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灾难已经发生,何需预言?

 昵称14979747 2015-09-25

 四、结语

  莱辛在谈及《幸存者回忆录》时曾说:“许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写一本书,一部个人的历史,但通过梦的形式来讲述。”[1]28的确,《幸存者回忆录》是一部个人的历史,它以梦境的形式,通过消融的墙壁使主人公自由往返于童年、少年和老年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同时又使不同人生阶段的自我互相审视,这是怎样精妙的构思!莱辛一直以精美的构思为世人所称道,她的《金色笔记》便是最好的例证,而《幸存者回忆录》与之相比,在精美的结构和构思上可以说毫不逊色。

  《幸存者回忆录》因为创伤与幸存的主题也具有创伤文学的特征。菲利普·特尤在《当代英国小说》中总结了创伤文学的特征——“这些典型特征可以概括如下:对不确定状况的反应,历史动荡感,对社会巨变威胁的感应,对思想意义上和生态意义上社会倒退的表现等。创伤叙事表现的重心是混乱,这种混乱可以是个人性的,也可以是集体性的。”[12]220《幸存者回忆录》正是带我们进入了这曾经的个人和集体性的混乱状态,它运用了多种展现创伤经验的手段并展现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创伤,同时引导我们对于幸存的意义和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正如凯西·卡露丝所言:“创伤故事是创伤对生活的无尽影响的证明……创伤故事的核心是双重叙事,是死亡危机叙事和生存危机叙事的双重叙事,是人们对创伤事件无法承受的本质和经历创伤事件后幸存的无法承受的本质的双重叙述。”[13]7

  同时《幸存者回忆录》又不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梦境、象征、讽喻等多重叙事手法的使用使之远远超越了自传的意义。作为一位严肃的、“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的作家[14],莱辛一直致力于“把个人发展置于整个社会历史环境中来加以描写”[4]330,她将个人经历放置于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下思考,从而致力于将个人经历转化成为具有警戒启示意义的、历史教科书般的共同经验。当《金色笔记》被选人历史课参考书目时,莱辛兴奋异常,她说:“我本来就想将其写成一部编年史。只要这部书能够延续下去,它的价值就会被发现。……这本书是一部对我们在旧时代如何生活的真实描述。”[15]270同《金色笔记》一样,《幸存者回忆录》也是对过去的旧时代人们生活的描述,是一部隐喻式书写的历史教科书,它告诉我们,过去的一代人曾经是多么的痛苦、历史曾经给他们带来多么沉痛的创伤,它展现了莱辛对于这样一个曾经充满了杀戮、痛苦、冷漠、残忍的世界的深入的思考:我们曾经在怎样的一个世界生存?我们又都是怎样的幸存者?莱辛曾说过:“千千万万年以来,我们人类一直给自己讲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总是类推和隐喻、寓言和讽喻……可是在长达三个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之后,很多人大脑中的这部分功能却萎缩了。”[1]28通过她的《幸存者回忆录》,莱辛正是力图给我们创造出一个有关“幸存者”的寓言,这个寓言引发我们所有人的反思:如果不能正视历史,过去的灾难是否会在明天复现,使《幸存者回忆录》真的如许多评论家所解读的那样,成为未来又一次人类灾难的预言呢?

  《幸存者回忆录》安排了一个颇让人深思的结尾,艾米莉、杰拉尔德、雨果还有那些残暴的孩子们都走进了墙里的世界,“离开这个崩溃的小世界,进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世界”,在最后一刻,在“其他东西像墙壁那样最后消融以后,他们也都迅速地跟着消融了”[2]230。这个结尾展现给我们的是惨烈的幸存,无奈的逃生,是无法找到出路的仓皇出逃,可即使幸存了下来,所有的问题就得以解决了吗?如果幸存下来的人们无法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如果幸存仅仅是幸存,幸存又有什么意义?

  注释:

  ①比如郑克鲁主编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中说:“莱辛描写了一个没有空气、没有水、正在死亡的城市……莱辛以令人信服的细节,准确地描述了在她的想象中今天的社会毁灭后的情景。”参见郑克鲁:《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王诺著《外国文学——人学蕴含的发掘与沉思》中称其“描述了人类未来走向资源耗尽、致命污染、饥饿贫穷、生命灭绝的发展过程”。参见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含的发掘与沉思》,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②关于叙事者的性别小说中的确未做清楚的说明,但一些细节表明叙事者更有可能是一位女性。比如少女艾米莉找到了一件旧的连衣裙,叙事者说道:“这件连衣裙对我来说有一段感情经历。我害怕见到它。”参见莱辛:《幸存者回忆录》,朱子仪译,南海出版社公司2009年版,第61页。

  ③英文原著使用的是look back over和look back on两个短语。

  ④J.M.库切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学评论,题目即为《多丽丝·莱辛的自传》。

  ⑤叙述墙后与艾米莉有关的场景时,作者始终坚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视角描写,因此三个大人,尤其是母亲和保姆都变得异常的高大可怕,“房间这么高大,这么热,两个女人这么高,这么壮,这么讨厌”,读者也自然被孩子的空间感同化,产生移情作用。

  ⑥此处为笔者所译,来源于http://en./wiki/Idries_shah.

  ⑦莱辛自传《在我的皮肤下》(本文关于此书的译文皆为笔者自译)中曾阐释《幸存者回忆录》是关于“一个中年人(middleaged)(其性别并不重要)观察到年轻的自我如何成长”,而实际上莱辛小说中所写的主人公已经步入老年,因此略有出入。

  ⑧参见莱辛的自传《在我的皮肤下》第一章,莱辛的外祖母原名Emily Flower,1883年嫁给John William Mc Veagh,改名Emily Mc Veagh。32岁时死于难产。莱辛的母亲Emily Mc Veagh一战期间做了护士,后嫁给了她护理的战争中受伤的Alfred Tayler,即莱辛的父亲。

 

  参考文献:

  [1]Lessing D.Under my Skin[M].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4.

  [2]莱辛.幸存者回忆录[M].朱子仪,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3]李桂荣.创伤叙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库切.异乡人的国度[M].汪洪章,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5]怀特海德.创伤小说[M].李敏,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6]Boorstein S.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M].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7]苏忱.多丽丝·莱辛与当代伊德里斯·沙赫的苏菲主义哲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4).

  [8]Lessing D.Alfred and emily[M].London:Fourth Estate,2008.

  [9]Dooley G.An Autobiography of Everyone:Intentions and Definitions in Doris Lessing's Memoirs of a Survivor[J].English Studies,2009,(2).

  [10]Lessing D.The Golden Notebook[M].London:Flamingo,1993.

  [11]Lessing D.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M].New York:Bantam Books,Inc.,1981.

  [12]Tew P.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Novel[M].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7.

  [13]Caruth C.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14]马世骏.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EB/OL].(2007-10-1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2/content_6866954.htm.

分享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雨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