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变迁

 BBSBIAN 2015-09-27

公元前658希腊城邦迈加拉的移民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位于金角湾马尔马拉海之间地岬上,始建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庭是它的拉丁名字。

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罗马帝国建都时期保留下来的古迹有:考古公园内的君士坦丁赛马场(公元321年),苏莱曼尼耶区的瓦伦斯渡槽(公元378年),以及特奥多里奥二世从公元413年起修建的长6650米的城墙。公元447年修建的第二道工事,是军事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伊斯坦布尔在拜占庭帝国时期达到极盛。如今,几座宏大的建筑物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其中包括:建于查士丁尼年间(公元527-565年)、坐落在考古公园内的建筑杰作圣索菲亚教堂和圣伊雷内教堂,约翰二世年间(1118-1143年)伊雷内皇后在泽雷克区修建的"万能的主"古庙,以及城墙圈内的卡赫里耶清真寺。

1204413君士坦丁堡十字军攻占。

1453529日, 突厥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率八万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东罗马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 并以开国苏丹奥斯曼一世的名字为国号,建立奥斯曼帝国。

反映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风貌的是考古区内托普卡珀宫和阿朱尔清真寺,苏雷曼大帝在位(1520-1566年)时建筑师柯卡·西南在苏莱曼耶区修建的塞扎德清真寺和苏莱曼尼耶清真寺,以及同时期的525幢木房。

托普卡珀宫建于1462

苏莱曼清真寺是土耳其著名的建筑师锡南的杰作,于1557年建成,它以其外表的壮丽肃穆、平面布局和装饰的高度精巧著称。
  阿赫迈德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命令锡南的学生穆罕默德·阿迦在1616年建成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

1922111日,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占领伊斯坦布尔,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11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192310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43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圣索非亚大教堂一直被公认为拜占庭建筑的最完美的代表、拜占庭艺术的结晶。君士坦丁堡建造的罗马式大教堂于632年毁于火灾,当时,东罗马帝国教皇查斯丁尼一世予以重建。工程历时5年,于537年竣工。圣索菲亚教堂长94米,宽72米。主穹隆直径长31米。这座教堂融合罗马式长方形教堂与中心式正方形教堂的特点,采用新颖的屋顶设计。中心为一直径33米的圆穹隆,落在4根巨大的塔形方柱上,顶端距地面60米。中心穹隆的东西两侧各连接一个较低的半圆形穹隆,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主穹隆的南北方向由复杂的拱门、穹隅等结构支撑;东西两侧是两个与它等直径的半穹隆,它们相互邻接,跨越中殿上部。教堂内部有着丰富的色彩装饰和良好的照明。教堂内部圆柱和柱廊分隔成3条侧廊,柱廊上面的幕墙上穿插排列大小不等的窗户,中心穹隆基部环以40扇窗户,使光线从四面八方透入堂内。主柱由红色斑岩和蛇纹大理石制成,高达柱头的墙壁,覆盖着多色条纹大理石板,板头高度以上的墙壁、拱门和拱顶表面都布满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当日光透过长廊幕壁上的巨大弦月窗洒进教堂,透过主穹隆底部的窗孔充满穹隆及其下部空间时,镶嵌画熠熠闪烁,而巨大的穹隆则仿佛漂浮或悬挂在空中似的,光线减弱了穹隆和窗间壁的重量感,造成了奇妙的视觉幻象。教堂外部,飞扶壁、拱顶、半穹隆等结构波浪式一层层推向高处,在主穹隆达到高潮。整个建筑体系有着宏伟的纪念碑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