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活动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扑,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 《医学衷中西参录》【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阴亏血少。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校注妇人良方》【乌梅丸】 乌梅丸:胃热肠寒的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伤寒论》【胆蛔汤】 胆蛔汤:胆道蛔虫,亦可治肠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 《临证医案医方》【驱蛔汤】 驱蛔汤:虫积腹痛,烦躁易怒,口干舌赤,脉弦细数。 【行军散】 行军散:暑秽。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并治口疮咽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可避时疫之气。 《霍乱论》【玉枢丹】 玉枢丹: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 【紫雪丹】 紫雪丹: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而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至宝丹】 至宝丹:中暑、中风、温病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赤苔黄、小儿急惊、心热烦躁、风涎抽搐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温病条辨》【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生丸】 四生丸: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妇人大全良方》【咳血方】 咳血方: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丹溪心法》【十灰散】 十灰散:血热妄行。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十药神书》【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金匮要略》【逍遥散】 逍遥散: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散】 五皮散: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华氏中藏经·卷六》【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金匮要略》【平胃散】 平胃散: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
|
来自: xdh2118219 > 《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