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自豆瓣)美国文科博士申请心得 (代朋友发)

 小猪小鸟 2015-09-28
注:作者选择匿名,今年申请到多所一流美国大学的博士项目,有英文、修辞专业和东亚研究不等。美国博士项目都有全额奖助金。
2015. 4. 5

大致路径:
 
申文科PhD一般要有一个或两个MA(尤其是跨学科的系),虽然也有不少BA直申到很好的项目的情况,但大多数学校那里MA是必须的。经济情况允许的话,先在美国香港或欧洲读一个名校的一两年MA可最快帮你转轨,再申PhD成功几率很大,这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条件不允许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三年硕士毕业后直接申请,另一种是两年硕士提前毕业(节省时间)后读一到两年的有奖MA再申请。前一种需要自己准备多一些,有一些跨度,第二种时间可能会长一点,但积累会好一些。只是有奖MA选择不多。另外公立大学有些有可转轨的MA/PhD项目,可以用TA的形式给你资助,具体的可能要去咨询在读的同学,或者搜gradcafe这样的论坛。
 
研究:
 
我自己的经验是从国内申的主要困难在于与国外研究脱轨(这也是为什么读一个国外MA会很有帮助),比较难找到语境或者问题意识,而这些又是申请时最重要的指标。弥补的办法是可以自己多看一些近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和主流期刊,以了解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和讨论深入程度。还有一种方法是争取参加外面的会议和交流机会,不过学校可能不太会给研究生报销会议费用(不知道这两年南大怎么样),所以可能还要自己负担。好在现在国内很多学校包括南大北大复旦华东师范等等都会邀请国外的教授来开暑期学校或会议,这都是了解外面学术动态和增加联系的好途径。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自己研究的深入程度,应该尽可能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积攒国外相关的研究,最好能在申请前用至少一到两年的时间来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可能也不宜太早,因为研究生阶段需要一些时间来发掘兴趣和话题),并同步发展成一篇中等长度的论文(太长的话深度会受影响),反复修改成型,既可以用作申请材料也可以发表和参加会议。
 
选学校和联系:
 
选校方面由于申请审核机制的原因当然是申得越多越好。而且在申请前最好和想跟的教授通过email打个招呼,确定他/她确实在你申的那个系,并且还在招学生,下学期不会休假等等,别让申请费打水漂。除此之外的联系例如套磁等等,相比来说并不必要,这也是我自己和身边申请人的经历,是否被某个项目录取和有没有套磁及是否在Statement of Purpose里面表达了自己对对方学校的了解的关系不大。当然如果教授完全不回任何邮件,可能也说明一点问题,可以再通过其他渠道打听一下,但只要这个人不是唯一和你研究相关的老师,还是可以申一下试试。
 
在筛选学校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这是教授和学生一对一双选的过程。这点不错,尤其是当与你兴趣合的教授在系里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和你是否兴趣相合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系里是否有多个老师可以与你合作,他们或者每个人和你有类似的研究兴趣,或者能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到你,例如一个人感兴趣你计划的理论的部分,另一个和你做同一个时期等等。所以说在选校的时候不易把是否“合”的标准限定得太高。有完全合的老师当然好;不完全合的,只要有几个人有相关的兴趣,也可以申。这不仅是集体审核制度决定的,也是系里从是否能支持你的角度出发的考量。老师们换工作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也要确定至少某个教授的去留不会影响你在系里受到的支持。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教授们的研究兴趣也会变,系里的发展重点也随时在变,而这些在他们的发表或网上的profile里是体现不出来的。申请人可能根本想不到某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学校会对你有兴趣,而事实上可能他们有很多看不见的资源,比你在申请时想象的要“合”得多。总之建议选校的时候,多调查,多申,10所以上。
 
另外除了排名,也要注意公立和私立的区别。美国公立大学在文科方面现在除了少数几个州大多经济状况不好,奖学金只勉强够生活和保险,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有中途停止自助的可能。另外教学任务一般至少四年,大多数是五年,从重到非常重不等,留给你研究和上课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PhD应尽量少申公立,时间可能比导师更重要。当然很多有奖的MA只有在公立学校才有(一般通过教语言课程给你工资),所有如果做中转的话还是很值得考虑的,也可以有一些教书经验。但如果是MA应尽量选择至少两年的项目,尤其是还要做TA的,否则可能没什么时间准备PhD申请。私立学校一般都会提供两到三年的fellowship不用教书。教书的话也更有机会教与自己研究相关的课的机会(而不是汉语或概论课),对以后找工作的帮助也更大。而且他们反而可能有空间招更多的学生,招生的标准甚至可能更不拘一格(这主要是奖学金的限制所致,因为公立学校的研究生院评校级奖学金会有一些外在的硬性标准,例如毕业院校及GRE或者托福分数,而私校方面你的研究和推荐的重要性更高)。所以无论是从申请几率还是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来说,都推荐多申些私立的学校。此外虽然很多人都推荐选“少数几所好的学校,多数现实的学校,再少数安全的学校”,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多申好一点的学校,至少数量上不应该比“现实”的学校少。一来是我知道的国内申请人大多数都申得比自己预期的要好,所以不妨多申,另外可能也可以在准备上鞭策一下自己,取法乎上。
 
材料和准备: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和Writing Sample(WS)始终是最重要的。SOP长度大概在1000-2000字中间,语言上与WS不同,应该越平实越好,内容上至少应该谈到:
(1)你的研究领域和问题概述(几句话的总结)
(2)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问题域(并不一定要有很明确的论点,但应有论点所在的问题域,即该研究方向和某研究计划的真正意义何在)
(3)就该领域和问题而言,你在文本和理论知识、材料、课程及语言能力上的储备(可以客观地谈我看过哪些相关材料,有几门语言,上过哪几门相关的课等等,更好的是间接地与你的研究结合起来谈,例如“针对某某问题我打算利用某些材料,某某理论来研究”等等)
(4)PhD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主要是你打算从哪几个路径发展你的研究,这几个路径如何能利用到该系提供的课程、教师和研究机会等资源。当然如果你对该系还不是很了解,可以不用细谈利用资源的这部分,但建议至少要谈到一些在PhD阶段对自己研究的一些规划,当然这些规划即要有挑战性也要比较现实,可以在几年内达到。)
(5)其他的相关经验,例如会议和期刊发表,教学,或翻译。尤其是CV体现不出来的部分。
因为申的学校很多,并不必要针对每个学校修改,基本上确定一个模板,如果是不同的系就强调一下你研究的不同侧面,例如你做文学但是申一个比较哲学的系,那么应该调整下中心,多谈你的计划的理论向度和相关经验。如果是特点非常相似的系,用同一篇sop就好。
 
WS的长度大概20-25页,也可以是更长的论文的节选。尽量多修改,尤其是思路、结构、引用和表达方面。语言方面有修饰则更好,但研究深度还是首要的。在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妨选一两篇和你的进路相似的在国外近年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文献作为主要的写作参考。SOP和WS当然如果能请在国外任教,熟悉学术范式的老师或同学帮忙看看提些反馈意见会更好。找不到的话也没关系,这方面的经验近些年在豆瓣、微博、寄托和gradcafe上已经有很多了,可以搜一搜。
 
第二重要的大概是推荐信。如果是在国外读的MA就非常非常重要,毕竟学术圈子很小,老师都有些互相了解。在美读MA的话尽量多利用office hour向教授请教你研究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你快速提高,也让老师多了解你的计划和想法,更有可能给你写一份详细而有力的推荐。推荐人最好是tenured faculty。另外从时间上来讲,两年的MA的话,在第一和第二个学期(Fall & Spring)给你上课的老师最有可能是你的推荐人,因为第三个学期中就要申请了,所以第一年在喜欢的课上可能要多分配些精力。
在国内的话可以找熟悉自己和拿高分的课上的老师来写,当然也有人通过交换等经历拿到外面的推荐。要推荐信的话应该提前和老师约好(有教授的说法是至少提前两个月),并且确保你要申的时候提醒他们,如果教授太忙没有回应要立刻换人,申请提交了以后也是可以改的。如果是被迫自己写自己交的话,注意至少不要用类似的格式或同一个电脑提交……很无奈,也没办法。提交完成和申请结束后应该给老师写信表示感谢。
 
TOEFL作TA的话口语可能要23分以上,当然不到的话有的学校在入学以后可以提供培训,总分100以上就够了。GRE看不同的学科,非英语或比较文学系的Verbal 153可能就够了。但如果这些文学系或综排较高的学校最好能考到160-165以上,至少能保证不成为录取的障碍。GPA方面,除非是BA直申,3.4以上应该就问题不大,当然越高越好。另外有的学校会要求在SOP之外交一篇Personal History,这个可以很“personal”,写个人经历就好。
 
总之就自己的感觉和很多老师提供的信息来讲,审核委员会主要关注点,依重要顺序来讲,大概是:该申请人的研究计划是否能在系里系外得到一个或多个人的支持,申请人的研究是否对相关领域有较清楚的把握,推荐人的评价,基础如何(一般体现在发表和会议数量【虽然绝大多申请人是没有任何发表的,这点可能与理工科申请不太一样】,毕业院校,课程或考试的分数上)。
 
选择:
PhD offer一般是按两批发,1月底-2月初是第一批,3月到4月中是第二批waitlist录取。有不到一半的学校会有面试。面试一般来说会围绕你的研究。一般不会出现类似“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个概念,你读没读过那些文章”,而是“能不能概括一下你的研究计划,你是怎样开始对这个研究感兴趣的,有没有兴趣把研究向某个方向扩展,你能不能教某些课,你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你会不会来我们学校”这样的问题。回答不用太长,简介明了,就当聊天就好。
录取以后有机会当然要去campus visit了解情况,这点最重要,不能去得话要跟对方的老师和学生取得联系,争取多了解些网页上看不到的信息。然后就是各方面的考量了。这方面倒没什么特别的建议,只是在排名的问题上,如果两个学校排名类似,当然去更合的学校,但当两个学校相差较远的情况下,例如在有20-30和50-60名两所学校,而50-60更合的情况下,应该毫不犹豫地选20-30。。。这是也是其他人的忠告。另外应该问清教学任务具体是怎样的,教那些课,任务量怎么样,耗时多少,夏天是否有补助,以什么形式,当地生活消费水平等等。
 
祝未来申请的同学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