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融网:一家正在改变传统银行生态的公司

 真友书屋 2015-09-29

3 年前,当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苏海德来到中国时,等待他的只有一间简陋办公室。如今点融网的估值已达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级别。点融的核心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最有效手段及最低成本完成贷款审核,并把借贷份额拆分组合,实现双方的自助式借贷。


文 | 华琪、阮舒蓉(实习生) 编辑 | 洪立

摄影 | 武传华


点融网的上海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牛市归来图。一个牧童坐在松树下的石头上,手握书卷,望眼欲穿。


在 A 股一片惨绿的背景里,互联网金融却是正逢牛市。


8 月 20 日,点融网宣布完成 C 轮融资。用点融网创始人兼 CEO 苏海德(Soul Htite)的话来说,这次融资创下两个纪录:2.07 亿美元的融资额创下中国 P2P(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领域的新纪录;更重要的是,这笔融资来自于纯正的金融业名企:世界级的银行巨头渣打银行,A 股上市公司渤海租赁,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基金 China Fintech Fund——一家有中国民生银行和广发证券血统的投资基金。


在融资发布会现场,“明日银行”的标语格外醒目。苏海德如此定义:“明日银行”会给未来的人们提供更简单、人性和高效的金融服务,这有赖于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而银行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是未来金融的大势所趋。


“中国和世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互联网公司和银行已经在正面交锋了,他们在争相成为大家未来的银行。”他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说,“但我可以告诉你,银行会赢得战役,但不是所有的银行。存活下来的必定是那些先进的、精明的、愿意开放接受技术和创新的银行。”



在点融网 C 轮融资发布会现场,“明日银行”的标语格外醒目



让钱的使用效率高起来


20 年前,苏海德还是甲骨文公司的一名“码农”。当时,他常常思考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程师问题:如何更高效地完成一件事。


在工程师的思维里,如果一个人在重复、机械地完成一系列标准化的任务,那这些任务就应该被程序取代;如果一种资源只能被一小部分人在很少的时间内使用,那么就应该重新设计它的分配方式。


“一辆车应该物尽其用,而不是一个人一周只用 20 分钟,所以就有了 Uber。房子也一样,你的一个度假屋,一年才住一周,那也应该租出去,让更多人使用,那就是 Airbnb。”苏海德举例说。


他在甲骨文工作时,负责一款实时协作产品,也给金融机构设计过软件。他发现,传统的金融借贷方式基于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投资人无法见到借款人,借贷过程十分低效。


“如果能提供一个平台让借钱的人和存钱的人相互对接,那么理论上可以通过无限次操作,分布式处理,极速处理投资人和借款人的双向需求。”他说。


“对工程师来说,一切问题都可以算是逻辑性问题。互联网的出现让工程师们想到了更强大的解决办法,这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


2007 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他受邀合伙创建 Lending Club。在这家公司的第二年,Lending Club 的 CEO Renaud Laplanche 给了苏海德 30 万美元,希望他能带领团队开发一套可线上大规模使用的 P2P 金融服务系统。


当时的 Lending Club 包括苏海德在内,只有 5 位工程师。“我只有 30 万美元的预算,但实际上得花 500 万美元。”无奈之下,他只得将目光投向工程师更便宜的印度和拉美。开始他雇佣了很多印度工程师,但时差问题让工作太痛苦了。


他就去了南美,在阿根廷住了九个月,成立一家专注于 P2P 技术平台的公司 Scale Options,聘用大量南美员工。


Scale Options 提供了三四成技术给 Lending Club。苏海德离开美国,2012 年来中国和郭宇航律师共同创办点融网时,最初的几位工程师也来自这家公司。


无论是点融,还是 Lending Club,其核心模式都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最有效的手段及最低的成本完成贷款审核,并把借贷份额进行拆分组合,实现双方的自助式借贷。这种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令供求对称,从而让资金流通更到位,让货币更有效率地产生财富。


“点融网最初的投资者,和 Lending Club 的投资者几乎是同一批人。他们甚至还抱有一种想法,就是将来这两家公司可能会合并。”苏海德说。但点融在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很快让合并变得毫无可能。


点融网在 2014 年推出一款名为“团团赚”的产品,不到一年,规模就突破 10 亿人民币。今年 5 月,苏海德在接受 CNBC 采访时透露,点融网的估值已达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级别。


从 2013 年成立之日起,作为行业里的代表,苏海德经常受邀演讲,观众提出的问题每年都在变。“第一年,所有人问的都是关于风险管理的问题,逼着我们承诺,一切都是有保障的;第二年,会问关于监管的问题;到了今年,已经开始有人问我们什么时候上市了。”



互联网金融是商业变革的必然

在点融网的 C 轮融资发布会上,苏海德讲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去银行。银行的柜员认识我们,知道我爸爸做什么生意,拿钱来干什么,也知道我在哪里上学。多年过去,我们这些客户变成互联网的消费者。


互联网已经不可阻挡地获取了用户注意力,银行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还是在使用银行的底层设施,就好像水利公司和电力公司,为用户提供基础服务,却不知道用户在用什么电器,以及怎样用。”


这也是苏海德为什么看重和银行业合作的原因之一。他希望利用互联网技术,为银行提供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这成为点融网在 P2P 业务之外的另一块主营业务。在有 2000 多家P2P 公司“百团大战”的中国市场上,这块业务让点融网的未来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世界上收集最多数据的公司就是银行。他们不仅有数据,还有时间跨度 10 年之久的累积数据。它知道你买的是雪糕还是咖啡,知道你买衣服花多少钱,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苏海德说,“你愿意提供这些数据给银行,银行才会给你利率低的贷款。但很不幸的是,中国并没有这些数据,银行愿意贷款给你是因为你有资产作为抵押,而不是因为你有数据。”


苏海德认为,这正是他们的机会。这一切的核心是数据。依靠大数据、广泛的征信和精准营销,各类创新的金融工具蚕食着传统银行的市场,也开启了传统银行的自我颠覆之路。


“通过我们输入给银行的技术,教会他们用系统分析数据,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业务模式。”他坚持认为,改变一定要从内部发生,这也是苏海德最终选择和 C 轮融资中和渣打银行合作的原因之一。


“中国有 13 亿人,但凡有点什么好东西,都会有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容得下再造十个阿里巴巴,只是没有那么多马云。”


“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只有 0.5%,Lending Club 在美国有 5%,看起来后者市占率更大,但现在点融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已经远远超越 Lending Club 在美国的市场规模。”苏海德说,在这个几乎人人想着借钱是为了赚更多钱的市场里,他认为自己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3 年前,当这个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美国人来到中国的时候,等待他的除了“历史机遇”,就只有一个两张桌子拼起来的简陋办公室。如何融入这个陌生的国度无疑是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好在他很快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有着非常好的沟通能力。”一位点融网的员工告诉《外滩画报》,“哪怕你的英文不是很好,和他交流起来也会觉得很顺畅。”
而在完成 C 轮融资后,苏海德显然有了更加高远的目标。


他在给员工的信中写道:“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将注意力放在来自更大型的金融机构的挑战中,比如平安集团、阿里巴巴等,我们要和大型专业金融机构一样,提供同等水平的产品给我们的客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