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名医妙用莱菔子

 阳光贝贝海清清 2015-09-29


 

清代名医妙用莱菔子

萝卜是现在秋天的时令蔬菜,人们会经常食用它,单用或是与其它食材合用,都能做成可口的菜肴。它也是一个食疗的常用食品。俗话说:“萝卜上了街,药铺没买卖”、“秋吃萝卜胜良药,一根萝卜治百病”,对它的功效赞誉有加。可对它的种子,人们就很少“亲近”了。其实它的种子,即莱菔子,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虽然价格低廉,作用却不同寻常。下面和大家分享两则清代名医妙用莱菔子的故事。

清代名医妙用莱菔子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有一富家公子,年已三十还沉溺于酒色。有一天此公子因为嫖娼窃取了家里一千多银两,被其父发觉后,挨了一顿臭骂。这小子被淘空了的身子早已虚弱不堪,这一顿臭骂更让他精神大受刺激而雪上加霜,立马病倒在床。开始像伤寒,后来渐渐地神志不清,卧床不起。其父延请多位医生治疗,均以气虚之症每日煎服独参汤。耗费白银千余两,不仅病无起色,反而越补痰火内结越盛,最后竟身强如死尸,皮下还生了不少的痰核。家人都以为他快不行了,张罗着准备后事。此时有位好友向其父推荐叶天士来诊治。叶天士到后,仔细诊察病人,尔后哈哈大笑,说道:“你们以为他无救了是不是?我看,现在就是重打他四十大板也死不了的!”其父对叶天士出言不逊很反感,对其说只要治好其子之病愿以白银千两为谢礼。叶天士并不为银两所动,全凭医者良知立即施治。他先开好了一张逐痰散结的普通药方,然后,留下自带的药末,嘱此至关重要,一定要让病人一起服用才会有效。病人服药之后,三天能讲话,五天能坐起,一个月便如常人。待有一天叶天士路过病家探视病人时,病家上下甚为感谢,思谋以重金酬谢。叶天士笑言谢绝,称仅用8文钱萝卜籽就治好了令郎的病,无须重谢。治病贵能对症用药,非以贵重取奇,更非滥补建功。此案以极其平淡之逐痰散结剂佐以莱菔子治愈,令人拍案称奇。

清代名医妙用莱菔子

比起叶天士来,马培之用莱菔子为主药治愈慈禧太后的重病,则更令人感到神妙。清光绪六年慈禧太后身染重病,迁延数月之久。经太医院御医多方调治,病未消退。光绪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名医入宫为慈禧太后治病。江苏巡抚大臣吴元炳据实保荐武进县孟河镇名医马培之入宫。马培之慨然应允立即起程。这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不仅艺高人胆大,而且为人处事细致周全。他置身家性命系此一豪赌,入宫前作了充分准备。他贿赂买通了太医太监中的关键人物,弄清了慈禧太后的发病原因、治疗经过、具体用药。如果是平民百姓,这种病属于普通病症,并不难治。难治的是慈禧太后的身份地位。慈禧太后作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操持着所有人的生杀予夺大权。稍不留意,就会脑袋搬家。没治好慈禧太后的病绝不是太医们无能,而是他们掣肘多,且顾虑重重。慈禧太后的主要病症是月经不调,有时还便血,虚热时发,背心忽寒忽热,夜不安寝,有时头眩,胸胁作痛,腰酸肢倦,谷食不甘,吭嗓作干,喉间有五味之气,口中甜酸之味最为明显。加上慈禧太后长久以来恣贪口腹,造成大便经常稀薄。先期用了大量补益之剂,服后水谷不化,食滞中焦,胸膈胀满,胃肠不舒,精神倦怠,病症日重。入宫后马培之仔细诊视了慈禧太后的病况,针对其更年期综合症,且长期服用人参等补益之剂,而致中焦阻滞运化失职的主证,仅用莱菔子一味为主药,加上一些破气散结的中草药辅助。初时慈禧太后不放心也不信任,不过服用后效果显著,于是遵照医嘱调治,渐渐恢复了正常。马培之侍候慈禧太后9个月又12天,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告病请辞获准回归故里。马培之得以荣归,不啻是其家庭幸事,也成为杏林美谈。

上述两个医案或许有些传奇色彩,然而是符合事实和证治原则的。两例在前期都用了大量人参之类的补益之剂,导致中焦阻滞,运化失常。这时继续用补益之剂无疑是火上加油,造成更严重的阻滞。只要是医生应该说都懂得壅者疏之的道理。与叶天士相伍的是一帮民间医生,或者其间有庸医辩证不准,施治不当,但更多的不一定是这个原因,而是为了经济利益。试想叶天士花8文钱治好了富家公子的病,他能获取多大的利润呢?而卖给病家一千多两银子的人参,医生虽然没有治好病,但所获得的利益应该说是很丰厚的吧?这道理谁都能明白。想我们现在的医生,庸医者有之,追逐金钱者不会少吧?为什么医改的重点要纠正以药养医的现象呢?宫廷的太医绝对不是庸医,为什么也治不好慈禧太后的病呢?上面聊过,总结起来还是在利益上纠结。病人越来越多,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等等,上医、大医、良医太少,是其中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