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名胜联·肥东

 江山携手 2015-09-30

  肥东县居皖中腹地,南濒巢湖,东连巢湖市居巢区、滁州市南谯区、全椒县,西与合肥市瑶海区、包河区、长丰县毗邻,北和定远县接壤。宁(南京)西(安)、淮南铁路(淮南至裕溪口),合(肥)宁(南京)、合(肥)芜(湖)、合(肥)徐(州)、合(肥)六(安)高速公路和合(肥)浦(口)、合(肥)蚌(埠)、合(肥)马(鞍山)公路贯穿县境,为合肥通向皖东、皖南,连接长三角的交通要道,史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全县土地总面积2216平方公里,人口111万。

  肥东历史悠久,从已查明的古村落遗址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夏商时,本地为淮夷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废分封,立郡县,肥东地区属九江郡。汉武帝时,肥东大部分地区为浚遒县境,县治在今石塘镇境内龙城集。三国时期浚遒属魏扬州淮南郡,后期撤浚遒。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恢复浚遒县,改“浚”为“逡”,仍属扬州淮南郡。南朝宋武帝年间废逡遒。永初三年(422),将颖上西北的慎县侨置于原逡遒境,县治在今梁园,属南豫州南汝阴郡。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因避孝宗皇帝赵昚讳,慎县改为梁县。明洪武初年,梁县并入合肥县,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合肥为府治。洪武十三年(1381),合肥县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27年(1938)5月,日军侵占合肥县城,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肥西县铭传乡),在梁园设肥东办事处,辖今肥东县的全境。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解放,2月1日析合肥县为合肥市和肥东、肥西两县,因本县位于合肥市之东,故名肥东。属江淮解放区第五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肥东先后属皖北行署巢湖、滁县专区。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肥东分属滁县专区和蚌埠专区及合肥市。1961年4月后又先后属滁县和巢湖专区。1983年7月复归合肥市管辖。

  肥东依山傍水,山河秀丽,全国著名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肥东有其水域45平方公里。湖上烟波浩淼,景色如画。四顶山的“四顶朝霞”素称“庐阳八景”之一,自唐代以来,无数骚人墨客、文人雅士漫游于此,写下许多酬咏诗篇,为千古所传诵。浮槎山海拔419米,为合肥地区最高峰,山上泉水汩汩,清冽甘美,欧阳修畅饮此泉后,曾挥笔写下《浮槎山水记》,誉为“天下第七泉”。此地昔为佛教胜地,号称北九华。从南朝梁代开始就有无数僧尼登跻建庙,鼎盛时期有“三百尼、六百僧,跑马关山门”之说。龙泉山的龙泉古寺,四周茂林修竹,一泉环寺而流,甘甜可口,醉翁品为“全国十三泉”。梁园的鲍明远读书台、古峏塔,包公镇的小包村(小李蛮)包拯故居,响导乡享堂任的吴复墓石雕群,长临河镇的余阙青阳书房,桥头集的徐子苓龙泉精舍等名胜古迹也都闻名遐迩,古城遗址、古村落遗址和古墓葬群遍及全县,其中有革命纪念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撮镇瑶岗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1949年3—4月间,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率总前委机关进驻瑶岗,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在瑶岗运筹帷幄,指挥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新石器晚期的古村落遗址大城头(又名皇城)、大陈墩、包氏宗祠和历史名城逡遒县城龙城。
 

龙从云涌;
泉在山清。

  • 日照泉,位于山王乡龙泉山顶,清澈萦流,四时不涸,又名“龙泉”

佛国三千界;
禅林第一家。

  • 龙泉寺就在龙泉山东侧山腰间。始建于唐初,明清和民国20年(1931年)均曾修葺。据说当年庙宇从山脚一上盖到山顶,规模宏大,今仅存山门和破殿数间

泉到此间,带有几分灵气;
□□□□,生成一片禅心。

  • 龙泉寺正殿

云间树色花生满;
竹里泉声日照飞。

  • 龙泉寺知客室

有才身如不羁马;
事亲心似老莱衣。

  • 徐子岑题龙泉精舍,位于泉山下葛家嘴村,乃清末文人徐子岑住所,因书室山墙朝东,有宽五尺、长丈许之大窗,故又名“先得月厦”,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做一世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千般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 东岳庙,位于店埠区,今已不存

我这里恶阐善彰,难躲过算盘孽镜;
你生来做人干事,要思想地狱天堂。

  • 东岳庙

善恶权衡,日夜一毫难蔽掩;
死生报应,公侯五等不宽饶。

  • 东岳庙

宝筏慈航,引登彼岸;
琼浆玉液,普济生灵。

  • 白衣庵,位于店埠区后徐岗村,祀白衣观音,今已不存

沐手进香,何必远求胜境;
诚心向善,此来即到灵山。

  • 白衣庵

圆妙身心,法轮光大地;
庄严功德,宝筏度迷津。

  • 包城寺,原为包埠镇最大的寺庙,太平天国革命时毁于兵火

世上功名,悟来道性全多事;
眼前色相,勘破禅机总是空。

  • 包城寺

百年梵刹庆重新,众力群谋,蔚成夏屋,远瞻湖光漾碧,山色萦青,风景爱清幽,到此涤除凡俗;
四境生灵期普渡,民康物阜,熙洽春台,□□□□□□,时世清和,静聆钦显赫,从兹唤醒痴迷。

  • 长乐寺,位于肥东县城(原店埠镇)南三十里许长乐集,今已不存

古佛由来多母爱;
慈颜到处见婆心。

  • 娘娘庙,位于店埠镇(今县城)西南里许“桥西头”,早废,今已不存

一阜特高,形成踞虎蟠龙,安排佛地;
双流汇合,声助晨钟暮鼓,唤醒苍生。

  • 蟠龙寺,位于肥东县城北偏西约25里店埠河与老塅河汇合处,庙基为一冲积土阜,高出四周而特立。今已不存

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 李公府,位于长乐乡南圩,全称“肃毅伯太子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公之府”,建成于光绪初年,是李鸿章在故里的府邸。府门前原挂有全称的金字匾额,时人习称为“宰相府”。今已不存

亚父细柳;
召伯甘棠。

  • 李鸿章题邑堂寺,据说是撮镇最大的庙宇,始建于宋,有殿宇数百间。庙中多古松桧。森森蔽日。清咸丰五年(1855),李鸿章随父办团练,驻兵此寺。面对古木,亲题八字联上联于楹间。第二年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寺亦毁于战火之中

莫道空门易进,要进来须求实地;
紧防岔道难分,若分错必坠深坑。

  • 邑堂寺

佛古灯青,世路艰难斯处尽;
身坚心净,人生困厄此间消。

  • 清梁柏岭题净心庵,位于高亮集(今高亮乡)附近的岘山东麓,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梁柏岭供养其四肢胎残的姑母而建的家庵。自清末即以寺设教,兴办小学。1935年被拆除,扩建成县(时属合肥)立“柏岭小学”。1949年后改为肥东县古城区中心小学

最难得有过来人,相逢香火;
果乃是真干净土,大好禅堂。

  • 梁柏岭题净心庵

见三五月辉,弹指生华严楼阁;
破万千尘劫,多情是菩萨心肠。

  • 净心庵

大慈悲广种福田,知所在自然自在;
诸信善尽登彼岸,已过来如见如来。

  • 净心庵

一笑登山,个里风光他处少;
三生证果,本来面目自家知。

  • 甘露寺,位于肥东与巢湖交界处的浮槎山山顶北面,始建于唐代,据云鼎盛时有殿宇九十九间半,俗呼为“大山庙”。后废,今已不存

色相皆空,清磬数声,与天风答响;
庄严入妙,白云几片,带法雨飞来。

  • 甘露寺

灵贶协从云,川渟岳峙;
神功承布泽,雷奋雨施。

  • 龙王殿,位于浮槎山山顶南面。南宋端平二年(1235),乡人为求雨而建,殿宇雄伟壮观,旧时香火颇盛。后废,今已不存

雨顺风调孚众望;
河清海宴济群生。

  • 龙王殿大门

佛少剩言,殿宇庄严龙共住;
峰多好景,合巢清浊水分流。

  • 龙王殿殿门

皇天鉴万物;
后土育群黎。

  • 地母庵,位于浮槎山下,今属王铁乡。祀地神。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后废,今已不存

灵山常见飞花雨;
古刹时闻觉梦钟。

  • 福岩寺,位于浮槎山腰,始建于南朝萧梁时期,初名“道林寺”,俗称“浮槎寺”。据《福岩寺碑》记载,梁武帝崇佛,其第五女梦入一山为尼。奏帝,取名山图展现,见此山恍如梦境。天临三年(504),敕在此山建道林寺,五公主遂入寺为“总持大师”。但据《南史·梁书》查考,梁武帝只有三位公主,且均不载为尼事。后废,今已不存

泉声常洗耳;
山色亦清心。

  • 福岩寺山门

清地清幽,一尘不染菩提树;
岩花寂静,万善同归般若门。

  • 福岩寺正殿

公主去无踪,惟余石塔四方,海榴一树;
参禅会有果,好借蒲团打坐,璧月传灯。

  • 福岩寺正殿

创造自南朝,睹绿树红榴,共仰禅心帝女;
浮槎传海外,看慈云法雨,同参大觉如来。

  • 福岩寺正殿

大庇一方民,道林无羔;
遍行九州地,公主来归。

  • 福岩寺殿门

持半偈心头,放开不了;
修全真道性,过去勿留。

  • 福岩寺寮房

削发入门来,已将父子弟兄,全然不顾;
虔心求佛去,早把风花雪月,淡置若忘。

  • 福岩寺寮房

胜境一山分四顶;
奇观三面瞰平湖。

  • 朝霞寺山门,位于湖滨乡四顶山上,始建于宋代,名“庆和寺”,明末改名“朝霞寺”,今已不存

进得山来,莫放彩霞归去;
任从波撼,好将顽石磨平。

  • 朝霞寺正殿

梦熟五更,几杵钟声敲不破;
神游四顶,半天霞彩灿如花。

  • 朝霞寺正殿

禅门无住始为禅,平齐山顶,但十方士女虔诚,何处非祗园精舍;
度世有缘方可度,浩荡湖波,果一念言行良善,此间即慧海慈航。

  • 朝霞寺正殿

山势东来犹望蜀;
湖陂西下欲吞吴。

  • 关帝殿,位于四顶山顶朝霞寺东侧

朝霞如火丹炉老;
暮雨入池宝气升。

  • 关帝殿炼丹池,传为汉代著名道学家魏伯阳炼丹之处,今仍存
 

披这件白衲单衣,暮击鼓,晨撞钟,全不思乾坤旋转,只求在小法门中,悠闲清静;
吃那样黄齑淡饭,早诵经,晚念偈,纵未能佛祖修成,也想到大罗天上,快乐逍遥。

  • 关帝殿寮房

湖山远映;
风月长新。

  • 梅山庙,位于山王乡,庙门朝南,晴朗的天气可遥望巢湖。今已不存

刘为兄,张为弟,弟兄间分主分臣,异姓相亲胜手足;
吴之恨,魏之仇,仇恨里有仁有义,单刀常卫好山河。

  • 梅山庙关帝龛柱

祖本天人,一念心情,放去屠刀成佛祖;
师宗佛法,三生性解,携来宝剑作天师。

  • 梅山庙祖师像龛柱

伊何人哉,凭混沌,离阴阳,炼石补天,这才是皇初巨首;
登斯山也,面浮槎,背小岘,骑云踏雾,说什么海外仙居。

  • 补天寺,位于肥东城东偏北约四十五里的阙集乡伏羲山(又名“太子山”、“寨山”)山顶,祀伏羲和女娲。寺已废毁,遗址犹存

西观梅岭风云,一活胸襟一凭眺;
南望巢湖烟景,半含水色半天色。

  • 高山庙,位于阚集乡补天寺邻近处的庙山上,抗日战争中被拆毁,遗址犹可辨别

罗汉灵光,永辉小岘;
寺门矞景,德济庐阳。

  • 阚伯龙题罗汉寺,位于肥东城东偏北五十里许的文集乡小岘山麓,与伏羲山顶的“补天寺”遥遥相对,遥相呼应

净洁禅房,雅淡只存花木;
住居佛国,喧阗唯有鼓钟。

  • 净住寺,位于肥东城东偏北约四十里的阚集乡净住村边,后废毁,原址改建军为净住小学校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胆丧;
单刀会鲁肃,江南豪杰尽心寒。

  • 涌慈庵,位于梁园镇,祀关圣君关羽,1958年被拆毁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 涌慈庵

清埃宛尔悉除,朝鸣清磬,暮击清钟,久听清音喧法界;
灵佛俨然端坐,烛耀灵光,香通灵气,时征灵应在人寰。

  • 李必清题清灵庵,位于肥东城东偏北40里许的东大山中,今属解集乡,1949年后渐废毁,遗址犹存

一柱挺峥嵘,结构增辉,所期真宰膺灵,今古往来钟正气;
八维扶磊砢,廛闬既庶,溯自前人相宅,湖山俯仰动遐思。

  • 吴兆楣题振湖塔,位于滨湖乡六家畈村,又名“潜溪塔”。7层,高12丈,清光绪十年(1884)六家畈村吴氏族人公建,现尚保存完好

族溯古遗,有文自一家,艺工三绝;
门旌通德,数贤传欧母,禄赐尚书。

  • 郑氏祠堂,位于南撮镇,后祠废,拆建为撮镇小学。 古遗:《史记·郑世家》记载,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卒,孔子称之为“古之遗爱”。 文自一家:宋代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称“乡湘先生”。 三绝:唐代郑虔工诗、书、画,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通德:东汉郑玄,博通诸经,北海相孔融,命特立一乡,广辟门衢,旌表号为“通德门”。 欧母:欧阳修之母郑氏画荻教子,时称贤母。 尚书:汉代郑钧,操守廉洁,累辟不起,汉章帝赐以尚书,终身受禄

渤海家声远;
滨湖世泽长。

  • 吴氏宗祠大门,位于湖滨乡六家畈村,始建于明末,由于当时吴姓人丁兴旺,颇多显贵,清代曾予增修,规模宏大。后废,现犹残存

绳其祖武勤耕读;
贻厥孙谋笃信诚。

  • 吴氏宗祠大厅

春露秋霜,看蕴藻流芳,蘋蘩焕彩;
左昭右穆,喜宗支蕃衍,灵爽凭依。

  • 吴氏宗祠大厅

昭遐列祖;
佑启后人。

  • 张氏祠堂大门,位于众兴乡,因张氏原为当地豪族,宗祠颇规模,今已不存

列祖俱是福星,能与贫寒共年谷;
合族生来将种,须凭弓箭得功名。

  • 张氏祠堂大殿

华堂百忍、金鉴千秋,古训常留锦世泽;
词赋两京,簪缨七叶,令名永继绍前徽。

  • 张氏祠堂大殿。 华堂百忍:《旧唐书·张公艺》载,唐代张公艺九代同居,高唐宗祀泰山,过其家,问之,公艺但书百余“忍”字以答。 金鉴千秋:《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唐太宗以八月初五生日为“千秋节”。张九龄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 词赋两京:汉代张衡曾作《两京赋》。 簪缨七叶:汉代张安世父子封侯,子孙七叶(代)为侍中

松影覆庭鱼钥静;
香烟篆彩鸭炉温。

  • 张孟英题张氏祠堂耳门

海纳百川,有容乃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张氏祠堂照壁

杀贼报仇,英烈千秋崇旧范;
持鳌把酒,蒸尝百代仰先型。

  • 毕氏宗祠,位于肖凤乡境内,寺已不存。 杀贼报仇:明末毕弢文(女),父战死,女率兵攻贼,手刃贼首,夺父尸以归。 把酒持鳌:晋代毕卓,曾官吏部郎,性嗜酒,尝曰:“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足了一生”

忠孝传家,颍川江夏光青史;
宽仁处事,叔度庭坚笃古风。

  • 黄氏宗祠,位于高塘集东南五里许,今众兴水库干渠边。 颍川江夏:汉代黄霸为颍川(今河南中南部)太守,治平为天下最佳;汉代黄香,少聪慧能文,事亲至孝,时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叔度庭坚:汉代黄宪,字叔度,以宽宏大量著称;宋代黄庭坚,有才行,苏轼称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显达须忠孝节廉,方可无惭宗祖;
变通为士农工贾,亦非不肖子孙。

  • 黄氏宗祠

北头岗上英雄骨;
浩气长存日月光。

  • 梅桥忠烈墓,位于梁园镇北头之梅桥,1943年秋建,纪念1941年冬国民党171师为抗击日寇侵略,保卫梁园镇而壮烈牺牲的将士。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增建“171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一座,塔上题字为48军军长戚道征和171师师长曹宗茂所书。1949年被毁,建梅桥小学

临空频对帆樯影;
隔岸常闻钟磬声。

  • 曹公桥,位于撮镇中街西头,横跨店埠河上。桥长60米,宽10米,青石3拱。据桥头碑文记载,桥系明代万历年间合肥县令曹光彦所倡修,阅半载而成,因勒石而命名为“曹公桥”

少陵夸俊逸;
开府让清新。

  • 明远台俊逸亭,位于梁园镇,四围皆水,清代当地举人蔡邦燮就台基建书塾,名“明远台”,台上筑俊逸亭

养气凝神,学贤有获;
正心诚意,入德有门。

  • 吴中英题养正小学堂,位于湖滨乡六家畈村,为当地吴姓所办。民国年间犹在,现已不存

烟云供养古盘谷;
风景依稀今辋川。

  • 李经畲题洄溪别墅正门,位于众兴乡,清同治年间张文燕建。四周环以两道溪水成回字形,故名。溪内遍植荷花,沿溪广植花木,当地人以花墩称之。抗日战争时被毁坏

水远山高,斯人不出;
烟情霞想,其志可知。

  • 李鸿章题洄溪别墅正厅

绿水回荡,共香四季;
白云封护,霞蔚满庭。

  • 张文燕题洄溪别墅正厅

祠宇千秋,碧水泠泠环翠竹;
音容隔世,白云叆叆护青松。

  • 李瀚章题洄溪别墅贞节祠,位于洄溪别墅中心,是张文燕为其母未婚守节而建(张文燕是侄儿过继其名下的)

□□□□,□□□□□□,□□□□□□□;
荣褒下綍,允合礼昭崇祀,后生瞻拜颂芳徽。

  • 王尚辰题洄溪别墅贞节祠

腊雪消融溪径外;
春泥滑汰板桥边。

  • 李经畲题洄溪别墅板桥凉亭。贞节祠前有板桥跨溪而建,桥上建此亭,以供休憩

刺水秧针朝露润;
牵衣柳线晓烟迷。

  • 张孟英题洄溪别墅知稼轩

漠漠水田当户映;
青青山色入窗明。

  • 洄溪别墅知稼轩

游鱼浅渚荷钱动;
叱犊平畴笠影低。

  • 张孟英题洄溪别墅荷亭

午饭香时红稻软;
野塘深处白鱼肥。

  • 张孟英题洄溪别墅船厅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
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 朱景昭题朱景昭故居,位于磨店乡,今已不存

万恶我能为,想到报应场中,有些不敢;
一亏谁肯吃,放在儿孙面上,这也何妨。

  • 李文安题李文安故居,位于磨店乡群治村,李文安乃李鸿章之父


 作者: 原载: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