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平度地域是东夷族的聚居地 陈传瑜 平度地貌类型齐全。东北部的山区,高峰深谷,悬崖绝壁,颇现风景之美,富扬巅巍之势。由山地、丘陵、山麓过渡到平原,再延伸到洼地,地势逐级降低,各级地形依次环绕而见,极具丘陵和平原两大地形区的双重性。 曾经沧海变桑田。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远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和进化条件。 当地质年代进入距今约1万年时,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东夷族原始居民已在平度地域集群而居。经考古工作者历年来的发掘和调查,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文物普查,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今平度地域便生活着远古居民,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同祖国各地域各民族的先民们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古代山东,雨量充足、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山林茂密,为人类提供了巢居穴处的便利和采集、捕猎不尽的资源,提供了开发农牧业、保障人类生命延续和安宁生活的生态环境。 约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山东,包括平度境内就有原始居民在此生活、劳动。由于地处东方,相对远离于地处中原的统治中心,后人就把中原以东的众多部落称为“东夷”。所谓“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居民对以海岱地区为主体的东方居民的称谓。《礼记·王制》就有“东方曰夷”的说法,夏称之为“九夷”,商称之为“夷”或“夷方”,到了周开始称“东夷”,生活在这里的民族被称为东夷族。 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以后,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平度先民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的新阶段。 考古证明: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发展是沿着后李文化(约距今8500~7500年)——北辛文化(约距今7500~6200 年)——大汶口文化(约距今6200~4600年)——龙山文化(约距今4600~4000年)——岳石文化(约距今4000~ 3500年)的序列自成系统发展的。平度地域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类型是大汶口文化,依次是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大汶口文化类型发现有三埠李家遗址、韩村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沙梁遗址、逄家庄遗址等。岳石文化因发现地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而得名。 首次发现于平度的岳石文化,是山东新石器文化的余波,相当于夏朝与商初的数百年的历史时期,是与夏、商文化并存而又有着独立体系的东夷文化。它集中分布于胶东半岛西部地区及汶、泗河流域和沂、沭河流域,同时也散射到江苏北部、河南东部、河北东部及辽东半岛。岳石文化遗存的重要文化特征:一是出现了青铜器物;二是出现了新型石制工具;三是陶器自成系统;四是发现了卜骨和卜甲。 考古证明:远古时期,平度地域是东夷族的聚居地,那时的平度先民,属于东夷族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东夷文化是远古东夷族先民创造的一种文化类型,其源头就在今天山东的中东部,平度是其重要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带。 山东社会科学院逄振镐研究员,在《东夷人的灿烂文化》一文中指出:“山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完全证明了东夷文化是东夷族独立创造的、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具有独立系统、独立风格特点的灿烂文化。” 平度地域考古发现证明,平度在这个“发展序列”中,有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三个发展时期,平度应该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且,以平度地名命名的岳石文化,又是东夷文化的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原始农耕已有所发展,磨制石器日趋精细,东夷人早已走向定居生活,熟食技术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对促进人体的进化和文化创造的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表明,在冶炼金属、制造工具等诸多判断文明水平的要素方面,东夷文化都走在了前列,东夷文化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了较为先进的制造业。一是弓箭的发明。东夷族人的这一重要创造,使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了质的进步。“夷”字为“一人负弓”之形,印证了弓箭由东夷人发明的传说。二是陶器制造。东夷人已开始制作陶器,同时也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陶土的选择、成型、烧制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出多种极具艺术美感的陶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已有了自己的炼铜和制铜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早期,原始农业及陶器制造业的发展,为酿酒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岳石文化时期,又将这些制造业推向成熟。 史前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平度地域是重要的古文化中心,东夷民族曾在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说明,平度文化的发展,早在史前时期就奠基在一个相对发达的文明发源地之上。(选自作者编著《平度文化概览》,题目后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