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宗建梳妆台于都东北隅,与李妃登焉,忽得此句,妃即答之,时皆称其警妙。章宗所出,是与妃两下并言。而妃所对,则自卑而尊章宗矣。立言有体,宜以敏妙称之也。 鸿是江边鸟; 杨一清在翰林读书,一侍讲学士出此对,而即答之。学士曰:“是子能以天下为己任者。”后官大学士少师。此对虽不难属,而所答者亦工。 砚向石边见口; 李西崖幼时,师命此对,即答之。“砚”字,是见、石二字;“笙”字,是竹、生二字。“口”字“声”字,俱不论也。 闵先生门里文字; 一翰林姓吴,有举子姓闵者,送文求阅,吴赞之而出此对,闵答之。“闵”字是“门”字里有“文”字,“吴”字是“天”字上有“口”字,俱是以姓相对,亦自为工。 八人共拥炉中火; 朱奎幼时,寒天拥火,父命此对,即答之。“八人”是“火”字,“十口”是田字。对得自然。 一史不通难作吏; 一太府欲革除二吏,命至前,试以此对,一吏答之。“一史”是“吏”字,“二人”是“天”字。对句似寓奉承太府之意。 李家十八子; 李东阳六岁时,在翰林院读书,学士出此对,李即答之。时在院有解者,有未解者。李宣明,俱为骇然。“李”字,上是“十八”二字,下是一“子”字。“奏”字,上是“三人”二字,下是“二人”二字也。“李”字易见,“奏”字亏他想来。 议论吞天口; 林大钦幼时,志大言大,师因出此对,林应声答之。“吞”字是“天口”二字,“志”字是“士心”二字。师之所出,足以寓其隐刺之意。林之所答,亦足以明其言大之由。并皆佳妙。 里中田上土何下; 许思温幼时乡居,门首俱低田,客出此对,许答之。“里”字是“田”字在上,“土”字在下。“岩”字是“石”字为低,“山”字为高。客以土下谑其所处之卑,寓讽已巧。许以山高自比所处之尊,解嘲尤妙。 陈亚有心终是恶; 陈亚曾与蔡君谟会于金山僧舍。酒酣,君谟谑以此对,亚应声答之。“亚”字加“心”是“恶”字,“襄”字除“口”是“衰”字。两下以名为戏,俱佳。而对句似犹有讥其轻口之意,则更妙矣。 吕先生品箫,须添一口; 谢一夔与吕原同饮,有吹箫者佐酒,谢出此对而吕答之,举坐大笑。后谢第状元,吕官侍郎。“吕”字添一“口”乃成“品”字,“射”字加旁“言”乃成“谢”字。盖各以姓为戏也,俱见巧妙。 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 一学正居乡,与秀才争产,讼之于官。学正不直,官出此对,秀才答之。“不正”二字是“歪”字,“言公”二字是“讼”字。审官就事出题,而能拆字以责学正,固已巧矣。秀才就意对句,而能拆字以赞审官,则尤佳焉。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徐祯卿于半夜生子,适唐伯虎、祝枝山至。徐云:“半夜还是子时。”唐云:“半夜还是亥时。”祝云:“半夜还是亥末子初。”唐因出此对,祝答之。“孩”字是“亥子”二字。“配”字是“己酉”二字。三人相争亥子二时于半夜,遂以“孩”字拆之为对,亦巧。而以“配”字答之,则工矣。 笑指深林,一犬低眠竹下; 祝枝山与唐六如闲暇互相拆辨,唐出此对,祝答之。“笑”字是“犬”字伏于“竹”字之下,“闲”字是“木”字在于“门”字之中。以此为对,亦两足相当。 奴手为拏,此后莫拏奴手; 王文恪公六七岁时,附学于舅氏。一小女使送茶,王戏而握其手,舅氏闻而出此对,王答之。舅之命题,明以相戒。王之对句,能自解嘲,不但拆字之工而已,所以为妙。而《玉堂》所录,则云杨循吉幼时附馆读书,东家女使送茶,戏执其手。同学与师言之,师命此对,曰:“极佳免责。”公答之句,讽师轻听同学之言也。二说未知孰是。 女姚虽好,只如半朵桃花; 姚月华与书生杨达私,一日偶爽约,女怒甚,杨出此对,女答之。所出上句“好”字,旁有女字,是与上面“女”字“姚”字旁之“女”字相应。下句“桃”字,旁有“兆”字,是与上句“姚”字相应。所答上句“信”字,是与上面“人言”二字相应。下句“言”字,是与上句“言”字相应。杨之意,盖谓汝年犹小,不足深念,我即爽约,何至怪之甚耶。盖作是言以解其怒耳。而女之意,则谓凡言须践,汝既失信于我,是为可怒,又何必多此文法耶。亦回得妙。○《字汇》训“姚”字云:“姚,悦美好貌。”则此“姚”字,非指其女之姓而言也。若指其姓,则对句“言”字,于书生之姓无关,为不工矣。 趙先生饮酒,一走便肖。“肖音”消“,释散也。 欧邑宰与赵教谕同饮,邑宰出此对,教谕答之。趙字是“走”字里一“肖”字也。“欧”字是“区”字旁一“欠”字也。各以其姓为戏。邑宰以饮酒而拆“赵”字已巧,亏教谕想及“追粮”而拆“欧”字也。 星为夜象,却从日下而生; 李西崖幼时在翰林读书,一学士命此对,李答之,学士大为赞赏。“星”字是“日”字下有“生”字,以夜象日生之相反者为题,命意已巧。“花”字是“草”头下有“化”字,木形草化,亦是相反。以此对句,何其工也,亏他对来。出自幼时,尤不可及。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朱太祖尝微行,入酒肆,遇书生。时酒客已满,乃移土地神于地,以其几案与生对坐。问其里居,则曰:“四川重庆府人也。”因出此对。士答之。上悦,召为按察使。太祖因其重庆府人,而以“千里”二字合为“重”字命题。亏生想出“一人”为“大”字,衬出大明君来也。字合而意尤佳。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文皇在燕邸宴群臣,时天寒甚,文皇因出此对,姚广孝答之,文皇遂决意起兵。“水”字有点,是“氷”字。文皇之意,盖谓此时之势可起兵也。“王”字出头是“主”字。广孝之意,盖谓君宜出头为民主也。文皇所出已妙,广孝所对更佳。然其激劝文皇如此,于永乐则为功,于建文则为罪矣。而释氏之徒为此,尤为可恶。 谢外郎要钱,抽身便讨; “谢”字把“身”字抽出便是“讨”字,“吴”字把“口”字放下便是“吞”字。以姓拆字为对,亦好。 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有云:皇上出对与群臣,有朝臣答之,未知其详。“十口心”三字合之是“思”字,“寸身言”三字合之是“谢”字。以三字合成一字,更为巧思。但原文对之下句,是“皇恩”二字,对于“妻子”不工,故代易之。 四口同圖,外口包藏内口; 杨溥幼时,有司令其父充役。溥诣求免,有司出此对,而溥答之。有司大赏,免其父役,反助其二年读书资。“圖”字有四个“口”字,而有外口内口之分。“傘”字有五个“人”字,而有大人小人之别。不但字形对得工致,且能奉承有司,故父得以免役,而己亦得其资也。 三女为姦,少女但凭长女哄; 一家有三姐妹,其姐先与人私,诱其二妹同事。事觉,讼之于官,官出此对,长女答之,官免其刑。以“姦”字命题,下句“少女”、“长女”,既与上句“奸”字相照,又切其事言之,出得巧矣。乃以“傘”字对句,下句“小人”、“大人”,既与上句“伞”字相应,又能作求情语,所答之妙,尤不可言也。 立女为妾,妾亦为立女; 赵宗文幼时善属对。一日客至,递茶者乃小女郎,客出此对,赵答之。“立女”是“妾”字,“山人”是“仙”字,此不足道。而颠倒其词,则亦为可录耳。 二山出守,应求何以应其求; 陈师应求知福州,亲故皆至。公设会,置五百千于前,曰:“有一对,苟能属者,即席奉送。”因出此对。一后生答之,陈即以五百千赠之。“二山”是“出”字,上“应求”是自指其名而言,下“应”、“求”,是言应人之所求。盖对亲故之欲索物者说耳。“千里”是“重”字,上“公使”字,未知其解,下“公”、“使”,是言皆任君之所与。盖对“何以应求”之问耳。○五百千,不知是指何物。“千”字或有误耶? 哥哥街上迎双月; 此苏小妹所出,而柬坡答之者也。“双月”是“朋”宇,“半風”是“虱”字。小妹作此隐语已巧,东坡所对亦工甚也。 刁大使使刀,撇上撇下; 林环幼敏,过目成诵。九岁入庠。一日见太守,适有大使姓刁者至,太守出此对,林答之。太守曰:“人物也。”后二十一岁中状元,官文渊阁大学士。“刁”字之撇向上,“刀”字之撇向下。“厍”字之点为无,“库”字之点为有。此是的对。至于两“使”字,虽有去声上声二音,两“管”字俱是上声一音,则不论也。只论其字之叠耳。 力士有口偏加吉; 侍讲王洪幼时,友人命此对,即答之。“力”字右边添“口”是“加”字,“士”字底下添“口”是“吉”字,此句亦难属也。“提”宇左边除“才”是“是”字,“控”字左边除“才”是“空”字。亏他亦能如此对来。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杨一清八岁,举奇童。入朝值寒天,上见之,命以此对,杨答之。称旨,赐红衣金币,后官大学士。“冻”字是“东”字边二点,“洒”字是“西”字边三点;“切”字是“七”字边“刀”字,“分”字是“八”字下“刀”字。出得巧,对得工。或以为苏郡蒋焘事,人出此对而彼答之也。 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 万安幼时,客命此对,而即答之。“日”、“月”两字是“明”字,“女”、“子”两字是“好”字。其对固工,分及东西左右,更妙。 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 吴文泰使人买木归迟,丁逊学令工人造器,丁出此对而吴答之。“二人”两字与一“木”字合之为“來”字,二人甚短,一木甚长,以此解归来之所以晚也。四个“口”字与一“工”字合之为“噐”字,四口为多,一工为少,以此解造器之所以迟也。两下拆字释意,俱佳。 二公并轿撑双傘,大小十人; 一日长吴两县知县并轿而出,亦并伞。路逢吴江知县,后邀饮。吴江知县出此对,二县公思之不得。一日册书造两图册,叩见长沙尹,尹曾闻此对,即悟而答之。后两县公闻之叹服。“傘”字大小有五人,双伞则十人也。“圖”字内外有四口,两图则八口也。彼此相对,真为劲敌。 凿地为池,去土欲求水也; 金文徵幼时,家中治园圃,师命此对,即答之。“凿地”是去土,“为池”是求水,“地”字去旁边土,与“池”字去三点水,共是“也”字,下句“也”字,是从上句合来。“从玙”是得玉,“出屿”是离山,“玙”字去旁边“玉”,“屿”字去旁边“山”,共是“与”字,下句“与”字是从上句合来。此其两下之句俱佳。至于“求水”与“池”字去水之意不合,“得玉”与“玙”字去玉之意不合,可无论也。若“与”字读作平声,音虽不同,字则一耳。 两束棘针,小大尖儿无数; 林大同幼时随师出行,路中遇挑篱棘者,师出此对,林思未得。忽见载布一车者,乃答之。“两束”字是“棘”字,“小大”二字是“尖”字。“三车”字是“轟”字,“不正”二字是“歪”字。彼此足以相敌矣。“不正”对“小大”,二字不工,勿论也。○轟,群车之声。“轟布”二字,不识其义。 小大由之,合成尖迪二字; 文衡山与王雅宜论礼之用章,王戏解“小大由之”句而出此对,文答之。“小大”二字是“尖”字,“由之”二字是“迪”字,“千里”二字是“重”字,“见王”二字是“现”字。出句偶然得之耳,难在对句,亏他想得“千里见王”句也。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朱太祖与刘基计下姑苏,因出此对,而刘答之。上意决,遂起兵攻士诚。“天下口”是“吞”字,“天上口”是“吴”字,以下句合上句而自言其志。字形意思,殊难为偶。“人中王”是“全”字,“人边王”是“任”字。亏刘想出上二句,衬出下句来也。此妙不可言者。 鸟入風中,衔出虫而作鳯; 卢楠戏同年王进士以此对,王答之,两人相为大噱。“風”字去其“虫”字,纳进“鳥”字是“鳯”字;“芦”字去其草头,旁加“马”字是“驴”字。拆字至此,所出所答,皆为幻想妙裁。 枣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陆贞山七岁时,客至其家,命以此对,即答之。在座未有能对者,俱为屈服。截断“枣”字以为两束,劈开“棘”字以为两束,便能成四束也。于“阊”字移个“日”字出来,于“门”字补个“日”字进去,便可作只间也。拆字如此,可谓奇想天开。 大两沉沉,二沈伸头不出; 归安沈筠溪,弱冠补博士弟子。与其弟偕之城,时风雨暴作,过陈方伯兄弟邸,方伯戏以此对,公应声答之。“沈”字,下有“几”字,而撇不上冲,是“沈”字之不出头也。“阵”字,右有“车”字,而旁无撇捺,是“陈”字之难开尾也。各以姓而戏其兄弟。如此奇巧,可称双绝。所答下句,有作“摇摆难开”者,似不如“摆尾”之对“伸头”为工也。 三石作磊,白堆泉水之间; 李泰幼时,师见盆中堆假石山,因出此对,即答之。下句承上句“石”字言之,而以“白水”二字合成“泉”字于中间,此为难属之句也。所答者,下句承上句“山”字言之,而以“山高”二字合成“嵩”字于中间,何其工敏有是耶! 杉梓椿松桧柏,六木森森; 黄五岳往洞庭西山,到蔡林屋家。蔡屋山居,见庭中大木森然,因出此对,蔡答之。所出上句,左边俱有“木”字,六个“木”字,分之为两个“森”字。所答上句,上下俱有“山”字,四个“山”字,分之为两个“出”字。下句承上句言之,可云六木矣,而又以六“木”字生出“森森”二字,何其巧妙乃尔。至于对之上句,有六个“山”字,下句只云“四山”者,盖如俗云四边山耳。欲避出句之六字,不得不如是也。 六木森森,桃李杏梅槐柳; 所出上句“六木”字,分之是两个“森”字。下句六字之旁,俱有“木”字,仍是六木,与上句“森森”相照。所答上句“一絲”字,分之是两个“系”字。下句六字之旁,俱有“系”字,仍是一丝,与上句“系系”相照。出者已为绝对,答者竟成劲敌。此较“岩崖”云云之对尤工也,难在亏他想得“一丝系系”句耳。 松木公,栂木母,公母两木成林; 谢徽与陈则游园,见树木蓊郁,假山前峙,谢出此对,陈答之。“松”字分之为“木公”二字,“栂”字分之为“木母”二字,两“木”字合之又为“林”字。“岵”字分之为“山古”二字,“岑”字分之为“山今”二字,二“山”字合之又为“出”字。所出所对,皆为奇巧之极。此种心思,是从何处得来耶? 王大夫昆季筑墙,一土蔽三人之体; 苏七金用元,每嘲人,诗歌俳语,顷刻立就。一日在文内翰家,谑浪蒙师潘先生。潘愠曰:“吾有一语,能对甘侮。”因出此对,金即答之,满座大笑。“王”字拆开,是为“一土”,“大”字是为“一人”,“夫”字是为“二人”,王大夫是一人,合其昆季算之是三人,故曰“一土蔽三人之体”。此其所出,固属奇思而难于答者也。“潘”字拆开是为“番水”,“先生”二字上面俱是“牛”字之头。潘先生父子共算两个,故曰“番水灌两牛之头”。此其所答,又何如其工耶。潘之设言“王大夫”以取字形,犹颇为易。而金即以“潘先生”作对,亦能合其字形以戏谑之,尤不可及也。虽欲不受其侮,得乎?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有一童善对,时冯驯知府在座,客举此对而童答之。“冯”字“马”旁两点,可作“二”字。“驯”字“马”旁“川”字,可作“三”字,合“冯驯”二字是为五马。冯驯为知府,可称五马诸侯。如此拆字串意,已为巧极。“伊尹”二字之旁,只有一个“人”字。伊尹官号阿衡,是为元宰。以此作对,又为工之至矣。彼此之句,皆属匪夷所思。 张长弓,骑奇马,單戈合戰; 张显宗于洪武朝中榜眼,上出此对而即答之,上大赏焉。“张”字分之是“长弓”二字,“骑”字分之是“奇马”二字,“單戈”二字合之又是“戰”字。字形如此,却以一意串之,命题亦巧。“種”字分之是“重禾”二字,“犁”字分之是“利牛”二字,“十口”二字合之又是“田”字。字形可合,亦能一意串之,对句又为工也。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苏东坡与佛印谈佛,东坡出此对,佛印答之。东坡曰:“思索所不到也。”“人曾”二字合之是“僧”字。“人弗”二字合之又是“佛”字。“女卑”二字合之是“婢”字,“女又”二字合之又是“奴”字。两下相对,亦足相敌。但东坡是谑佛印,佛印不能回谑东坡,为有歉耳。○奴婢,古罪人。原分男女,今通谓之奴。故所答下句,如此说也。 夫子天尊大士,头上不同; 杨士奇幼聪敏,一士人出此对而即答之。“夫”、“天”、“大”三字,下面俱是撇捺,故只头上不同。“官”、“宦”、“宫”三字,上面俱是宝盖,故只腰间各别。此对亦为巧矣。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唐皋先生以翰林使朝鲜,其主出此对,唐答之,主大惊服。出句上四字,上面俱是并列八个“王”字而无异,故曰一般头面。对句上四字,中间有“离”、“未”、“罔”、“两”等字之不同,故曰各自肚肠。夷主所出,已为巧之巧矣。唐公所答,尤为奇之奇也。观其所出之句,必谓是绝对也。岂知所答之句,竟复有此劲敌乎。少时闻唐公至朝鲜,其夷主待之藐然,公欲往于他国,夷主因出此对,而公答之。若如此,则两下之句,俱各有为而发,更妙不可言也。但未见之于书,未知果否。 滹沱河涨,波涛汹涌没汀洲; 韩毅襄公名雍,为佥都御史。行过滹沱河,水涨停舟,又值一御史之舟相并,乃相过饮酒。韩公出此对,彼御史答之。二句十一字,旁皆有三点水。出者固巧,对者亦亏他合得来也。 寄宿客官,守定寒窗空寂寞; 两同年进士进京谒选,路宿于邸中。一进士出此对,一进士答之。出句十一字,俱有宝盖;对句十一字,俱有三点水,亦并见其巧也。 此附字旁之一类者也。 作者:汪升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