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绛州古城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古城原为“卧牛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南为嘴背为臀,东西天池为牛眼,角塔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宝塔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是“临川笼丘”因地制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目前,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2处,春秋战国墓群2处,汉代墓群3处,其他名人墓葬17处,古建筑64处,碑碣刻石32处。革命文物8处,古树6处,化石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在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四处,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处。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0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
放明月出山,快携酒于石泉中,把尘心一洗; 引薰风入座,好抚琴在藕乡里,觉石骨都清。
- 绛守居园池洄莲轩,位于新绛城西部高垣,始建于596年,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隋代园林,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快从曲径穿来,一带雨添杨柳色; 好把疏帘卷起,半池风送藕花香。
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 遇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
笑这小茅亭,有几斗俗尘气; 杂些好木石,在一泓秋水间。
登临更觉青春遍; 考击刚逢紫气来。
- 钟楼东侧。钟楼与鼓楼、乐楼并称绛州三楼,位于城西部高垣之上。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城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后毁于火,又于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
金声似与清商约; 画阁如偕爽籁高。
响传远近晨兼夜; 向绝炎蒸夏亦秋。
陶令窗前惊乍醒; 元龙卧处报频仍。
快开数亩荒田,种花栽竹,偏适陶情养性; 好筑几间土室,冬暖夏凉,最宜樽酒局棋。
堆些茅草种些花,花圃草庐,无半点尘俗气; 远看嵋山近看水,水清山秀,在一幅图画中。
盛世重逢,碧落碑铭横碧落; 英才辈出,龙兴塔寺话龙兴。
- 龙兴寺,位于城内,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宋太宗寓此,改名龙兴宫,宋末易今名。 碧落碑铭:龙兴寺内古碑甚多,尤以唐之碧落碑著称于世
龙藏虎卧,绛州灵气,荟萃一塔; 兴酣态宏,赤县英杰,踔厉千秋。
塔起清烟,神传茫渺; 碑存碧落,名重古今。
宝塔绝尘,辅映卧牛兴衰事; 鸿碑豪翰,招睐东雍妒誉情。
宝塔雄姿,历尽卧牛盛衰事; 名碑神韵,广交东雍翰墨情。
碑若天成,银钩铁画; 塔如炬燃,霞蔚云蒸。
拜我不如求己,积德行善,极乐世界双手建; 修身胜似通经,扶正祛邪,清净乾坤一心通。
|
|
雷雨平临,咫尺看龙门之变; 慈云遥接,飞腾争雁塔之高。
欢喜普人天,增五福德; 壮严护龙像,现八吉祥。
古寺今葺,老佛当知歌舜日; 旧颜新改,游人不忘颂尧天。
迎客乐游,且看香林绝俗; 消人烦恼,方知佛性多情。
神工名碑,银钩铁画; 擎天宝塔,霞蔚云蒸。
高逼青天,凌云可望; 近连碧水,得月最先。
览景开轩,道怀邱老; 临风倚槛,迹忆吴仙。
遥指风光,三桥虹舞; 豁眸色相,万井龙鳞。
鱼跃鸢飞,秀横艮阁; 天光云影,月冷成楼。
铸式非同来骆越; 谐言宛似挝渔阳。
震聋恍闻霄汉上; 觉迷疑出海涛中。
势欲凌空同鹤舞; 声因警众效鼍鸣。
触目影横孤月冷; 空心韵入晚风清。
北海开樽,蝴蝶杯中飞蝴蝶; 董狐修史,春秋笔下写春秋。
北国风光,韵人韵事,歌群众建设奇迹; 张敞妙笔,绘情绘景,写社会跃进高潮。
即往证来,褒贬不间鲁史笔; 从今演古,劝悲宛同毛诗心。
烈山泽而逊禽兽,于变时雍传自古; 去螟腾而消蟊贼,民安物阜颂到今。
音韵锵锵,仿佛弦歌推社; 衣冠济济,依稀羹富余辉。
白雪阳春,歌来清声宛转; 轻裙长袖,舞处媚然风流。
公好恶之情,恰似历代史记; 严善恶之辨,全然一部春秋。
恕同文武; 志在春秋。
王业不偏安,拒曹和权,诸葛犹非知己; 春秋大一统,寇魏帝蜀,紫阳乃许同心。
圣乃武成名,刚毅近仁,于清任时和中更增一席; 学于古有获,春秋卒业,在诗书易礼外别有专经。
薰弦一曲留天地; 山色中条阅古今。
- 绛州大堂,位于城内西北高垣上,邻绛守居园池。始建于唐代,史载唐太宗时出征高丽,命左将军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故亦称“帅正堂”。此后这里成为历代州署衙门的办事机构,现存大堂为元代重建。堂内北壁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镌刻的文臣训诫七条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