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历来都被人们所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并不过分。因为这首词仿佛是人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元代诗人傅若金的七律《岳阳中秋值安南贡使因怀旧游》:“洞庭秋气满龙堆,为客偏惊节序催。铁笛乍闻云外过,琼楼应傍月中开。越裳重译三年至,溟海浮槎八月来。忽忆旧游今万里,天涯长见雁飞回。”同样描述了诗人中秋浓浓的思乡之念和委婉动人的思聚情意。 明代诗人张煌言的《舟次中秋》却别有风味地写出了乘舟观赏中秋月的情景:“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诗的最后两句深情表达了诗人对中秋的祝福以及家家户户团团圆圆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则是写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在具体描写时,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镜面横开十余丈”“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等;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如“冯夷宫”“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眩不得衔珠吟”等,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仿佛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全诗笔调轻健活泼,如行云流水,呈献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内容,此诗则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为同类题材之诗的佼佼者。 千百年来,这些诗词依然能让今人感受到中秋节的文化底蕴和别样的风情。(来源:《赣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