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海南黄花梨家具浅黄或金色较多, 而如今大家推崇的 红褐色和深紫色的油梨在那个时候较少? 其实,从海南的地理构成 可以把这件事解释清楚。
当代人推崇的深色油梨生长于西部山区的。 林下多为褐色红壤, 促成了海黄的深色质地, 深浅不一的褐色条纹十分明显。
还会生出近似黑色的条纹及斑块, 俗称“鬼脸”。 而东部平原区的“海黄”, 由于阳光充足,雨水丰沛, 其土壤多为厚厚的火山灰堆积。 土壤肥沃,营养丰富, 生长在这一地区的黄花梨,多呈浅色, 纹理直,少有或没有“鬼脸”。
平原比山地容易, 故而明清时期“海黄”的砍伐次序 便是先东后西部。 由此可知, 材色多呈浅黄色或金黄色的明清黄花梨家具, 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有心的叫格木, 无心的叫杂木。 于是就有了“糠格黄花梨”和“油格黄花梨”之分。 “糠格黄花梨”多产于东部平原地带; 而“油格黄花梨”则主要生长于 西部山区或丘陵地带。 前者心材色浅而油性差,比重较轻。 后者颜色较深,而且比重大、油性足。
海南岛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多为红壤。 该地区直面大海, 是台风常年光顾的地方; 火山喷发遗留下来大量的火山灰, 有机质极为丰富。 加之雨水丰沛, 非常适宜黄花梨的生长。 所产出的黄花梨其心材也多为浅黄或金黄色, 而位于海南岛西部及西北部地区正好是 黑色金属铁、锰的分布带 从而为心材较深的“油格黄花梨”的生长 提供了生成条件。
于是,开始尝试人工种植。 20年到30年树龄的黄花梨的直径 可有20余公分, 但是,人工种植黄花梨木不可能具备 野生黄花梨木同等优越的材质。 有人曾用有20多年树龄的黄花梨木完整截面, 中心只有小拇指粗细的一个深黄色的圆点 这个圆点才是黄花梨的心材。 所以足以见得海黄的稀缺的严重性。 |
|
来自: 唯我英才 > 《文物古玩及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