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练拳勿忘修心

 求知识书馆 2015-09-25

[转载]练拳勿忘修心

练拳勿忘修心  

   作者李承祥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以此图解释拳理、拳技。

     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中都包含此理。太极拳运动始终贯穿着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结合吐纳、导引,要求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气沉丹田、开合鼓荡。

    学练太极,不能不懂道为何物。那么什么是道?身心平衡即为道。身心不平衡属阴阳失调。情绪不好或过分高兴都会造成身心失衡。“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即讲此理。

        一个人如果活100岁时,心态绝对平和,身体一点毛病也没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会太多。阴阳两种物质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生才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有克才能维持事物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一个人生气了,就要告诉他,不要发怒,气大伤身。这就是克。一个人得病了,按中医理论“病在上者其在下,病在下者其在上。”而太极拳也是此理,你刚我柔,你实我虚,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此乃五行变化之理。有的人喜欢坐禅,如果心理不平衡,即使闭眼盘腿也达不到修心的境界。所以维持阴阳平衡是生命中的重要环节。太极养生应重其内涵,习练太极拳时间越久,功夫越纯,身心体会越深,从而展示出太极拳所涌动的就是一幅生命的长卷,是东方文化对生命的诠释。所以,太极拳运动是一项充满无限生机和激情的锻炼。

        太极拳源于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缩影。即使打了一辈子拳,也必须注重养生。“虚其心,养其腹。”养性才能虚其心,心胸远大,虚怀若谷;养气才能实其腹。太极拳追求一种独特的文化品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火气,宁静以致远是太极拳的生存方式,沉着宏大是太极拳的力道风范。用肢体的空间组合来理解人的精神状态,这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拳的道理。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概括为:对内(本身修养)仁义礼智信。对外(为人处世)温良恭俭让。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看到社会很乱,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太多了,所以就提倡孝、仁、义,给世人留下了《春秋》名著。“君子敬以直内”讲的是内心修养公正,内心正直。“义以方外”讲的是对外界、对人对事,要一言为定,言而有信,规规矩矩。所以“敬义立而德不孤”。朋友多了,也提高了自己的修养高度。孔子又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人老了就应该身退,把事情交给下一代去做。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嘱咐儿子的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对今人依然适用。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并不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

    所以,学拳要学历史,学哲学,学美学,学做人,学修心。老子在《道德经》中为我们的修养指出了中国文化最高的哲学内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是人的修养应效法大地。大地给我们住,给我们生产万物,供我们衣食,人类没有大地就会一无所有。而我们还给大地的尽是垃圾,可大地并没因此而“罢工”。所以,人的胸襟要效法大地,效法自然法则。积极地付出,不求回报。这就是老子的“道”的精神。

     诸葛亮在南阳高卧的时候,自称卧龙先生,这足以表明他抱负不凡,自己认为是潜龙,也是一种人生的修为。孔子在解释“潜龙勿用”时说:龙的精神是看不到的,帮了别人的忙,别人还不知道是谁帮的忙,这就是“龙德而隐”的道理。不求表现,不求人知,默默无闻而不烦闷,才是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这种“潜龙”精神能使人坚定不移。练拳亦应如此,进退相宜,持之以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