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摧残孩子性格的7种行为,你占几条?文/鲍阅 我相信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好的动机不一定收获好的结果,因为爱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否则,我们小时候如何被父母对待过,不是像父母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就是偏向另一个极端。下面根据孩子生存需要总结出最摧残孩子性格的七种行为。
孩子都是母亲十月怀胎的结果,想必天底下没有哪个母亲不爱那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这是人性中的本能。但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压力,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是有期待的。比如重男轻女的家庭,妈妈自然希望生个儿子为自己争脸。 但是,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个刻起,因为性别不被接纳,就好比剥夺了其生存的空间。他们不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生存。有一个心理学老师,去她家上课发现有上百个毛绒玩具。她说离婚之后开始个人成长,发现自己以前就像男人一样活着,小时候即便喜欢毛绒玩具,知道父母喜欢男孩,她就像男孩一样硬说不喜欢。 性别不被接纳的孩子,内心那种自卑、自责和无助是无法言说的。当一个家庭中有两三个女儿,最小的是儿子,即便父母不说,女孩们都能感觉到父母对男孩的期待,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可以说因为性别不被接纳,是我们文化里面最大的毒瘤。 2.不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需要 很多家庭教育孩子,“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总是替别人考虑,忽视自己。这样养育的女孩长大了,谈了恋爱,男朋友说:“下班我来接你吧。”她的第一反应一定会说:“不用不用,你也挺辛苦的”。如果男友没接,其实她内心是失落的。因为她心底在悄悄的渴望,只是她自己都不曾察觉。 在婚姻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长时间期待不被满足,自己又满腹委屈。对方也很累,因为总的猜你的心思。亲密关系中许多矛盾都是因为没有满足对方的期待,而从小被教育替别人考虑,不能说出自己需要的人,长时间的忽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方怎么能满足你? 3.包办一切,剥夺孩子为自己人生做主的权利 很多父母总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为孩子选择兴趣班,大学帮孩子报考专业,毕业替孩子安排工作,替孩子选择配偶。一个自杀未遂的28岁的女博士会在医生的门诊哭诉:“我妈让我干什么我都替她完成了,这辈子就是死也对得起她了”。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从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生育了孩子,但是并没有权利替孩子做选择。这种包办型的父母强势、缺乏共情。表面上洋洋自得看我为孩子做的那么多。事实上,孩子内心的那种痛苦,甚至绝望无人理解,因为孩子一生从未真正活过。 4.不允许孩子表达观点 很多父母的管教很严厉,甚至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生活中孩子随口说一个自己的观点,与家长的相悖,家长就大家斥责:“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饭还多?听我的”。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没有主见! 5.剥夺孩子创造力的空间 我看到太多次,小孩子拿起一个玩具,用他们的方式玩着,家长一把抢过来,说:“应该这么玩。”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一点点被父母、老师:“应该这么玩,必须这样做”一点点扼杀了。泱泱大国,没有一个本土诺贝尔科学奖应该与这不无关系吧。 6.剥夺孩子追求热情的权利 越来越多的大龄剩男剩女,父母愁眉不展。其实,很多是他们一手造成的。人类的天性就是在青春期的时候萌动。但是很多父母,:“你现在学业为重,考上大学再谈恋爱;”“上了大学说:你看看现在就业压力多大,要学好专业知识,工作了再谈恋爱”;毕业了之后,父母又说:“先立业,有了好的事业,才能拥有更好的婚姻”…… 错过了青春懵懂的时期,很多人一辈子找不到恋爱的感觉。即便步入婚姻这辈子也从未体尝过什么是激情四射。更多人还在等待另一半出现的苦痛过程中…… 7.剥夺孩子思索人生的权利 不得不说我们现今的教育太功利了。有一次我在家里读《道德经》,我的一个长辈说:“现在谁还读那个呀,人心都坏了?”很多孩子看看东西方哲学,思考些人生的意义。会被家长打击:“有空把专业学好,毕业找个好工作比看那些书强多了,看那些有啥用呀?” 越来越多的人在富足的物质世界迷失着自己。拥有的越多内心越空虚,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剥夺了思索人生的权利。 (本平台内容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鲍阅,头条号:阅微儿童心理) 如果你有育儿困惑想咨询,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yueweixinli。将问题留言提问,小编会在这里解答你的困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