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的地名原称沙埠,元、明时习称沙埔,因渔船、小艇多在此锚泊,故又名南湾,直至清代,人们因此地在黄山鲁山的南面,才统称南沙。南沙的村落多以地形,地物命名,如深湾、沙螺湾、芦湾这些地方古时都是海湾,芦湾更因湾中长满芦苇而得名。鹿颈村原又名鹿颈寨,因村后山势延长形似鹿颈,村名由此而来。东瓜宇村原名冬瓜屿,古时为海中小屿,四面环水,对岸居住的人需摆渡才能到屿上来,蝴蝶洲就是当时的渡口所在地,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先后有人在屿上定居,并以种植冬瓜为生,故名冬瓜屿,直到清嘉庆年(1796-1820年),后人才以其谐音改称东瓜宇。东井和金洲村名都各取自村中的古井和金洲山,而板头村的原名“攀头”则富有新意,古时村前是水,村后是山,村民从塘坑迁徙,攀山越岭到了这头。“攀头”寓创业艰辛之意,训勉后人艰苦创业,但后人因攀字笔划繁多便以板代之。九王庙的村名更富传奇色彩,相传宋代期间,有船沉没溺死九人,尸体漂流到此,潮退而出,潮涨而入,数次反复,村民奉以为神,遂将尸体葬于村后山坡,立庙祭奉,并以“九王”称之,逢年过节,庙里香火鼎盛,远近闻名,后此村就以庙为名。 南沙天后宫
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清乾隆年间,经维修后定名“元君古庙”。抗日战争时,元君古庙被日机炸毁。幸有由顺德书画名人黎二樵书写的碑记拓本流传民间。 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决定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当年岁末,由南沙市政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天后宫重建的设计和施工任务。1995年2月24日,南沙天后宫正式动工兴建。经过一年两个月,工程于1996年4月底完成,并于5月10日(农历3月23日、天后诞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在番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角山的东南麓,依山傍水。面向开阔的伶仃洋水面。南沙天后宫包括天后广场和宫殿建筑群两大部分。此外,还有停车场、道路、草地,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现今世界第二大天后宫。 天后广场面积1.5公顷。广场正中,盗立着一尊高14.5米的石雕天后圣像。天后圣像由365块精雕的花岗石构成,象征天后在一年的365天中,天天都在保佑着社稷和庶民。高大洁白的天后圣像,形态生动稳重,表情慈祥端庄,飘曳的裙摆和披风,给圣像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强烈动感。 以往的天后雕(塑)像,头上冕旒一般为九旎十二珠,而南沙天后的天后雕像,冕旒为十二旒十二珠。这样就使天后这一民间信仰,上升到与佛、道、儒三教并驾齐驱的等同地位。 踏上宽14米、高7米的入口花岗岩踏跺,见牌坊上有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南沙天后宫”五个贴金大字,醒目耀眼。 穿过牌坊,山门已在面前。山门是南沙天后宫的正门,室内左右分别祀奉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位将军的神像——这两位将军本是海怪,后来被天后收服,又忠心耿耿乐意为天后效劳。山门两侧,钟楼和鼓楼呈犄角之势,内置1.6吨重的响亮铜钟和直径1.2米的牛皮大鼓,每日晨暮,钟鼓按时作响,节庆时分,钟鼓齐鸣。 与钟楼相毗的是明成祖碑和郑和碑亭,《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 和《御制灵应之记》,分立其中。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下面的驮碑者,常人误以为是龟类,其实它是龙王大无穷的第四子,名曰赑屃(音“闭翳”,在神界中,它是专职负重的伕力。 献殿在山门的正上方,殿中供奉蹈海天后,四海龙王执圭在两旁站班,显示天后作为海上女神的领导地位,寓意天后统领四海龙王以安澜利运。 使用宋代对天后褒封封号而命名的“灵惠楼”、“嘉应阁”,位于正殿与献殿之间两侧,这是介绍天后信仰、交流天后文化的处所。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建筑。木雕神龛中,供奉香樟木雕、贴金的镇殿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祖庙点睛分灵而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巨幅御笔敕匾,悬挂在9米高的殿内。宋、元、明、清四朝中,与天后传说密切相关的八尊文臣武将,作为陪神,侍立两旁。整个殿堂精神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置身殿内,人们对天后不由得肃然起敬。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正殿的八尊陪神,是南沙天后宫成功的独创。因为各地天后官(包括湄洲祖庙)的陪神,除千里眼、顺风耳外,其他都很不统一,大多是随各地民间习俗,随意塑像配祀。而南沙天后宫所确定的八尊陪神,皆为历史上曾受天后庇佑、又对拓展天后信仰作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不但丰富了正殿的内容,增加了祭拜的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陪神都经历过从人到神的客观演变。为此,湄洲祖庙已表示:拟扩建祖庙正殿,将仿效南沙天后宫,选祀相同的八尊陪神。 寝殿是南沙天后宫最后一座殿堂,这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有象征天后日常生活使用的仿宋器物和摆设,气氛祥和而恬静,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今日的神,追溯到千年前,原来是一位品德高尚、善于助人、勇于牺牲的普通的人。 建于后山上的南岭塔,8层高45米。建塔的目的:一是用其高度,来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峰;二是应所谓“左青龙”之说,高耸在山顶的南岭塔,日夜为过往船只指路导航,也是人们从远方眺望南沙天后宫的标识物。劲风吹来,悬挂在塔身角梁下的56只风铃钟,叮噹鸣响。游人登上塔顶,俯视四面八方,天后宫的雄姿和南国的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说到南沙天后宫的建筑特色,具体体现在仿古的宫殿建筑群中。宫殿建筑群共含30个单体,总建筑面积为3280平方米。 由于“天后”封号是清康熙皇帝敕封,所以宫殿建筑群按照清代宫式建筑营造,并严格按中轴线高低错落地对称布置每个单体。 位于中轴线上的牌坊、献殿、正殿和寝殿,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屋顶与柱之间,使用斗拱过渡,天花、梁枋和斗拱均施彩绘;山门及两侧的建筑,按大小式(或杂式)作法,不设斗拱,亦无彩绘。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建筑物,单体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其屋顶采用较高等级的重檐原殿形成。斗拱为清式八等(1斗口=2.5寸=80毫米)、单翘单昴。殿堂各部尺度,均按斗拱的斗口尺寸确定。面阔五开间,明间、次间及梢间,分别使用斗拱七攒、六攒和五攒。殿四周设廊,为保证客流通过畅顺,廊宽按斗拱三个攒距取值。屋面坡度由檐出处的五举,变至正脊处的九举。屋面饰金黄色琉璃瓦件。其中正吻为非标件,高达1.98米。在正吻的剑把上,装置避雷针,并作防雷接地。在垂、戗脊上,按着较高等级设置垂、戗和走兽。门窗用红木制作,明间五抹格扇门六扇,次间四扇,梢间三抹格扇窗四扇。为使门、窗格扇宽尺相同,在次间使用徐塞板调整。天花、梁枋、椽头和斗拱,均施仿古涂料彩绘,其中梁枋为旋子雅伍墨彩绘,枋心采用“一统江山”。门窗绦环板上的木浮雕龙纹图案,使用金漆填涂。斗拱则常规勾边,垫拱板图案为“三宝珠”。柱、椽、望板和门窗等,均用土红色仿古涂料刷涂。正殿的台基高1.08米,按台明高设须弥座,其上安装水纹图案石雕的栏板和望柱。走廊地面,用“荔枝面”花岗岩石板铺砌;殿内陆坪,采用陶质大阶砖铺地。山墙及槛墙,使用机磨青砖丝缝砌筑。 寝殿建筑面积544平方米,是南沙天后宫第二大殿堂。屋顶是单檐歇山形式,起码面及两侧设廊,背面为封存后檐墙。寝殿的斗拱、彩绘、门窗、勾栏等,基本与正殿相同。 献殿建筑面积378平方米,是南沙天后宫第三大殿堂。单檐歇山顶,前后设廊。寝室殿斗拱为清式九等(1斗口=2寸=64毫米),单翘单昴。献殿也是五开间,各间斗拱攒数与大殿及寝殿同。其它在寝室殿堂两边,惟尺度稍小。 牌坊为四柱三楼式,清式八等斗拱,明间单翘三昴。琉璃、油漆彩绘等,与正殿仿佛。 南沙天后宫大木小式(或杂式)作法的建筑有:山门、钟鼓楼、碑亭、灵惠楼、嘉应阁、前后厢房等。 山门、厢房等,为卷棚硬山形成,仅后厢房有前廊;碑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灵惠楼和嘉应阁系二层建筑,四角攒尖顶;钟鼓楼亦为二层建筑,十字歇山屋顶。 大木小式(或杂式)作法的建筑,其外观特征为:青砖墙、黄琉璃、土红色梁枋及门窗。 宫殿建筑群后山上的南岭塔为楼阁式。塔身内外青砖罩面,梯道为砖券顶、青砖踏步。钢筋混凝土的柱及栏杆,涂以土红色仿古涂料。屋面瓦件为绿琉璃。 1999年9月15日,正当日照中天,约正午12时左右,南沙天后宫正殿上空,突然蜜蜂云集,数万只蜜蜂结成如伞,大多云集在正殿之上,发出嗡嗡叫声,有如居士诵经,十分壮观。数分钟后,蜜蜂分成数纵队,有序飞行,飞至正殿天后神像裙下,全部由天后神像裙底小涑洞飞入菩萨腹中。翌日下午2时许,蜂又从洞中飞出。据大师所说:蜜蜂云集天后裙底乃吉详之兆,蜜蜂集结分队飞集菩萨腹中,有序而出,可算是一大奇观。 附:南沙天后宫的对联 1、牌坊
2、山门 江海拯苍生,无欲无私徯我后; 3、钟楼 曙色破云开,引渡五洋千舸集; 4、鼓楼 暮鼓透重霄,点化红尘歧路客; 5、献殿(1)门联 宝殿巍峨,一点灵光通法界; (2)伴神联 东海泛仙槎,浪静风平,有赖神灵消孽障; (3)后门联 德业贯山河,四海黎民承雨露; 6、嘉应阁 护国救民,阁封嘉应; 7、灵惠楼 灵光贯日,乾坤一览; 8、正殿 南岭望京华,云卷云舒,有凤来仪朝圣后; 飞升广宇驾祥云,慧镜长开,如日光明,护海巡洋功在世; 南天宝塔,妈祖灵光,海宇澄清宁万里; 护国庇民,福被苍生,满眼楼台兴大业; 控龙穴,镇伶仃,极目南溟,商旅往还利涉; 江海护黎元,业绍神勋,恩波永泽南沙壤; 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及一九九九年重修。祠堂座西向东,前面是一开阔的地坪,头站部面阔14.4米,门面用花岗岩石板筑砌,正中为“张氏宗祠”刻石匾,头门地面铺砌代表官衔的一字平石阶。深三进,通进深40.17米,面阔14.4米,硬山顶。据记载,宗祠“三座皆同庚甲,前中后俱兼申寅,分金纳丙申、丙寅之气,宿度在毕宿、毕尾之原,各座无别,兼加俱同。” 首进深7.5米,支柱为文开花岗岩石柱。 二进深10.15米,支柱前为方石柱,中为石托圆木柱,每对圆柱上挂有楹联:“懿德继承,克俭勤耕,创业兴家,毋负先人遗训;文风尤在,相亲互爱,培孺养老,勉为后辈发扬”;“珠水长流古海,天宝物华,友良先祖创伟业;榕山常绿大井,地灵人杰,懿文后代展宏图”。正面挂有上书“懿文堂”木牌匾,通往三进的天阶两面边上有虾弓梁建筑遮盖,支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两面边梁下绘有人物画饰,下方墙上嵌有乾隆二十年,民国三十一年,一九九九年重修捐款人及捐款数额的三块石刻碑。 三进深10.15米,支柱前为方石柱,中为石托圆木柱,每对圆柱上挂有楹联,分别有: 楹联一:一颗慈心,事业有成,积德解囊兴社稷; 楹联二:百忍立家风,喜九代同居,传美德,播芳名,万古留懿史; 楹联三:二虎镇狮洋,粤水回环,喜见兄弟祥和毓秀; 楹联四:派衍曲江,瓜瓞绵长,福荫懿文开万代; 三进正面挂着上书“金鑑流芳”木牌匾,正中放置张氏祖先牌位的神龛,内悬挂着历史上遗留的唐朝丞相张九龄真像(张九龄被张氏子孙尊为先祖),祠堂左侧为面积72平方米的膳厨房。 张氏宗祠不但是祠堂,20世纪30年代还是大井村第一所学校榕山小学的校舍,曾风靡一时的小说《香飘四季》作者——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陈残云曾经在这里任教美术。祠堂保存完好,现作大井村文化活动和村民喜庆筵席聚会的场所,正是“喜酌登堂房亲共聚歌盛世,香肴上席手足相逢庆升平”。 麦氏大宗祠
该祠座落在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与继宗麦公祠、瑞辉麦公祠、子平麦公厅连成一线构成祠堂建筑群,均坐南向北。除继宗麦公祠在1963年因火灾烧毁外,现其余二祠一厅基本保持原貌。四座祠厅前为一个大操场,操场外有一口大水塘。 麦氏大宗祠始建于宋代,明代曾修葺,最后一次重建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历代均有修葺。该祠的建筑布局、用料、工艺等在当时堪称一流,在广州地区各大名家祠仲仅次于广州陈家祠、沙湾“留耕堂”,排列在第三位。 宗祠是典型的砖、木、石结构的古典建筑,材料分别来自广东连州、缅甸、福建等地,配以省内外能工巧匠精心施工,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有石狮、石鼓、木雕、砖雕、壁画等传统工艺。 该祠为三进建筑,占地718.57平方米。 首进宽13.1米,深18.3米,门前有石狮、石鼓、包台、石雕、砖雕、壁画等,门后两边各为厢房,大门上额雕有“麦氏大宗祠”。 一、二进的中间为天阶,天阶宽13.1米,深9.1米,两边有盖道。 二进宽13.1米,深13.1米,有木制屏风,屏风上栋梁座有“大本堂”之牌匾。两边各有一侧门户通往祠外。中堂前柱值年联为:“十一年蒞事云遥,日月其滔,彝鼎摩挲重感喟;卅三房裸将在列,本源上溯,物云瞻望辄唏歔。” 二、三进的中间为天阶,宽为13.1米,深10米,有屏风、神台、神柜,是摆放先祖灵牌之处。两边顶梁对联为:“谷诞遇三奇,日届五三,月届三三,恰好三秋成大厦;椒藩占六数,房分四六,派分六六,刚传六代敷南湾。”正中神台两边一对为:“铁杖千古垂名;宿国万世流芳。” 以上几进均有石雕、木雕、砖雕等装饰。天面均为琉璃瓦,脊顶吉祥鸟手座镇,两边“茶桶耳”形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宗祠被国家列为地方财产。2000年经上级政府批准,退回给莲溪村使用,现为莲溪村村委会的办公地方。2004年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梁谋等 原载:广州文史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