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夷族的故事

 钟离绝遐之万语 2016-03-02
东夷族的故事

东夷族, 又称东夷或夷,东夷系指中原之东方人,是中国古代, 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 对中国东部海滨不同部族的的泛称。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其认定范围也随之更改。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


山东地区的原始居民为东夷族。山东是古代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从旧石器时代起,这一地区已有古人类居住,创造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山东已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是沂源县骑子鞍山出土的“沂源猿人”,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新泰乌珠台曾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的左下臼齿,距今约一万余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夷文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表明,生活在远古山东地区的原始居民是东夷族属的居民,他们创造的远古文明成为中国远古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关于“东夷”,《说文解字》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段文裁注:“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从“夷”字的字形看,由“大”和“弓”组成。“大”字即人的正面形象,人负弓,表明了东夷族人最初以射猎为生,并具有尚武的习俗传统。所以《说文通训定声》说:“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东夷人还以“仁”德著称,联系到在以后于这一地区产生的讲求仁德的邹鲁文化,可知东夷文化影响的深远。古代东夷族的领袖有太昊、少昊和蚩尤。   太昊是传说中东夷族最早的领袖,现在也把“太昊”看做是东夷最古老的部落集团。太昊又作太皞,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在陈,也就是现在河南的淮阳。但又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其中有“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的说法。而根据杜预的注释,“任”即任城,在今山东济宁境内;“宿”为无盐,在今山东东平境内;“须句”为须昌,在今山东东平境内;“颛臾”即武阳县,即今山东平邑县境内。也就是说太昊的后人封地都在今山东鲁南地区,所以可以断定,太昊部落的活动区域在豫东鲁南一带,且有一种沿着古济水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向。太昊为风姓,有学者认为“风”即“凤”。从中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信息,即东夷族是以“鸟”为图腾的古老部族。   少昊又作少皞,是古东夷族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亦被视为继太昊族之后兴起的东夷族的又一分支部族。少昊亦以鸟为图腾,在族源上与太昊大概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少昊族的故地在曲阜,曲阜被称为“少皞之虚”。少昊族的后人封地如费、莒、郯,在今费县、莒县、郯城一带,鲁南是少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蚩尤是东夷族的又一个重要的部落。蚩尤曾一度是一个以武力强盛称雄天下的部落集团,所以东汉学者应劭说:“蚩尤,古天子。”《周书·尝麦》篇说:“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所谓“于宇少昊”,应为“宇于少昊”,亦即居于少昊故地的意思。蚩尤族曾沿黄河西进,先后与炎黄族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剧烈冲突,虽一度得势,最后却被击败。但由于他们骁勇善战,死后被奉为战神。传说蚩尤的陵墓在东平郡和山阳郡,即今山东的鲁西南地区,蚩尤的族属为东夷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自蚩尤之后,炎黄集团与东夷集团的关系日趋缓和,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共同创建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唐尧、虞舜之际,东夷族与炎黄族和平共处,他们的领袖轮流担任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如尧为炎黄族,他担任部落联盟的领袖时建都于平阳,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境内。尧后舜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舜为东夷之人。《墨子·尚同》篇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历山在今山东济南,河濒在山东定陶,雷泽在山东菏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所以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诸城。舜后炎黄族的夏禹担任部落联盟的领袖。但随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观念也逐渐形成。夏禹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开始为自己的宗族谋利益。按照夷、夏轮流掌权的原则,夏禹应该在身后把权力交给东夷族的领袖皋陶,但皋陶死得很早。东夷族又推举伯益作为皋陶的继任者。但夏禹却暗地积极培植其儿子启的势力,以图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夏禹死后,启公然破坏了夷夏同盟,自己夺取了权力。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也就是说启杀伯益,自己取得了政权,开了世袭制度的先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即“选贤与能”,担任领袖。这是以后的儒、墨两家杜撰出来的一种理想的制度,而在历史的真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真正的民主制度应该是文化发达民智开启的先进时代的产物,在远古的蒙昧时代是无法实行的,而部落联盟内部部落领袖的轮流执政掌权却是可能的。这也是维护夷、夏联盟的重要政治举措。夏后启杀伯益建立夏朝后,东夷族与炎黄族的同盟宣告破裂,从此开始了新的一轮的夷夏之争。   东夷族人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不仅见诸于传说与史载,而且还得到了考古发现的印证与支持。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东夷族的文化遗存。将这些资料加以综合,主要有以下发明创造。   弓箭是东夷族人最先发明创造的。弓箭的发明是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它使得狩猎经济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进步。从传说看,《山海经·海内经》说:“少皞生般,般始为弓矢。”《礼记·射义》疏引《世本》说:“挥作弓,夷牟作矢。”《说文解字·矢部》也有“古者夷牟初作矢”的说法。“夷牟”即“牟夷”,是东夷族的一支,最初居住于半岛地区。尽管对弓箭具体的发明者说法不一,但弓箭为东夷族人首先创造似乎没有歧见。联系到“夷”字为人负弓之形,更印证了这种说法。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从后李文化(距今约80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都发现了骨质和蚌质的箭镞,从实物资料上说明了传说的可信度。   在陶器的制作方面,东夷人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大汶口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极为丰富,前期的陶器大多采用手制,后期出现了轮制,陶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的发展。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器形已有鼎、觚形杯、豆、壶、背壶、罐、盆、高柄杯、盘、缸、瓶、尊、钵、碗、陶鼓等。龙山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是黑陶。在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4500年),东夷人在制陶技术上取得突破,他们使用较先进的轮制技术,制造出了一些薄胎黑陶。这种黑陶壁薄如蛋壳,强度又高,号称“蛋壳陶”。又由于用鹅卵石等坚硬而光滑的东西在半干的陶坯上精工打磨,使陶器表面光滑且带有光泽。加之陶窑经过改进,封闭严密、窑温较高,又用烟熏法对陶器进行渗碳,烧制出的陶器呈现出乌黑色,质地致密,防渗性强。其中有一部分黑陶在制坯过程中经过刻镂,造型纹饰美观,反映了东夷人较高的审美观念,成为极富价值的工艺产品。在制陶的材料中,除利用天然粘土外,东夷人还使用了高岭土作原料,曾烧制了少量表里很白净的陶,为原始瓷器的出现做了最初的尝试。鉴于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高超的制陶水平,龙山文化又被为“黑陶文化”。


    山东地区是古代东夷族的聚集地。传说东夷族是一个崇拜鸟的民族。东夷人以凤凰作祖先,风姓;风即凤凰

的凤,说的是东夷人以凤凰作为图腾崇拜。东夷族全用鸟为名号,多以鸟为图腾来进行崇拜。所以,历史上又称

这一带的古代居民为鸟夷。

  根据文献记载,东方一带东夷族就有鸟崇拜的传说。如《汉书·地理志》:“冀州鸟夷。”《大戴礼记·五

帝德》说:“东方鸟夷民。”《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记载的“以鸟命官”: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

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族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

名……”郯子是郯国国君,春秋时郯国在今山东郯城县,郯子所说的是少皞部落鸟图腾制度的有关情况。

  上述记载已经为考古学文化所印证。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发现有以鸟为题材的艺术品。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兖州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1件鸟头形泥塑,泥质灰陶,似鸟头形,喙较明显,头部有

三个穿孔。1979年春,在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曾发现过8件厚胎高柄杯,均为泥质黑陶,盖为覆蝶

式,纽为鸟头形,这些鸟头既当纽把,也起装饰作用。其中1件为细长颈,尖嘴,鼻孔用锥刺成,眼球外突,形

象非常逼真。又如广饶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在一件褐色陶片上面发现用赭彩画有2只鸟纹,似在空中飞翔,形

象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龙山文化时期这种鸟形盖纽普遍被发现,在青州凤凰台遗址出土2件鸟形陶塑艺术品,均为器盖纽,盖部已

残,手制。一件为夹砂灰陶,正侧面均为三角形,尖下颌,尖顶,二铆钉纹眼,造型简单而生动。另一件夹砂褐

陶,上有白衣,为鬶盖的纽,头、颈表现细致,嘴向前伸,用铆钉纹组成二角,造型生动准确。此类盖纽,潍坊

姚官庄遗址也出土过4件,形象各不相同,鸟头皆用写实手法捏塑,制作粗糙且简单,但非常逼真,多用贴塑泥

饼表示眼睛。喙尖,有的张嘴也有的闭嘴,造型生动有趣。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一件器盖,为泥质红

陶,中央纽作鸟头形,系手捏而成,以泥丸作眼,整个器盖造型非常别致。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2件

鸟头形盖纽,均残断,一件简单示意,另一件塑造具体生动,可能是鹰的形象。

  正如尹达先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指出的:“龙山文化遗址器盖上的纽子多像鸟头,鬶形器多像鸟

的身。”这正和台湾高山族以蛇为图腾,就在任何器物上都塑着蛇形,是同样崇奉图腾的一种表现。刘敦愿先生

也指出:“东夷族以鸟为图腾是其突出的特征,小型的陶鸟及鸟头形钮的器盖屡有发现。陶器全形似立鸟之状,

或部分结构如鸟喙的情况更是多见。”

  另据考古资料,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鸟的形象在陶器、玉器上反复出现,有的作鸟形纹饰,有的作鸟

的造型,后者如“过去称为鬼脸式鼎足的,实则是鹰类鸟头的塑形”。

  在我国台湾的泰雅族也是以鸟为图腾,西伯利亚东部土著居民盛行鸟生传说和鸟崇拜,美州西北海岸的印第

安人也流行鸟崇拜。还有一种器物的附加装饰,如圆腹子口罐外侧的三个附加装饰,形似小钩,看来也应是模拟

鸟喙的形状。再如,山东龙山文化的“鬼脸式”鼎足可能也是模拟鸟喙的。这种现象和东部沿海地区盛行的鸟图

腾崇拜有一定关系。

  这些独具的文化特征,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恰好相符,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是少皞文化或东

夷文化,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是前后相继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证明东夷族是以鸟为图腾进行崇拜这一真

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追寻东夷族的足迹


 东夷族 华夏族 夏代 考古发掘 
[提要] 5000多年前---8000多年前,东夷族曾广泛居住在今山东、江苏、浙江的江淮一带,学术界公认分为“东夷、徐夷、淮夷”三大支系,东夷为最强的一个支系。东夷族在《后汉书·东夷传》中所记载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
  在探寻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为何当今专家学者们对东夷族及其史前文化穷追不舍?东夷曾经煊赫一时,为什么渐渐消失?东夷文明到底有什么比中原华夏文明更早?央视的记录片给了一个简要而准确的答案。  5000多年前---8000多年前,东夷族曾广泛居住在今山东、江苏、浙江的江淮一带,学术界公认分为“东夷、徐夷、淮夷”三大支系,东夷为最强的一个支系。无论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证明,东夷文明不仅是先进的文明,而且发生时间早。发掘的古文化代表遗址有3000多年前的,有4000多年前的,也有5000多年前的,也有6000多年前的,又有7000多年前的,还有8500年前的。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黑陶,是有别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的,上面所刻划的图画符号,虽然至今未得到解释,但专家们普遍认为那就是文字符号,且比殷商的甲骨文上推了1000多年。西方国家现在仍认为中国文明史是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开始的,认为此前是无文明史的,理由之一就是无文字记载。黑陶文化的图象文字虽然很原始,但就是文字的第一阶段即表形文字。其他发掘证明,如陶罐工艺、丝绸工艺、农业、渔业、航海、兵器等,也是相当发达的,东夷文明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夷作为一个名词最早见于周代。东夷,即东边的夷人,“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与华夏是同位语。东夷族在《后汉书·东夷传》中所记载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九”仅言其多也。《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东夷族作为一个民族,后来随着中原华夏族与东夷族之战争而逐渐消亡。在夏代400余年中,夏与东夷的斗争剧烈,夏启杀后益自立为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在殷商时代,商对东夷的征伐时间延续更长,规模也较大,远涉淮河流域。强大的东夷族渐渐消亡,其后裔融入了华夏族中。据吴金鼎所作山东人体质研究,以津浦线为界,现代山东人仍旧比西边的人,骨骼更粗壮,身材更高大,即一般人称之为“山东大汉”。据考古发掘的人体高度比较,中原出土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米68,而山东出土的为1米72。这就证实了现代山东本土人大部分为东夷族后裔。


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及影响


关键词: 图腾 鸟图腾崇拜 东夷文化 简狄 
[提要] “图腾”一词是印地安语“totem”的音译,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如1960年潍坊姚官庄出土的龙山文化红陶锥足鬹、龙山文化橙黄陶乳钉纹鬹;1976年春青州赵铺龙山文化遗址8号灰坑出土的龙山文化鸟形陶鬹等。
  “图腾”一词是印地安语“totem”的音译,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古人认为自己与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有血缘关系,用它来作为本氏族的族徽,把它标记在器物上或做成象形的实用器,对其崇拜尤嘉。生活在海岱间的东夷人,对鸟的崇拜极甚,这点史学界和考古界的许多学者已做过深入研究。本文拟从史料记载和实物反映两方面谈谈东夷人的鸟崇拜,初步探讨鸟崇拜的来源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少皞以鸟命官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朝见昭公,昭公问他东夷人的祖先少皞以鸟名官是怎么回事,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且鸟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工,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从这段记载可知,少皞设置了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官职。据专家考证,五鸟中凤鸟氏,掌管历法;玄鸟(燕子)氏,掌管春分和秋分;伯赵(伯劳鸟)氏,掌管夏至和冬至;青鸟氏,掌管立春和立夏;丹鸟(锦鸡)氏,掌管立秋和立冬。五鸠氏,掌管的是社会管理机构,下设祝鸠(鹁鸪)氏,掌管土地与政教;鴡鸠(1)氏,掌管军事;鸤鸠(布谷鸟)氏,掌管手工业;爽鸠(鹰)氏,掌管司法;鹘鸠(鹘雕鸟)氏,掌管氏族日常事物。

  当然,这些记载只是后人的追述,少皞时代是否有这样完备的职官体系还不敢肯定。但至少说明,那时在东夷地区存在许多以鸟命名的氏族部落,区分这些不同的部落,便是看他们不同的鸟的徽记。石兴邦先生说:“这些记载,不是向壁虚造,而是以真实的鸟图腾历史为基础的。24种官职,无一非鸟,这是保持鸟图腾制最完备的记述。从这个叙述中探知少昊部落中,大图腾中包括小图腾集团,形成了一个鸟图腾氏族部落社会的3个部组织,即部落(少昊)、胞族(五鸟、五雉)和氏族(24种官职)……。”

  二、从古青州地区出土文物看鸟图腾崇拜

  古青州是东夷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这里出土的许多史前遗物是鸟崇拜的直接体现。鸟以写实的图像或作为模仿的对象,出现在其生活中。陶鬹是东夷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阶段的典型器物,其造型模仿的是鸟的形象。流似鸟喙,或长或短,曲线优美,力道实足。颈部粗细不一,但都挺拔有力。如1960年潍坊姚官庄出土的龙山文化红陶锥足鬹、龙山文化橙黄陶乳钉纹鬹;1976年春青州赵铺龙山文化遗址8号灰坑出土的龙山文化鸟形陶鬹等。赵铺出土的龙山文化鸟形陶鬹在颈部装饰了2个圆孔,其余2件装饰了乳钉纹,似鸟的双眼。腹前部似鸟挺起的胸脯。3件陶鬹都在腹部装饰了双耳,似鸟煽动的双翅。把弯曲成优美的弧形,似鸟高高翘起的尾巴。实足坚挺,空足饱满。整个陶鬹的造型像一只鸟,有的昂首挺胸,傲视一切;有的机灵可爱,稚气十足。

  在青州出土了较多典型的足部类似鹰头的鼎。如1984年凤凰台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鬼脸足陶鼎,其三足酷似鹰头,塑出圆睁的双眼和坚利的喙部,俗称“鬼脸足”。这种陶鼎也是东夷文化的典型器物。

  2004年10月,在青州市新西环路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一个龙山文化器物坑,出土陶器100余件,其中两类陶壶的口沿及颈上部作出了鸟头的样子。其流长短不一,似鸟喙。流下两侧饰突起的2个圆乳钉,似鸟眼。这种类型的罐在以往古青州地区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罐中不多见,它既实用又美观,也是人们对鸟重视的一种反映。此外,用鸟形做器物盖的盖钮,在古青州地区是一种较通行的做法。盖钮处在器物顶部,位置突出,便于识别。

  在古青州地区的商代晚期贵族墓群出土玉鸟和铜器上,也有很多鸟纹装饰。如苏埠屯遗址出土的玉鸟形饰件、融方鼎的口沿下的一组凤鸟纹立体传神。“融”应是与“亚醜”族同时活动在古青州地区的一个部族。

  苏埠屯出土青铜器中以鸟纹作主体纹饰的还有很多。这些青铜器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相比,主题纹饰鸟纹尤为突出,其他地区往往以饕餮纹为主。这不能不说是东夷民族鸟图腾崇拜的表现。

  三、鸟图腾崇拜的来源及对后世的影响初探

  生活在海岱间的东夷人为何会将鸟作为自己崇拜的图腾?在我们的古史传说时代,有许多东夷人祖先吞鸟卵而生的传说。众所周知,商人的祖先是东夷人。《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云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关于简狄吞玄鸟卵而孕的传说还有很多。从这些传说推测,我们的祖先认为自己的先人是因鸟而生,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因而对鸟的崇拜即对自己祖先的崇拜。《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大戴礼记·五帝德》说:“东方鸟夷羽民。”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鸟夷”说:“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国家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人形玉雕即对这些记载的很好的印证。这件玉饰的面部、手是人的样子,头顶的冠是一华丽的鸟头,特别是对鸟钩形尖利的喙部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史料记载和出土实物都说明东夷人在装饰、服饰等方面均参照鸟的形象。

  远古时期的东夷人将本氏族的图腾——鸟画在身上、做成羽衣穿在身上、将自己使用的器物做成其形,认为这样既是对自己图腾的崇拜,也是让自己的图腾来保护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变化,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复杂化。图腾也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动物、自然物向人格化、神化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姜太公封齐,“因其俗,简其礼”,继承了东夷文化的诸多因素。其中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对战国、秦汉的仙人文化影响很大。这些传说中的仙人即是“人面鸟身”。《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在两汉时期出现了一些羽人的实物,这些羽人,人面,两只大耳向上竖起,体生羽毛,背生双翅。这是汉代羽化升仙思想在图像学上的反映。人们将鸟看成了人格化的神,“羽化升仙”可以说是东夷人鸟图腾崇拜的升华,东夷人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贡献巨大。
   在我国古代,太阳的图像表现是一个圆内画一只鸟,俗称三足乌、金乌,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帛画上的太阳;或者是一只鸟,身背一圆圈,例如四川新繁县清白乡东汉墓出土日神画像砖;有的就干脆用鸟来表现太阳,例如新津宝之山出土东汉石棺上后羿射日画像石。鸟是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的,是光明的象征,是万物之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是太阳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