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 1.百会穴 有升、降作用。对脏气下陷者(内脏下垂、脱肛) 可提升清气,治疗下垂之疾; 肝阳上亢时可平肝潜阳。 2.素髎穴 升压、降压。清热开窍、苏厥救逆, 治鼻病、酒渣鼻。 3.安眠穴 镇静、兴奋。(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镇静和兴奋双向调节作用, 取镇静作用时加太冲、复溜、 中极、大椎,取兴奋作用时加足三里、太溪。 颈部: 大椎: 温阳也能泄热。 腹部: 1.天枢穴 通便、止泻。为大肠之募穴, 双向调节作用表现为对便秘者具有通便作用, 对腹泻者具有止泻作用。 2.中极穴 能利尿,也止遗尿。 上肢: 1.内关穴 减慢、加快心率。可使心动过速者减慢心率; 使心动过缓者加快心率。 2.合谷穴 止汗、发汗。 多汗者可止汗,无汗者可发汗。 下肢: 足三里穴 既能治疗胃痉挛,又能治疗胃弛缓症。 2.复溜穴 发汗也能止汗。 ![]() 3.太冲穴 平肝也能补肝。 ![]() 4.太溪穴 对肾阴、肾阳均有调节作用。 联合穴: 内关、合谷、足三里穴: 此三穴有双向调节血压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