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人(词牌)
无尽循环唐蔓草,
牵入缠绵梦。
鸳鸯漫步,
频频相顾,
恩爱万年颂。
野花淹没英雄冢,
已忘先人勇。
盛世到来时,
贵妃迷恋,
阿瞒江山送。

唐安史之乱后,肃宗和代宗曾两次下令禁止制作金银平脱器。宋代曾颁有法令,禁止民间使用金银平脱器,致使这种工艺一度失传。据专家考证,金银平脱器因为工艺太复杂了,耗时耗工,所以被禁止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基本是金银平脱青铜镜,工艺并不是那么复杂,所以也有人对所谓的“耗时耗工”产生怀疑。但是当看到这件金平脱粉盒以后,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唐宋皇帝要禁止制作金银平脱器了。

这件金平脱的粉盒,金平脱的地方是鸳鸯纹和唐草纹,鸳鸯纹寓意恩爱,唐草纹寓意生生不息,髹漆的地方是珍珠地。其基本工艺是(1)浇铸铜胎;(2)在铜胎上錾刻鸳鸯纹和唐草纹;(3)在器皿髹漆;(4)在漆未干时裁剪0.01毫米以下的金箔粘贴在花纹上,再利用黄金的延展性拓刻花纹,这样金色花纹錾刻痕非常清晰。

盖面部分的金薄片和漆层脱落,暴露出的是黑色氧化铜(CuO)。这部分黑色锈色与器内、器底的红褐色氧化亚铜(CuO)不一样。黑色锈色可能是金箔和漆层保护所致,估计在出土后脱落。器内、器底的红褐色氧化亚铜则是没有髹漆的胎体,在墓葬中形成。漆层上的部分绿锈是外来锈,来自同墓葬其它铜器。
从器物底部可以看到髹漆的痕迹,很浅的一圈。

从漆层脱落边缘,可以看到不规则断茬,这不是金属物质脱落的边缘状态,而是漆器脱落的边缘状态。

原漆层可能是红漆,红漆由朱砂配比而成,漆层老化以后就变成了棕色。

"七青、八黄、九带赤",这句口诀是鉴别黄金成色的方法之一。九带赤是金含量90%以上的黄金。成色越高的黄金,延展性越好。从该器物看,金箔显赤金颜色,所以延展性极好,利于复刻花纹(采用类似拓的方法就能完全复刻花纹)。这不是漆层上鎏金。这件器物花纹极为精细,錾刻痕极其明显,而鎏金很容易将花纹覆盖,錾刻痕会变得模糊。这应该是利用拓的方法复刻花纹。
唐代其它金银平脱器的漆层。

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赛克勒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

陕西历史博物馆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知识连接: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小名阿瞒。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军权多落入异族胡人之手,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拉开了后世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序幕,唐朝由盛而衰。

唐代金银平脱器是盛唐时期制作铜器的高级工艺。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历史文献,以铜为胎的金银平脱器始自唐代。据不完全统计,保存下来并已发表于各类文章或图录的金银平脱器主要是青铜镜,国内外金银平脱镜共有13枚,既上海市博物馆藏1枚、陕西省博物馆藏2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1枚、洛阳博物馆藏2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藏4枚、日本藏2枚、美国纽约哈佛大学藏1枚、波士顿艺术博物馆1枚。

上海博物馆藏金银平脱镜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金银平脱镜
唐玄宗时曾大量制造平脱器物以赏赐臣僚。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段成式《酉阳杂俎》、乐史《杨太真外传》和《资治通鉴》等书,都记载唐玄宗、杨贵妃赏赐安禄山金银平脱器,有:金银平脱隔馄饨盘、金平脱宝枕、金平脱装具玉合和银平脱食台盘等(并没有关于金银平脱镜的记载)。
安史之乱后,肃宗和代宗曾两次下令禁止制作平脱之器,宋代曾颁有法令,禁止民间使用金银平脱器,致使这种工艺一度失传。金银平脱青铜镜的制作方法是,采用0.01毫米以下的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纹样,用胶漆粘贴,然后髹漆数重,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纹脱露出。金银平脱有两种,一是花纹与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纹高出漆底。
观点:
金银平脱青铜镜工艺类似于嵌螺钿漆器工艺,只不过前者的花纹材料是金银,而后者是螺钿。唐宋并没有因工艺复杂而禁止嵌螺钿漆器的制作,也没有因材料贵重而禁止金银器的制作,所以我们怀疑学术界认定的金银平脱青铜镜并不是史料记载的金银平脱器,只不过是嵌金银漆器。历史资料并没有详细记载金银平脱器的制作工艺,人们只是根据出土器物去分析工艺,解释“平脱”的意思。很难接受的是,类似的嵌螺钿漆器工艺为什么不叫做螺钿平脱?

在古汉语中,“平”的含义之一是“均等”,“脱”的含义之一是“照着描画和临摹”,所以“平脱”也可以解释为按照原纹饰“均等描画和临摹”,也就是金银箔片纹饰与原器纹饰完全一样。
唐代出土金银器资料
目前在全国各地考古出土唐代金银器一千多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批器物。

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金银器271件,主要器物为碗、杯、壶、香囊等。

1982年江苏丁卯桥出土金银器950余件,主要器物有瓮、杯、盘、碟、盒、盏托、瓶等。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其中有金银器12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