所占的地位,是光荣的一席,一如安迪·沃荷,他展现出自己超凡的雄心,想成为一种新艺术的代言人,虽然这种艺术表现不是那么具有原创性,而且时间的流逝往往更一些最真实的时刻。巴斯奎特经媒体过度曝光,成了名,转移了美国艺术界长久以来对欧洲艺术家的关注。 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他是一个“被诅咒”的艺术家,来自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社会,他自身呈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语言,维系的仿佛是社会环节最后的一环。 Drawings, 1985 Prints and Multiples, 32 colour reproductions, 66 pages 11.8 x 7.9 x 0.8 cm. Untitled (Space Pork), 1977 Works on Paper (Drawings, Watercolors etc.), Red ink on paper 35.6 x 27.9 cm. Untitled, 1985 Mixed Media, Collage on wood 53.4 x 40.7 cm Untitled (Per Capita), 1983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40 x 40 in. (101.6 x 101.6 cm.) 如果……如果没有毒品的话,一切该有多完美? 突如其来的金钱和名望,没有让巴斯奎特快乐,反而将他推向了放纵和消极的边缘。他的脾气越来越坏,健康也每况愈下,身居高处还让他产生了妄想症,时常对周遭的人猜忌和怀疑。 他开始依赖毒品。“坏孩子”终究还是放纵了自己。1987年安迪·沃荷的去世最终击垮了巴斯奎特,他因此一蹶不振,并于一年以后也离开了人世,留下1000余幅绘画和2500多个纸本及素描作品。 死因是海洛因过量,就跟《断背山》那个希斯·莱杰一样。 The Offs, 1984 Prints and Multiples, Offset lithograph 23 x 15.5 in. (58.4 x 39.4 cm.) self-portrait 1982 Untitled (Galerie Delta), 1982 Artificial Gallery Untitled---1983 Paintings, Silkscreen ink on canvas 146x191.8cm King Alphonso, 1983 King Brand, 1983 艺术家成名前的贫困与成名后的暴富,以及他们颓唐的生活方式,在成为传奇的同时,也在用自身的悲剧提醒着后来者们,不要重蹈覆辙。 时至今日,巴斯奎特的作品继续影响着很多现代艺术家,他被誉为美国艺术界的一颗流星,以具有爆炸性、反传统的艺术手法惊醒了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白人艺术。 然斯人已去,唯剩,一声叹息。 艺术家简介: 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1960年12月22日~1988年8月12日),又有译名为尚·米榭·巴斯奇亚,是一位美国艺术家。20世纪70年代末,他先是以纽约涂鸦艺术家的身分获得大众认识,后来成为一位成功的80年代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t )艺术家。巴斯奎特的作品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的艺术家,而且价值不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