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历代书法与书法名家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书法与书法名家 秦朝,官方文字使用小篆。与此同时,隶书也在民间及基层官府的实用书稿中流行。但是,当时官方正式公文必须用篆书书写,隶书只能用于书写非正式文稿,这是一个篆、隶并存,以篆书为主的时期。流传后世的小篆书法主要见于刻石。现存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kuài jī)刻石》等。据传,这些刻石均为秦丞相李斯所书。程邈改革的隶书(秦隶也称古隶)散见于简书和帛书墨迹。秦代,李斯和程邈这两位书法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邈 (生卒年不详),字元岑,秦代书法家,隶书之祖,秦下杜(今陕西西安)人;也有说是秦下邽(guì)(今陕西渭南)人。相传他是秦朝的一个小官吏,因得罪始皇而入狱。他在狱中,历时十年,潜心研究,整理、改革了大篆和小篆的三千多个常用字,创造了比篆书更便于书写的字体——“秦隶(古隶)”。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 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国运昌盛的朝代之一。汉朝,分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4 年) 和东汉( 公元25—公元220 年) 两个时期,历史上称之为两汉。两汉政权统治共四百三十六年,是继秦以后又一个多民族大统一的朝代。到汉武帝时,汉朝已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第一强国,与西方的罗马并称为世界两大帝国。此时,外族开始称华夏民族为“汉族”;把有华夏血统的人称为“汉族人”;把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称为“汉语”、文字称为“汉字”。“汉族”、“汉语”和“汉字”的称谓由此而生,一直沿用至今。 汉碑, 虽传世数量庞大, 但书法风格各异, 无有同者。汉碑书法多出于执掌文书的官吏书佐、书史和民间书法家之手。由于汉碑碑文多数无落款,因此,很多书法家的姓名不为人知。可是,当时的一些名人、达官显贵因擅长书法,而闻名于后世;那些民间书法家却被历史遗忘, 导致汉代传世书法名家多为朝廷名臣和著名学者的偏向。
史游 ( 公元前4—公元33 年),西汉书法家,章草创始人。作章草《急就章》一篇,今已失传。 (yàn)城)人,汉代著名文字学家、书法理论家、语言学家、经学家。著有《说文解字》、《五经异义》等。他所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中国文字学的先河,他也被誉为“中国文字之圣”。《说文解字》现在已经成为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崔瑗 ( 公元78—143 年),字子玉,涿郡安平( 今河北安平) 人,官至济北相。他不但文章盖世,书法也有当世盛名。崔瑗善章草,又妙于小篆。他的传世书法论著有《草书势》一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张芝 (?—约公元190 至193 年),字伯英,酒泉( 今甘肃洒泉) 人,东汉草书大家。因张芝是今草书体的创造者,后人称之为“草圣”。王羲之就曾努力学习过张芝的书法,其他历代学者对张芝的草书也都称颂备至。可叹的是,张芝的作品传世极少,历代丛帖中所收录的张芝草书作品,大都为后人伪造。在宋刻《淳化阁帖》里,仅收录张芝的书法五帖——《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帖》。对这五帖的真伪,尽管存有诸多争议,但是,这五帖仍然代表了东汉时期较高的书法水平。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280 年)两晋(西晋、东晋)(公元265—420 年)史称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位书法大家——钟繇和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新的一页,为后世树立了楷、行、草书法的艺术典范。此后,历代学书者无不师法“钟、王”。除“钟、王”以外,还有索靖、陆机、卫夫人、王献之、王珣等人,也都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索靖 (公元239—303 年)字幼安,西晋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官至雁门太守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他擅长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较有影响的书法家。著有《草书势》一篇。他的传世作品有:《出师颂》、《月仪帖》、《草书状》,均被收入宋刻《淳化阁帖》。 陆机 (公元261—303 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的章草作品《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卫夫人 (公元272—349 年)东晋著名女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shuò),字茂漪(yī),自署和南,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传说,她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她的书法师承钟繇,颇善楷书,传世作品有楷书《急就章八行》,被收入宋《淳化阁帖》,著有书论《笔阵图》一篇。 王羲之 ( 公元303—361 年) 字逸少,号澹(dàn)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博采众长, 精研体势,独创了婉转流畅的书风。他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体皆精,被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现存墨迹均是摹本。他的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草书《十七帖》、 王献之 (公元344—386 年)字子敬 ,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系王羲之第七子,书法诸体皆精,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尤以草书著称。他的书法与父齐名,后人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二王”。传世代表作有:《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 ( 公元349—400 年),字元琳,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 人, 因获封东亭侯,故被时人称为王东亭, 官至辅国将军、尚书左仆射。他是书圣王羲之之侄,也是东晋书法大家,尤善行、草书。作品有信札《伯远帖》和草书作品《三月帖》。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与书法名家 明日开讲敬请关注!
《中国书法通解讲义》网上独家推广,定价128元,网友优惠价100元,免收快递邮费,货到付款;10册以上打五折(64元)邮费到付。购书者请把您的地址、电话发到我的手机15910585012(微信绑定)即可得到一本知识系统完整的书法教科书。付款方式支持微信支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