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释巧对卷之四·照应类

 江山携手 2015-09-28

  上下之顺应者

雪消狮子瘦;
月满兔儿肥。

传有宗师谒圣,路见雪狮,因构此对命诸生,而有一生答之。或云唐伯虎尝见降仙,令对此句者,未可信也。“狮”成于“雪”,故彼消则此瘦。“兔”在于“月”,故彼满则此“肥”。此以“消”与“瘦”、“满”与“肥”相应也。所出巧,所对亦工。

羊肚石边生虎刺;
鹅珍荡里种鸡头。

一学士植一虎刺,设之巧石。友人见之而出此对,遍传诸友,无能属者,乃降乩仙答之。此以“羊”与“虎”,“鹅”与“鸡”相应也。出句亦难偶,对句尽相当。

萤入垂杨,一点火星缠柳度;
犬眠芳草,暂时天狗犯薇垣。

杨士奇同一翰林在园中赏月,翰林见飞萤集于杨上,因出此对。杨方思之未得,适见紫薇花下一犬眠宿,即答之。出句以“火星”与“萤”,“柳度”与“垂杨”相应。对句以“天狗”与“犬”,“薇垣”与“芳草”相应。“暂时”二字,尤下得妙。

花无百日红,紫薇独占;
松有万年青,罗汉常尊。

松江书吏徐姓之子,年十一岁,其邻顾友试以此对,徐子答之,顾大惊。紫薇花名百日红,罗汉松称万年青,命题已巧,对句亦工。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佳人汲水,线牵井底观音。

苏东坡一日同佛印、琴操在舟中。佛印起至船头,戏把篙撑,琴操因出此对,佛印答之。出句以“罗汉”与“和尚”相应,对句以“观音”与“佳人”相应,而“篙打”恰似“撑船”之状,“线牵”逼真“汲水”之形。彼此之句皆精也。

二八而除教授,后生先生;
九十而为住持,临老长老。

一秀才十四岁游庠,十七取首列。因廪生与学师争廪,俱停厅补,廪及贡则少年也。同学者戏为此对,或答之。出句以“后生”与“二八”,“先生”与“教授”相应,对句以“临老”与“九十”,“长老”与“住持”相应,意思亦巧。

一个佳人对月,人间天上两嫦娥;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东坡同佛印、琴操玩月,佛印出此对,琴操答之。“一个佳人”,是人间之嫦娥,望见天上之嫦娥,是“两嫦娥”也。“五百罗汉”,是岸畔之佛子,映出波心之佛子,是“千佛子”也,洵有巧思。

胡子贩松毛,终朝卖嘴;
辣黎种芋艿,镇日埋头。

虞僧儒、许灵长与余澹心三人偶集。余多髭,许光头,有“辣黎”之诮。许曰:“适有一对,未及构思。”余问之,因告以此。余未及还,虞遽答之,一座大笑。“松毛”与“胡”之在嘴者相似,故以贩松毛为卖嘴,“芋艿”与“辣黎”之头相似,故以种芋艿为埋头。两下心思俱幻。

流萤三四点菖蒲,七星宝剑;
科斗两双排藕叶,四字铜钱。

徐有贞同祝颢夜宴,见流萤集于菖蒲,因出此对,祝答之。菖蒲似宝剑,而以“七星”与“三四”之流萤相应。藕叶似铜钱,而以“四”字与“两双”之科斗相应。两下描绘,令人如见其形。

命纸糊灯笼,火星照命;
头巾顶历本,太岁当头。

滇南有赵姓者,曾仕楚中为郡守,偶见灯笼用推命书所糊,遂成此对。思之不得,后到岁暮,有老人高捧历日,叩头献上,赵遂会意答之。上下固是相应,而以命书作判语,亦妙。

巾罩七星冠,烟笼北斗;
镜悬千佛殿,月挂西天。

客有戴单纱巾,内束发以七星冠者,来游于寺。僧见而笑,因出此对,曰:“请君偶之。”客曰:“出诚佳矣,难为偶也。”及游三宝大殿,见悬一镜,莹然如月,遂答之:“巾罩若烟笼,七星是北斗;镜悬如月挂,千佛在西天。”上下相应,亦佳。亏他想出“西天”二字,以对于“北斗”也。

十百耍鱼沟内滚,泥拌千鳅;
三双罗汉灶前蹲,灰泊六秃。

佛印一日同东坡出,见沟中有鳅,因出此对,东坡答之。耍鱼是鳅之别名,故“十百耍鱼”为千鳅也。和尚是秃驴之称,故“三双”和尚为六秃也。以人对物,虽属不伦,然东坡以此嘲佛印也,则为趣矣。但“泊”字是仄声,韵不合,音便不响耳。

    右是上下之顺应者。

  上下之反照者

斜窗拗正月;
曲巷勒回风。

刘珙少时,尝谒于大乾惠应祠,梦金牌上有“曲巷”句五字,未晓所以。迨登第,除诸王宫教授。一夕上幸宫邸,问诸王何业,珙对曰:“属对‘时月照窗隙’。”上因命“斜窗”句之对,诸王方思索间,珙遽以梦中之所对者答之,上曰:“此神语也。”出句是以“斜”、“正”二字相照,对句是以“曲”、“回”二字相照。刻本于“正”字多是“明”字,则于“斜”字不类矣。必是“正”字,方见其巧。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王汝玉七岁时,父见日出雪化,因命此对,即答之。无云之雨,不火之烟,俱是以相反者相应也。

鸭游阔阔池塘,口称狭狭;
蝉噪高高溪岸,声叫低低。

沈周家湖边,祝允明一日至,偶同立岸上。湖中畜鸭甚多,祝出此对,沈答之。“狭狭”与“阔阔”相照,“低低”与“高高”相照。出句构思已奇,对句命意亦工。

满地苔钱,尚云穷巷;
一庭柳絮,岂是寒家。

一士人贫居陋巷,友人过之而出此对,士人答之。友人曰:“君真能不改其乐者,有钱为富,而巷尚以穷名。有絮则暖,而家乃以寒称。”以此相反者为对,命意亦巧。

柳絮漫天,未济人间之暖;
苔钱满地,难资世上之贫。

一士人家贫,又有贫人访之,一出此对,一答之。此对亦与前对同其意也。

藕笔盈池,竹简蕉书安可写;
苔衣满地,秧针柳线不能缝。

王阳明幼时,一日随父游园亭,父命此对,阳明答之。有笔无可写,有衣不能缝,亦事之相反者也。皆以草木之类为言,亦属巧思。

合肥知县因何瘦;
芜湖典史怎多须。

合肥大尹瘦且骨立,直指戏以此对。时未及还,适芜湖典史以解务至。其人多须,尹一见,即以此答之,直指笑而赏焉。如此反照,巧妙极矣。

插秧农父,退行而有进工夫;
漂麦书生,死读以求生富贵。

徐有贞与祝颢闲步郊外,见农人方插秧,缩退种去,徐出此对,祝答之。以“死生”对“进退”,固工。亏他想出漂麦故事对插秧也,可谓学博而心慧矣。

    右是上下之反照者。


 作者:汪升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