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时候,天地之气不断收敛,气候变得干燥,清代的医学著作《医学传灯》说道:“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面更是早有论述——“燥胜则干”。 在咳嗽里面,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就是燥咳。燥是秋天的主气,秋天对应的病就叫燥。 燥是怎么来的?是寒导致的。夏天天气很热,一到秋天,站到树荫底下,风一吹,皮肤有点凉了。这个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凉燥。天气从夏天的热,骤然间过渡到了秋天的凉,人体的津液开始往回收了,收敛的时候寒邪直接侵袭到我们的肺,表现出来就是津液出不来,鼻腔干干的,一点鼻涕也没有,痰可能也没有,干咳。 这时候还有一些比如怕冷怕风,打喷嚏,但没有鼻涕,风像是直接洞穿鼻腔一样的风寒束表的症状。如果有了这些,那么很可能就是受凉燥了。 对付凉燥,不能用滋润的方法。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只要是干燥,就可以用滋润的方法,所以会用秋梨膏、石斛等润燥的药物。但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温暖身体,让津液重新回到体表。 调理凉燥的小方法有哪些呢? 刚进入秋天,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开始有微微的咳嗽,但没有痰和鼻涕,那可以用温热的方法帮助孩子往外发寒,这叫辛散。一散,津液就出来了。比如,可以给孩子喝点姜汤、苏叶水,把孩子身体热过来,把寒邪从体表散出去就可以了。 本文内容选自《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罗大伦/罗玲著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