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会报名| 死磕《礼经》,您要不一起?

 汉青的马甲 2015-09-28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们都无法摆脱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安身立命。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都不可忘记孔子的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在我们这个时代,想要安身立命,最好的办法仍然莫过于学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

是在今天这个五伦失序、价值淆乱的时代,

我们安顿身心,找到价值标尺的最好办法。




何谓《礼经》?



《史记·儒林传》及《汉书·艺文志》载,礼经自孔子时其经不具,至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指的就是《仪礼》十七篇。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而言之,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如皮锡瑞所言,《礼记》之名后为“四十九篇之记”的专称,此“四十九篇之记”即戴圣所编之《小戴礼记》。循名责实,“记”之为记,其实已经用它的名,明确告诉人们,它是记,不是经




至于《周礼》,本名《周官》,乃西汉河间献王从民间征得,献之朝廷。之后就藏之秘府,故自汉武帝以来,一直秘而不传。直到西汉末成帝时,刘向校书秘阁,才使其又重见天日。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改名《周礼》,其学渐传,至东汉注家峰起。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注,使得其地位更隆。我们的礼经读书会,则谨守礼之本经——《仪礼》,而以《礼记》《周礼》《大戴礼记》等辅之。




为什么要读《礼》?



《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难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判断人与禽兽的标准,就是有没有礼。明礼行礼则为人,闇礼无礼则为禽兽。“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而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学礼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先圣周公制礼作乐,以经国家,成教化,故礼者,最为王者治国化民之先务,君子修身成德之通衢。而我们今人却囿于百年来之成见,毁弃礼乐,于礼最隔膜,往往视之为封建教条、帝王维护等级制的工具云云,实则正因不解圣人制礼之意,及礼经为用之深广,以致昔日礼仪之邦沦为蛮夷之国,四维不举,纲常不张,社会无序,人心失范。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天我们要想做个大写的“人”,又岂能无礼以自立?






怎么读《仪礼》?



《仪礼》自古号称难读,然而读经有法,朱子已详论之。

我们读《仪礼》,亦参考朱子读书法,以经文为本,以注、疏辅之。

预习功课:

一、每日分章节读经,每日数遍,务必读足百遍,熟读方能牢记在心。

二、郑康成之《仪礼注》,亦需熟读,以三十遍为底限。

三、贾公彦《仪礼注疏》,至少读三遍。

会讲:

每周六上午9:00-12:00,会讲一次,自《士冠礼》始,围绕经、注、疏,研读讨论,友朋切磋。






谁来领读?



韩卫卫,字尊鲁,河南巩县人。零八年自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旋即求食于京畿。谋食之余,未尝忘心坟典,然独学无友,不得其门而入。三年前,年已廿八,而仍学无所成,夜感夫子“不学礼无以立”之语,乃发心学礼。后幸得从淮泗张德付兄游,每周读礼,三年不辍,始略得学礼门径。今仍感学之未足,是以发起礼经读书会,愿与有志于礼学诸友切磋琢磨,以期求圣人制礼之遗志,成君子彬彬之全德。




需备参考书: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白文,岳麓书社版,孔夫子旧书网可购买。

《仪礼郑氏注》清·黄丕烈士礼居刻本

《仪礼注疏》清·张敦仁刻本

(ps:《仪礼郑氏注》及《仪礼注疏》我们可统一给报名参会者提供电子版打印装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