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我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枣庄]

 老樟xy67896789 2015-09-30

关于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1/5/30 11:53:24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分析研究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枣庄,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带领市委农工办、市委政研室有关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在加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呈现,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跨越的基础。
       一是城乡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呈现良性互动,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积极探索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经济转型新路子,市、区(市)园区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以煤化工为支柱的“八大工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市工业化水平已进入中后期,具备了较强的以工促农实力,二三产业不断向农村辐射延伸,三次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8:62.8:28.4,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2.1:67.3:30.6。以“四化”、“两大基地”为重要抓手,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形成了优质专用粮、瓜菜、林果、畜牧、水产、花卉等六大优势产业,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42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达232个。不断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2008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83.38亿元,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3.5:2.0:27.5:2.0:5.0,粮经比例为67.1:32.9。
       二是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城带乡格局初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特别是市级行政中心西移后,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47.8%,建成区面积114平方公里。着力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和辐射作用,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不断加大城中村、旧村整治改造力度,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小城镇常驻人口近70万人,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骨干,城乡道路为纽带的梯次城乡发展格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日益明显。2008年,全市城市人口达124万人。目前,我市98%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95.4% 的自然村用上了自来水,20户以上的通电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一个网络、两个平台”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步伐进一步加快,初步搭建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框架。
       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社会事业的力度越来越大。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并轨,农村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900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正加快实施,29个乡镇敬老院达到省级敬老院标准。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村卫生室建设、“农民健康工程”,农村居民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创新了基层党建“五个好”和“联村自治”,农村普法“两个一”、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诸多“枣庄经验”。基本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就业援助体系,农村劳动力实现了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人员累计达63.9万人,打造了一批“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山东省驰名劳务品牌”。
    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些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率先在全国敲响了村集体“四荒”向农民拍卖的全国“第一锣”;率先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及股份合作社,探索“三位一体”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改革模式,土地流转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性开展了百个强村竞赛、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三百”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双十双百”工程建设正深入实施,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水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成效明显,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顺利开展;成立了市“三农”服务中心,建立了为农信息服务平台和枢纽。
    二、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困难和不足
    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与推进城市转型的重大任务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比,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标准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较弱,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缺乏政策扶持。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等设备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不高。全市64个镇街,有1/3的乡镇财政困难,依靠转移支付勉强运转。2289个行政村,有一半的村集体经济为零。虽然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不断增加,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6年相差6333元,2007年相差7424元,2008年相差8597元,以每年近千元的幅度逐年拉大。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增长11.9%,2007年增长11.0%,2008年增长8.2%,增长幅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除有限的财政补贴外,经营性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由于粮价持续走低,农资价格偏高,种粮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突出。据调查,按照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每亩地每年纯收入还不到700元。全市还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城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内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据调查,我市小学50岁以上的教师共有3087人,分布在乡镇学校的就有2979人,占总人数的97.5%。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完善,大部分镇村仍缺乏图书馆(室)、健身器械等基本文体设施,且多数文化设施形同虚设,缺乏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农村医疗保健设施落后,执业医生相对较少,并且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类保险相对完善且水平较高,而农村的保障模式不仅范围小,保障水平也比较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强度和覆盖面远远不能满足需要。2008年,我市城市低保标准为178元/月,农村为900元/年,农村还不到城镇标准的一半,虽然今年农村低保将提高到1000元/年,但差距依然不小。
    三是村镇规划建设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乡规划起点不高,部分乡镇规划布局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较低,聚集效应不明显。不少村庄缺少高标准规划,执行起来随意性大,村庄布局“小、乱、散”与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村庄建设“摊大饼”与“空心村”现象并存,一些村宅基地管理不够规范,重复建房现象严重。据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有的翻盖2至3次住房,造成极大浪费。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道路、通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建设水平、设施配套、共享程度还不高。目前,我市仍有45个行政村和484个自然村未通油路,并大多处于偏远山区、湖区、库区,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一些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农村饮水工程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低,网络质量有待提高。农村电力需求迅速增加,农村电网亟待扩容,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缺乏整体部署和规划,一些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没有形成整体的推动合力。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涉及规划、产业、科教、文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综合工程、长远工程,是关系我市城市经济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级的事,更不是短时期的事,需要从战略的、整体的、长远的高度来认识和考虑。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立足本区域、本职能,在各自领域做了许多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工作基本上相对独立,缺乏协调,从而造成了各自为战、资金分散、重复投入、力量薄弱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独立办了的,必须形成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例如,小城镇建设,涉及到资金、用地,以及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户籍管理制度等;又如,农村社区建设,涉及到广播电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治安警务、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和协同工作。
    三、 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又是破解“三农”难题、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的根本出路,更是我市推动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当前,从我市的GDP总量,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等指标综合来看,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条件。下步,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立足于构建长效机制,按照“全面统筹,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不断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
    (一)切实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领导是关键,机制是根本。必须加快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领导力量、工作机制、政策体系。
    1、成立市统筹城乡发展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构,负责对各级、各部门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行统筹衔接,优化整合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和职能优势,形成配合紧密、协调有力、科学推进的良性工作机制。
    2、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枣庄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或规划)》,进一步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全市的规划部署,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共同构筑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3、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研究制定刚性、细化、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对全市各级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行督促评价,进一步形成各级高度重视抓好城乡统筹的良好氛围。
    (二)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突出抓好镇村建设规划,不断加快城镇化步伐。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和先导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探索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用城乡一体化理念统领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对城乡规划集中归口管理,通盘考虑,“一体化、一盘棋”安排城市和农村,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加快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带动村的网络城市框架。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中心镇”,在土地出让金返还、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进一步促进城镇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要素集聚。加快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推进农村新居集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容量大、环境好、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居住区。
    2、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快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城镇规划向农村延伸。打破村庄界限,实行合村并点,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对自然村、邻近村实施区域统一规划,加快推进村庄整合步伐,引导农民向中心村聚集。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努力在盘活存量土地上作文章,灵活有效解决项目用地指标,使城市与农村加快融为一体,并探索建立一套能让村民接受的利益补偿机制,避免“伤农”、“损农”。
    3、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开展宅基地规范化管理试点,鼓励农民自愿退出空闲宅基地,解决宅基地使用不公平、不公正,用地粗放等问题,缓解农村发展用地指标不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三)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
    1、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牢牢抓住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名单的契机,抓紧制定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积极争取有关政策和资金,尽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建设和产业项目,不断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加快膨胀“八大产业集群”,积极培植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核心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繁荣县域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合理流动,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农村扩散,把分厂、加工点、生产基地办到乡镇、建到农村,实现以企带村、村企融合、一体发展,形成城镇建设、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多赢局面。
    3、加快提升农业“四化”水平,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探索开展农资涨价补偿试点,对因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种粮农民减收给予适当补偿,充分调动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集中力量扶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具有市场优势主体地位,集生产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市场开发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认证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落实特色农产品的扶持配套资金,集中打造一批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品牌响亮、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大力支持壮大镇村民营经济,加快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业一片”的良好发展格局。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财政资金更多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不断增强农村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能力。
    1、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各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用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综合配套投入。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村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供气、供电、排污、通信、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一体化。
    2、加强农村特别是偏选山区的通水、通路、通电工作。在建好大型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向农田、农户、城镇周边延伸,建设并形成覆盖广大城镇和农村的供水体系、农田排灌体系、城乡防洪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入户率;因地制宜制定农电发展政策,推进农电体制改革,满足农村电力需求,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
    3、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抓紧组织启动一批集中连片建设和整建制改造的农房项目,进一步研究落实建设和改造中所涉及的用地、资金等配套政策。加强镇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减少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对农村的污染,探索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农作物秸杆管理,逐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五)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素质。着力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切实扭转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现状,加快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1、继续抓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重点解决教师统筹管理和城乡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发放问题;抓好农村教师队伍的充实和管理,选拔优秀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施教,积极破解农村教师“老、缺、弱”结构性矛盾;特别是要研究制定城乡师资优化配置和相互整合的办法,加快实现城乡师资的统筹调配。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加快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资源,建立面向农村的多层次、全免费的培训体系。
    2、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尽快出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补贴额度和分担比例。继续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农村生活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社会管理,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3、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的组织优势,以市场化推动作为主要手段,健全完善行政服务、商品服务、科技文化服务、文体健身服务等功能。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素质的提升力度,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积极扶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继续组织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
    (六)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活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环节。
    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改革,大力推广“滕州、山亭土地流转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示范、服务、引导、监督,促进土地流转向大户集中,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2、加快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水资源管理和水权、水市场制度建设,规范用水市场,合理开发地下水,保护好水资源。在大力抓好滕州市、山亭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同时,抓紧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健全林地林木流转机制,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
    3、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发展,积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快构建信贷支农的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围绕满足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需求、适应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不断加大贷款投入。探索建立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统筹城乡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大力提高农村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吸引各方面力量和资金参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枣庄这一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我市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既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体制,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破解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努力开创我市科学发展新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