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苏日娜:钱学森的担当

 昵称27106408 2015-09-25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及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担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义无反顾;担当,亦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气壮山河;担当,是人之存世之魂,是国之立世之神,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责任。敢于担当,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勇于担当,则是真正的大师风范。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钱学森都是当得起“担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的。


钱学森的担当,一是在于他非常谦逊优秀的人品,二是在于他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睿智,三是在于他有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四是在于他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坚贞不渝。钱学森是民国时期的公费留学生,国民政府曾邀请钱学森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他决不为反动的腐朽的少数人政府服务;他与共产党素未谋面,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他不惜被软禁五年也要报效一穷二白的祖国。这是何等伟大的担当精神!


在那个国防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里,钱学森再一次展示了担当之道。按照当时试验的规定,导弹发射必须要有三个人的签名才能“放行”:一个是负责发射工作的基地作战试验部部长,一个是导弹研制单位的负责人,一个是基地司令员。可是作战试验部部长不敢贸然行事,基地司令员也很谨慎,虽然他们觉得钱学森讲得有道理,但仍担心出事,两个人都不签字。发射不能再拖下去了,钱学森在多次说服无果的情况下,毅然表示:“这枚导弹现在的质量可以放心,这个名,我来签!”其实他的担当何止这次,他撑起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振兴,以他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担当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个知识分子的成就,不在于他拿了几个诺贝尔奖,而在于他是否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归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最需要的事情,为了祖国不惜牺牲一切。功成名就之后,钱学森仍多次表示自己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国家。他最激动的是“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人民盛赞他是功勋科学家、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此生足矣!


历史是活态的,这份担当的大义也是要继承的。痛观时下,多少人不敢担当起生命本可承受之重,为破产,为失恋,决然放弃珍贵的生命,多少青年已近而立却在家啃老,何时担当起修身齐家,富强我中华的责任?


梁启超曾曰“少年强则国强”。历史存在于继承,文明辉煌于开拓。我们要担当的,当是一份继往开来的责任!




1934年7月,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图为钱学森的毕业照。



1945年5月,钱学森(中)作为美国国防科学咨询团成员在欧洲考察期间,与导师冯·卡门(右)在德国哥廷根会见冯·卡门的导师路德维格·普朗特(左)。

1947年2月,经冯·卡门推荐,未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82年,钱学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中共党史出版社微信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