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与你· 白话文两百年

 圆角望 2015-09-28

 林国卿(台北)·虚室小笔

汝与你

听说电影《聂隐娘》对白极少,我的字癖便涌上来了,一心想知道这几句话是怎说的,编剧是怎么写的。

这也是我读历史时,心中的大疑惑,疑惑古人到底是怎么说话的,二人相遇如何招呼,众人宴饮如何劝酒,塾师讲经怎么讲,情人缠绵话怎么说,仇人相见怎么骂,偏偏史书均是文言文,隐藏了俗语白话,仿佛是一部部的默片,声音只靠想象得来。

以导演侯孝贤的细腻心思,我假设《聂隐娘》稀少的台词一定大有用处,可当我听到片中对白时,一时愣住了,“汝今剑术已成,而道心未坚,今送汝返魏,杀汝表兄田季安。”口语怎变成文言文,“汝”字不是《尚书》谟诰体吗?

也许编剧有其道理,我于是翻阅手边数据,追寻唐朝人说话口语。《古辞辩》引周法高著作说,第二人称代词“你”字,隋唐即开始盛行。而在《隋书》里,每有对话确实常用“你”字:“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邪!”可见聂隐娘师父当时应该说“你”而不说“汝”。是编剧不屑口语吗?应该不是,另一处台词“她就是让我认出她来才取我性命,要我死得明白。”却又完全口语。

虽然心中疑惑仍在,但一经对照两处台词,却发现两种修辞雅俗不同,语气缓急不同,各有传达功能,可见文言文与白话文仍有变动空间。

白话文两百年

在书店见到一套九册的《古新圣经残稿》,只翻第一册,当下傻住了,乾隆年间竟然出现如此俚俗的白话文,而且译注者贺清泰是一位法国人。

贺清泰是耶稣会传教士,35岁(乾隆三十五年)抵华供职内府,既是画师也是外交文书译家,官封六品,顶戴砗磲。他的画不多,西洋画师的光环早被郎世宁抢尽了,但是他颇具语言天分,又获准对北京民众传教,深懂北京俗话,因此翻译拉丁文《圣经》时,舍弃高古文言文,采用俚俗白话文,比《红楼梦》更俗白,要让愚蒙都懂。

这是第一本汉译白话《圣经》,自有其文献价值,可惜手稿未曾刊刻,尘封于徐家汇藏书楼二百年,幸好当代学者李奭学、郑海娟等人让它重见天日,并肯定此书足以挑战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观,称它是“尘封在藏书楼里的现代性”。

确实如此,一百五十万字白话,处处具个人风格:“看书有两样人,一样是诚心爱求道理,并不管话俗不俗……,还有一样人,看书单为解闷……”胡适若见此清中期白话,恐怕眼睛一亮,又见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能不拍案?

贺清泰的注解因不受限于拉丁文原著,文体更具现代性,两百年后读它,若在比邻——厄娃(夏娃)应当离开远去,躲避那禁止的树,一听蛇虫这一词组,该疑惑小心,她很知蛇不会说话,却不在心,只管答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