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归元老师采访对话 书道学员王鹤锦分享 之前一直以为洇墨只是水多了的原因,直到老师的一句提醒,才恍然发现,同样的墨,凝神聚气的时候墨像被笔吸住一样,而神乱气散时,墨也忽地洇成了一团, 心念能控制笔墨。 书道学员孙小雷分享 通过课上赵老师的点播,已经开始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醒觉和认知事物的方法来和女儿沟通,解决她的思想问题。 书道学员王颖分享 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天,让自己身心放松,静下来,任由手中的笔去呈现自己的内心,关注每一个笔画,最后被自己写的“上善若水”四个字感动了。“太惊喜了,谁能想到自己能写成这么好呢”。 问:赵老师,您在书法中通过看一个人的字,就能洞察到这个人的心态,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赵老师:古人有句话,叫做“字如其人”,当看到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在心态的“位置”,通过字的笔画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从而洞察到对方的心智模式。写字如做人,要内外如一,清清爽爽,一清二楚,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书法教学的体验告诉我:通过书法的学习,可以提升一个人关照内心的能力。因为,书法是每个人当下心态的体现。 问:看了书道学员的学习分享,给我的一个印象是,上过您书法课程的人,在书法之外也颇多感悟。通过书法练习真的可以提升人的综合能力吗? 赵老师:做事,光说自己做的多好没有用;写字,光说自己写得多好,领悟了多少也没有用。不如做一做看,不如写一笔看。你在不在那个位置上,当下立判。 问:赵老师,您一直倡导“在习字中修行,在修行中习字”,能否具体的解读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赵老师:简单的说,修行就是修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修正行为的目的就是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生命品质。通过写字,首先要学会面对和接受。没有写好,只能说明你的心没有专注,没有和当下做有效的链接,或者活在自己过去的固有模式里。 问:您怎样理解去到“成为”的层面? 赵老师:有句话叫“我能...”。做任何事情,你只有去到“成为”的那个层面——胸有成竹,才能有自信,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出神入化。 问:人们为什么又不容易去到“成为”的位置上呢?您又是如何教学生通过写字去到“成为”的位置呢? 赵老师:现代电脑的普及化,许多人已经不再用手写字了。人书写的能力越老越弱,动手能力越来越差。要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才能够“成为”。人在哪,身在哪,心在哪,成为就在哪。有的人辛苦一生都可能没有成果呈现。为何?就是没有这样的醒觉力。 问:怎么才能在书法的练习中做到“迁善”呢? 赵老师:比如,这一笔下去,写不好,要迅速在这一笔与下一笔的瞬间去调整心态!人往往在此时会陷入了一个模式:我写不好字,就等于我一直会写不好的;我写不好这个字,就等于我“没有艺术细胞”。这是给自己找借口、理由去逃避。 把每次的失败作为你成功的“垫脚石”,最终拿到成果和体验,喜悦就会产生。同时也增强了你做事的信心。练习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切换的能力强了,转身的能力强了,也即迁善的能力强了,就会随心所欲切换你的模式,到成果呈现。 问:通过赵老师的书法课,让人领悟到书法不仅可以做为自己一生的爱好,也可以做为自己一生的修行方式。谈谈您对此的理解? 赵老师:汉字是华夏文明之母,其中蕴藏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大自然的信息密码,学习汉字就是直接跟我们祖先在学习和交流。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呈现在虚与实的对比中,每一字都在阴与阳的平衡之中。比如要写竖画的时候,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意在笔先,笔往下写,意往上行,在写字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出大自然阴阳平衡的奥妙。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是学会在对立中发现平衡。上下是对立的,然而对立就是平衡,上与下是一,不是二。在阴阳、虚实不断切换的过程中,打破我们以往认知模式中的对立性,去到协同效应而不会成为自相矛盾。 写字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从外到内去感受,从内向外去放射,这就是调心修行的过程。写字当成一种爱好,当成一种修行的方式。使生命在不断修行中得到升华。 焦躁、空虚、归属、信仰、迷茫、膨胀、信任、安全、尊严、究竟等词汇越来越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脑海或口边之时,有这样的一群人,用他们的学识和修为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和宁静,回归自我、重返和谐与喜悦。他们愿意去引领,愿意去担当,为营造幸福和谐做着他们能做的那点事儿,赵泉连老师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位。 他不断探索,默默的耕耘,默默的努力,传播传统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回内心、回归本位、化解矛盾,和谐自他。 ◤关于赵泉连老师◢
当代杰出的书法教育家、《书法与静心》课程创始人,已开办书法教学课程90余期,致力于推广书法、静心、禅修相结合的个人身心成长体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儒教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当代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汉字书写推广中心主任。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查看书道课程详情! |
|
来自: zhangshengli86 > 《读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