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史研究部高级项目主任周家建博士。(中评社 高映竹摄) |
中评社香港9月25日电(记者 高映竹)一般人多形容沦陷岁月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但这是否是悲惨历史所有呈现?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是研究部高级项目主任周家建博士接受中评社专访,为我们还原一段香港在日占时期的真像。
周家建指出的是,即使沦陷,社会的日程运作仍然循环不息,商业活动不会完全停顿。他说,“纵是环境恶略,市民大众仍要继续生活,因为人为求存活,会想尽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
面对粮食短缺,人们会想办法去内陆去采买猪牛,周家建说道,“数量可能不多,就一只两只,但是已经是好大一件事了,可能还有蔬菜,就和今日的水货客差不多,那时候我们就叫做贸易咯,香港九龙地方的人会找一些新界没有的东西,所以粮食还是有的,都靠自己解决。”
他说,粮食可能会在某一日匮乏,但是终归可以通过办法解决。“比如说自己种,或者圈养家畜了比如兔鸡鸭之类的,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好,可以用来吃。”
他在书中写道,人民生活在吞声忍语的环境下,只能依靠个人的意志,家庭的支持,以及朋辈的关怀来排遣心中的愁闷与哀痛。由此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结与互动,继而必然产生商业、文化活动,当中包括消闲活动。
周家建还举例解释道,“香港03年SARS和07年的金融风暴,这段时间香港特别惨,市场环境萧条,但是每到星期日茶楼里饮早茶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等候排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社会不会简单到仅仅只有悲惨而停滞不前。
周家建常常会这样启发他的学生,一枚硬币不仅仅有正反面,还有第三面,就是厚度那一面。相同的道理,研究日治时期历史,除了民不聊生,经济停顿外还有什么,尽管少,但不等于没有,至少有马跑,有舞跳,有歌唱,其次,消闲活动不少,但不等于很开心。
他谈到,纵使“消闲活动”给人一种“吃喝玩乐”的印象,但内里却可能存在着屈辱和辛酸。
 |
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史研究部高级项目主任周家建博士著作《浊世消磨》。(中评社 高映竹摄) | 有闲钱为什么会拿来消费?周家建告诉记者,当一个人对他的将来没有希望的时候,面对看不到尽头的战争,这个时候,人们赚一元就会使一元,因为看不到未来,这是人之常情。
启发周家建研究日占时期“消闲活动”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指出肯定会有一批人生活困苦没得吃。“就像我自己家里也经历过饥饿,也想过逃难离开香港,但社会中肯定也会有这样一批人,不多,可能是上层社会,他们完全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可能会有一批人,靠着“发国难财”赚到了一笔钱。” 那么这些“有钱人”是如何消费的呢?“总不会把钱都放在荷包里一路不消费吧?至少走累了会在摊边喝杯茶吧?”他笑。于是他想研究在日占时期是否有另外一个消费模式,这个消费模式仅仅就是简单买卖还是包含了社会娱乐休闲活动。
第二个原因,他说只要是人,就可能会闷,总要找点东西来解闷,来打发时间,当然,解闷的乐趣也分需不需要金钱投入。“整个社会一定会有一部份人无法满足温饱问题,但这不等于他们没有生活,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找一些方式来打发时间。”就如他书中写的消磨时间么,可能是在公园里坐坐,买包几毛钱的花生,和朋友们交流清谈,当然有钱人可以去跳舞、去听歌、去丰盛大餐。
周家建表示,从研究角度上来看日占时期的香港,我们不应以今日的价值观与优先顺序来看待。相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透过历史档案、报刊、口述历史等文献资料,深入考察日治时期香港的体育活动、饮食文化、情色事业、影音娱乐、相关法规探究香港人在浊世中到底如何排遣时光。
谈起日占时期对于香港社会有何影响时,周家建表示,香港殖民史从1941年到1997年的156年,其中有一个断层,便是这三年零八个月,将英国统治时期一分为二,英国人统治的手法却被这仅仅三年零八个月改变。旧英国政府很简单,华人归华人,英国人归英国人,上下层等级森严,大家沟通很少。而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大家发现原来英国人是可以被打败的,华人对于英国人的敬畏不复存在。这也导致了后港英政府的统治手法的改变。
对于至今影响,第一是香港原来没有区役所,是日本人开始才有的区役所,到战后我们才有的分区,例如湾仔区。第二点是统营,香港现在有的、日占以前是没有的鱼类统营区,。
最后,周家建还是希望当下年轻人能够多瞭解历史,他说,一个地方的人需要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有所瞭解与熟悉,才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他忆述道,港英年代讲二次大战的历史是很少的,“我们在中学历史是没有读的,这是早期的,现在已经改了学制了,即是你要看我读书的那个年代,是没有读香港历史的。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去瞭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