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汇点——气味医学 摘要: 传统医学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药理病理的解释不够明晰。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在许多国家淘汰了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宏观医学,用药是复合物,现代医学是微观医学,用药是单纯物质,实践证明两种医学各有利弊。气味医学综合了两种医学的精华,用生物界相生相克的理论诠释了植物药物对付微生物、毒物和动物的机理,用嗅觉是生物生命的守护神的观点解释生物界相生相克的机理,用气味辨别毒物与非毒物最准确,气味医药较之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更先进,开创了一药多用的先河,是两种医学融合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气味 嗅觉 气味学 气味医学 无论医学的任何流派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传统医学是古代医学的总结,现代医学是近代医学的成就,两者都需要向前发展,不可能并行不悖,必然要溶汇统一。医学是自然科学,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影响,但它不像社会科学那样影响大。自然科学有差异但不排斥,有矛盾但不对立。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自然界固有的发生发展规律,人们对它的认识总不免有局限性。在地球上看问题就有牛顿的时空论,放眼宇宙看问题就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看作一个生物圈,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必然会发现气味是联结生物三界的纽带,因为气味是生物三界唯一都可以读懂的生物语言,任何生物都释放气味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遗憾的是“任何生命体都有嗅觉”的气味学观点未被公众所认识。 生物三界中植物是“自力更生”精神最强的生命体,它几乎是唯一可以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生物,动物和微生物靠掠夺植物维持生计,植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次生代谢物予以反抗,动物用产生的各种消化酶破坏次生代谢物的毒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复较量永无止息,由于斗争的方式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由此产生。产毒(次生代谢物)与解毒(主要是消化酶)的斗争称之为“反食物链”。达尔文从古生物化石中找到了生物进化的痕迹,本文作者从生物化学成份中找到了生物进化的根源。低等动物也会将产毒作为防御武器。 解毒能力强的动物食源广,称之为高等动物。人类将杀灭微生物能力强而对人体无害、少害的次生代谢物作为药物,用来杀灭侵犯人体的致病微生物,这就是抗感染药物的起源。 任何生物的嗅觉都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辨毒,二是辨别可食物(或可吸收物)。 用气味学的观点研究发病机理与治疗问题的科学技术称气味医学。气味学的主要论点有二十七个它们是: (1) 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一种物质一种气味,没有相同气味的两种不同物质,物质不变其气味不变,气味改变了物质一定发生了质的改变。 (2) 没有绝对不挥发的物质(在绝对零度—273℃以上时),因此任何物质都有气味产生。 (3) 任何生物都有呼吸,是新陈代谢活动的表征,而呼吸系统与嗅觉是相关联的,因而任何生物体都有嗅觉。 (4)任何生物的嗅觉都有一定的感知范围,也必有它的盲区。生物嗅觉的感知范围,仅仅与它的生存需要有关,与生存有益的为正相关,与生存有害的为负相关,与生存无关的气味是它的盲区。也有特殊情况,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生存相关,而人对它们无感觉,是因为它们一直存在于空气中,人们不需要刻意寻求或防范它们,所以人的嗅觉中枢删除了它们的气味信号。沙漠之舟的骆驼需要找水源,它就保留了对水蒸气的敏感。经历过一氧化碳中毒的人就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对一氧化碳的敏感性。 (5)生物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是极复杂的混合物,化学成份达数百种,组成一混合气味代表该物种;种群之间又有区别,使之能识别亲族,如蚂蚁、蜜蜂、鸟兽等。好狗不咬亲戚,就是能识别血缘关系。同种群的个体又有差异,所以警犬能凭气味追踪。 (6) 动物的气味还随饮食、疾病、情绪而临时变化,生物还能有意识地释放特殊气味,用作信息交流或攻击武器。 (7) 生物的进化程度愈低,对嗅觉的依赖性愈高。 (8) 许多植物能释放气体用于消除空气中对其生长有害的气体。 (9)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10)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 (11) 气味有互补性,互补的气味能自动结合,变成一种新的物质。 (12) 嗅觉能感知混合气味,但不能准确分析混合气味的组成成分。 (13) 生物对单一毒物能产生适应性,而对混合毒物很难适应,生物就是靠产生混合毒物保护自己的。 (14) 长期的单一毒物能使生物物种发生变异,而低等生物的变异比高等生物来得容易。 (15) 生物产生新毒物保护自己或产生新的解毒物质以适应环境变化,简称产毒与解毒,这种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贯穿生命的始终,终将引起基因的变异,推动生物的进化。 (16) 香与臭、毒与非毒是相关联的。香是嗅觉对有益健康气味的感受,臭是嗅觉对有害气味的感受。香与臭对不同生物物种来说不完全相同,对同种生物的个别个体也有差异。香与臭跟气味的浓度也有关系,很香的东西有时浓度过大会感到臭,有时极臭的东西浓度过低时是香味,如麝香和香蕉水。 (17) 人对天然物的毒与非毒靠气味判断准确率很高,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的判断准确率稍差,是以已知物的气味参照对比而来,往往会错判,但接触日久会自动纠正过来。动物不吃天然毒物,对化学毒物缺乏分辨力而上当。上过当之后会醒悟,这不仅仅是老鼠能做到,包括昆虫和细菌。它们还能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同类,是大家都具有防范能力。 (18) 微生物的功防武器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植物的攻防武器是次生代谢物,一部分低等动物也靠产毒。进化程度高的动物有免疫系统,其死亡后免疫系统亦死亡,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免疫物质)在死亡后能保持很久,所以动物尸体易腐烂。 (19) 植物靠多种次生代谢物御敌,这就限制了动物的食源,吃者恒吃,不吃者永不吃。植物药物不会产生抗药性的根源在于此。 (20) 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常为药,在于它有解毒、灭菌、杀虫功效,植物的化学成分愈复杂,药用价值愈高,天然药物以植物为主也因此。 (21) 许多植物有进化毒气的能力,从植物中提取空气净化剂可行并已取得可喜的成就,这就是“敏芝异味消”,被称为“还地球一个清新”的技术。 (22) 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是气味学的重要观点,人菌之战应以植物为武器。 (23) 化学农药和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根源是化学成分单一。 (24)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矛盾对立是自然科学中的怪现象,它们能够统一,统一的途径是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结合,西药的复合化与中药的精练化(不是提纯)将抹去中西药的界限。 (25) 人类嗅觉的退化不是进化的必然,而是危险信号和警钟,环境污染与疫病流行皆因人类失去了生命的保护神。 (26) 用眼睛观察出生物界谁吃谁得出食物链理论,而用鼻子“观察”生物界是谁都不让谁吃,得出反食物链理论。 (27) 中医用口味(甘咸辛苦酸)解释药性,得到的是药物滋补性能,扶正祛邪。用气味研究药性可以得到解毒、灭菌、杀虫机理,有助于推动中医发展。 上述论点自1992年起散在地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现更名为《科学时报》)、《中国医药报》和《科学新闻》周刊上。1995年9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了气味医学研讨会,中国中央电视台在9月27日做了新闻报导。 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不仅是为了防动物和微生物,还有防毒物毒气,抵御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功能。人们错误地认为植物有吸收毒气的能力,以讹传讹误人不浅。其实,植物靠释放气体(气味物质)化解周围环境中的毒气,是有意识地有节制地释放。要证实这种现象非常简单,你用木棒搅动薄荷、蕃茄的叶子,它的气味没有强弱的变化,若改用手去触摸它时,气味立即变强。植物感受的是红外线(温度),它用气味告诫动物“我有毒,勿犯我!”我们已经将不同植物的气味物质提取出来,用作空气解毒剂。作者从多种植物中提取的次生代谢物制成“敏芝异味消”,能将十万多种物质的气味消除掉,其毒性也随之消失。一种物质一种气味,物质不变气味不变,气味是物质的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难闻的气味必有毒,这是生物与生俱来的防毒本能。 气味医学就是用气味学的观点研究医学问题,气味医药就是利用生物三界间的相克办法对付植物的病虫害(农药)、禽畜的疾病(兽药)和人类的疾病(医药)、环境中的病菌和有害气体(消毒剂和空气净化剂)。气味医药的第一代产品——敏芝异味消是从多种植物中提取的次生代谢物的合剂,兼有农药、兽药、医药、消毒剂和空气净化剂五大类产品的用途,是有史以来的奇迹。 气味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微妙区别 传统医学以“四性五味”定药性,以“八纲辨证”论治。中药的“四性”是药材的生长环境造成的,”温热寒凉“是药物引起的人体反应。中药的五味是味觉器官的感受,”“辛甘酸苦咸”五味对人的腑脏的作用各有侧重,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八纲辨证是指导用药的原则,以药之偏性纠症侯之偏性,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温次以热,凉次于寒,温者清之,清者温之。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重在症侯的表现,用药物的归经、升降沉浮以克之。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以口味辨药性。气味医学则以气味辨药性,前者在口,后者在鼻,口舌是辨营养的,而嗅觉才是辨毒的,难闻的气味皆有毒。 气味医药重在治细菌、病毒感染和解毒。 传统医学有五淫六邪致病说,治的是症,所以强调周围大环境与人体小环境,有天人合一理论。 气味医学重在研究生物三界的相生相克关系和毒物对生物的影响,治的是病,与现代科学结合较紧密。植物在生物三界中起主导地位,“植物依天又医天”是说植物在大自然中生存,有治理大自然的能力。向植物借来武器,治理污染和治疗疾病,是气味医学的中心任务。这门医学为什么冠以气味二字?因为气味致病又治病:①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毒物与营养物、有害与无害都可以用气味鉴别;②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③气味是对付敌害和毒气的重要武器;④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 气味医学的重点为什么放在植物的药用价值上呢? 植物是生物三界中的最强者。 微生物按其食物来源分为寄生菌和腐生菌两大类,寄生菌依附于动植物活体过寄生生活,腐生菌以动植物的尸体为食,将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 动物是掠夺者,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肉食以草食动物为食,杂食动物兼食植物和动物。 唯植物是自食其力者,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没有植物便没有动物和微生物; 植物能将二氧化碳分解成氧和碳,保持大气中的含氧量; 植物能净化空气,将许多对人有害的气体化合掉; 植物不能逃避,不能攻击,靠自身产生化学物质对付毒害和敌害。 植物的气味语言和动物的嗅觉功能最能说明嗅觉在生命中的地位,用气味最能解释生物三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研究医学怎能忽视气味? 研究医学必研究生物三界的相生相克关系,研究生物界的相生相克重在研究植物,研究植物重在研究植物的次生代谢物的药用价值,研究次生代谢物的药用价值重在研究嗅觉的功能,研究生物的嗅觉的功能必然导致气味学的诞生。 传统中药和气味医药都以植物为主,但运用的药理不同,本草纲目是传统中药的灵魂,黄帝内经是其祖宗。气味医学以生命科学为主脉,生物的相生相克为灵魂,现代的自然科学是开门的钥匙。将传统医学的“邪”解释为致病微生物和风寒、暑热、燥湿,将“秽”具体为化学毒物,加强了传统中药的祛邪除秽力度,将症与病统一。在药物炮制方面无差异,药酒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传统中药讲究君臣佐使搭配,气味医药也是复方,讲究药物中各种化学成份的协同作用,任何一味中药的杀菌力都不强,药味组合以后杀菌力大增,单味中药类似于抗生素,对某些细菌敏感,对另一些细菌不敏感,气味医药的组方不是单味药杀菌品种的叠加。 气味医学与现代医学也有区别,两者的共同点是与现代科技同步,不同点在于:现代医学注重单一化学成份的生理活性,气味医学注重生物体整体的功能,更把植物界、微生物界和动物界看作生存斗争的三个方面军,将每个方面军都看作一个整体,是三个大兵团作战,充分发挥团体的优势。三个方面军势均力敌,各有优势和劣势,互有胜负,是一个斗争中的动态平衡。病毒变异快,细菌适应药物的能力的变化也快,相对地说植物和动物看不到变异,其实不然,植物受到的敌害(毒物、微生物和动物)时其体内的变化也很快,植物的化学成份随时在变,动物亦然,以人为例,人的免疫反应就是明显的例子。 西药的化学成份以不变应万变,其药效锐减甚至失效就在所难免了。 气味医学能集医药、农药、兽药、消毒剂和解毒剂于一药,一药灭百菌、解百毒、治百病不正是气味医学理论统观全局的结果吗? 传统医学是宏观科学,现代医学是微观科学,气味医学从宏观出发把握微观变化,是两种医学的交汇处。 气味医学是一个理论框架,遵循这一理论能创造出许多新药来。目前的气味医药成果仅有一个,那就是气味学的奠基人、气味医学的倡导者李德敏、韩玉芝夫妇研制的“敏芝异味消”。可以说“敏芝异味消”是气味医学的第一代产品,其应用范围之广和药效之强大是前无古人的。 第一代气味医药敏芝异味消的特点 药物用途广是中药的特点,见效快是西药的特色,敏芝异味消兼收并蓄。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的医学似乎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药酒的记载,黄帝内经已经成为完整的医学著作,秦汉以来历代都有医学巨匠在不断补充完善中医学,留下辉煌的篇章。清代以前的读书人都略通中医,人们将教书人和医生统称为“先生”,其意是有文化的人。医学和文化的传播是同步的,民间的中医遍及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这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 到了民国,中医的地位急转直下,不仅表现在文化与医学的剥离,还表现在将中医视为封建糟粕来批判,当成不科学而消灭,国民党时期余云岫提出过,解放后被毛主席撤职的中央卫生部王斌、贺诚两副部长亦如是。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医文化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到目前为止,广大边远的农村土中医仍然是一支维护群众健康的中坚力量。贫穷农民花不起高昂的化验费,吃不起天价的西药,几把野草可以治好的病,绝不会去医院诊治,五、六十元钱是一百斤小麦的价值啊! 不得不非常遗憾地指出,近三个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现代医学提供了展翅高飞的动力,传统医学在许多国家消灭殆尽,传统医学在功底深厚的中国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中药缺乏急救的成药,如治外伤、急性感染等方面的成药,形成这样一种概念,急症找西医,慢性病靠中医调理。所以在急诊室、在传染病医院见不到中医的身影。 在抗生素受到抗药性挑战的时候,人们又将希望转向传统医学。 艾滋病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时候,美国的“鸡尾酒”回天无术,有人指出艾滋病能拯救中医,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这种希望渺茫。SARS的突然降临,活命成了第一需要的关键时刻,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冒天下之大不讳插手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药到病除,不留后遗症,其医疗费用仅为西医治疗费的1/%-10%,被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后,建议在中国推广,使SARS迅速消失。这一事实在世界传染病治疗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中医在医学讲坛上有了站出来说话的机会。 有谁知道,沉默了十几年的敏芝异味消也偷偷摸摸地治好了五例SARS病人,治愈率100%,药费仅几十元。在山西治两例好两例,在四川治两例好两例,在台湾治一例好一例。 邓铁涛在2005年10月接受CCTV-10大家栏目的主持人采访时说,治发热和杀病毒是中药的强项,他满怀信心地说征服艾滋病只需一年半。 邓老的话说出了被压抑了几十年的中国中医的心声。邓老毫不炫耀自己,他说凡能开处方治疗重感冒的中医都可以治好SARS。邓老对中医是充满信心的。 作者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邓老的讲话。用敏芝异味消治发热,口服10ml二十分钟后热退,比打针、吃西药快,这包括艾滋病病人的持续发热。 为什么用敏芝异味消退热比打针还快? 大家知道,感冒和发热是因果关系,除感冒外,急性胃肠炎也常伴有中烧或高烧。医生在开了退烧药或注射药后常常嘱咐病人要多喝开水和注意休息。为什么要多喝开水呢?是为了降低血液粘稠度。感冒病毒的代号为HANA,A代表不同的数字,区分不同的病毒类型,感冒病毒是由RNA片断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微小生物,科学家通常用流感病毒的两种蛋白质进行分类,一类称血凝蛋白质(HA),另一类称神经氨酸酶(NA)。血凝蛋白质能使血液粘稠,粘稠的血液在微血管中流动不畅,体外散热能力降低导致体温升高。病鸡病猪屠宰时放不出血来就是这个道理。 国家流感中心用敏芝异味消和病毒唑做了对比试验,稀释40-80倍的敏芝异味消(现用商品名为天惊消毒剂)和病毒唑的抗血凝的效果相同。检测报告如下: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检测报告 检测物:“天惊”消毒剂(敏芝异味消) 送检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天惊气味科学研究所(襄樊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研制) 送检目的:“天惊”消毒剂对流感病毒的杀灭效果 送检时间:2005年1月6日 检测时间:2005年1月10日至2005年2月25日 报告时间:2005年2月28日 检测方法:用不同稀释度的“天惊”消毒剂与10-1……10-6稀释度的流感病毒在4℃结合3小时后,接种于MDCK细胞,37℃培养48小时。观察经消毒剂作用后的流感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情况。实验同时设立病毒唑抗病毒阳性对照和生理盐水抗病毒阴性对照。48小时后收集病毒培养液,进行流感病毒血凝试验,以流感病毒血凝结果作为最终的效果评价指针。 材料:流感病毒A/福建/411/2002(H3N2)为国家流感中心保存毒种;血凝滴度128。病毒唑购自扬州制药厂,为常规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细胞培养用试剂为德国GBICO出品,其它实验试剂配置方法参考国家流感中心标准操作程序有关内容。 结果:一共进行了3次实验,每次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表1
表2
表3
结果分析: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天惊”消毒剂对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的杀灭效果,并且这种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天惊”消毒剂原液作为空气消毒剂使用效果会更好。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消毒剂对MDCK细胞存在一定的毒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流感中心 2005年3月11日 敏芝异味消对病毒的杀灭试验做过多次,包括HIV-1、乙肝、H3N2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比病毒唑的药效高40-80倍。试验检测如是,临床治疗效果亦如是。 癌症是正常细胞受到致癌物质或病毒的攻击后引起基因变异,细胞的增殖失控而大量增殖,中药有无办法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抗生素厂用敏芝异味消做了一个体外抑癌试验,试验过程是这样的: 将离体癌组织一分为二,一半在稀释20倍的敏芝异味消中浸泡过,另一半不经任何处理,将两块癌组织放在同一组织培养液中培养,未经处理的一块不断增大,另一半停止生长。 临床试验也证实敏芝异味消能治愈癌症。大同市铁路局某女士,眼球突出剧痛,在北京三家医院均确诊为恶性肿瘤,发生在眼球后部眼眶的薄膜上,急需切除,一旦侵犯大脑后果严重。做手术要摘除眼球,切除肿瘤后再植入眼球,视力则不能恢复。患者在保视力和保命之间难以决择,无奈之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用敏芝异味消治疗,外用纱布醮药外敷,再用1/10浓度的异味消滴鼻,竟取得满意效果,追访三年来未复发无转移。 作者本人也是试验对象。五年前本人左额发际边缘突现一肿块,月余有半个黄豆粒大小,在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鳞状皮肤癌,特征明显,不需做切片化验,建议手术切除。本人对两位副院长和一位脑外科大夫说:“但愿是癌症”,众人皆惊讶。自己用敏芝异味消外搽,一月后踪迹全无。 还有一艾滋病病人患宫颈原位癌,经钴照射治疗后转移到左腋下淋巴结处,直径8cm,厚3cm,用敏芝异味消外敷患处,内服该药,月余后肿块消失。仅此三例,不足为凭,但证明北京抗生素厂的体外抑癌试验是有价值的。 植物中的奇妙物质 这种物质能消毒(杀灭微生物),但与化学消毒剂及抗生素完全不同,它又能解毒,使有机的无机的毒素化为无毒物质。寻找这种物质的想法是受古代防腐液的启示开始的。尚古时代中华民族就有使用挂艾叶、佩香囊避邪,点艾叶驱蚊虫的习俗,后来演化为用香料制成香条点燃净化空气,又演变为供品祈祷神灵保佑平安,所遗憾的是消毒剂和空气净化剂不是由中国人发明。 当欧洲人知道葡萄酒的变酸是由细菌引起的,后来又知道细菌会引起疾病的时候,人们寻找消毒剂的活动就开始了。于是人们从身边找到了乙醇,又发现了卤族元素的氯、溴、碘化合物,臭氧和能释放氧原子的化合物等,总之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理想消毒剂的努力,但是天不遂人愿,无毒无刺激这两条总难满足,为什么? 人与微生物都是生命体,伤此不伤彼的物质很少。 出路在哪里呢?马王堆汉墓防腐技术给予了答案,在植物中寻找。让尸体不腐不难,盐腌、风干脱水都能办到,但是让细胞不脱水、蛋白质不变性难,出土女尸肌肉有弹性,关节能曲伸说明了什么?怎样解开这个谜呢? 从动物蛋白质和微生物的蛋白质的区别分析开始。蛋白质是生命之源,恩格斯说过,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方式。要杀灭微生物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使它的蛋白质变性。 植物的自身保护措施中有这一招,所以植物的防腐能力是很强的,活的植物细菌伤害不了它,死的植物在潮湿的情况下它的防腐物质被分解掉,细菌才有机可乘。 动物靠吃植物生活,有多种消化酶,包括解植物次生代谢物的酶,所以植物能防微生物而不能防一切动物,只可以防部分昆虫。植物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种无毒的消毒剂,这种对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无毒的消毒剂既可以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也可以杀人体内的微生物,这就是为什么传统药物多来源于植物的道理。现在常使用的中药材中,植物药有一万一千多种,动物药有二百余种,矿物药数十种。植物中存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而不破坏动物的蛋白质的物质。 体外杀、抑菌称为消毒,体内杀、抑菌称消炎,这种机械的划分是由于消毒剂对人体有伤害而来的,传统中药中只有少数外用药不可内服,多数中药可外用和内服。中药的划分有上、中、下三品,按毒性大小划分,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至今的中成药没有“无毒”这一安全等级。 中药历来有解毒药这一提法,中药的解毒范围也很广,有解食物中毒、药物之毒、昆虫之毒和彰气。工业发展以后人们身边的毒物增多了,称作环境污染物或职业中毒,中医对此研究的甚少,西医研究较多但解决的办法不多。西方医学家以化学对化学,思路不对。 作者从自己创立的气味学观点出发,从自己的研究中得到新发现,植物是释放气味消除周围的毒气,否定了植物是靠吸收毒气净化空气的传统观念,将植物当成毒气吸收器,它吸收毒气干什么用呢?排泄到哪里去了呢? 作者从植物中找到了解毒物质,集腋成裘,积多种植物的解毒物质,成了能“还地球一个清新”的广谱高效无毒的植物空气净化剂。 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题词鼓励:“研究气味科学,勇攀科学高峰”。 已故知名作家吴祖光先生题词:“气味学是廿世纪最伟大的新学说。” 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唐由之是这样评价气味学的: 李德敏先生提出“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符合辩证法。植物能净化空气,不同的植物能吸收不同的“毒气”,用植物作空气净化剂,消除空气污染,用“医天”一词很形象。 他提出的《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的观点是有一定科学性的,有必要提倡气味学。因为动物靠气味辨别是否同类或异类是否是食物或毒物,植物靠产生气味防虫防细菌,这就是生物界的相生相克,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如甙、酮醌、生物碱等有的有特殊气味的,也就是有的植物含的药用成份,是有特殊气味的,用气味来研究药物机理,亦是可探讨的问题。李先生提出了“植物产毒与动物解毒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的观点值得重视,对医学有所新的探讨。 李先生提出的“化学成份单一是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根源”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有一定的道理,但学术争鸣是好事,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争论中提高认识。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前副院长王有森对敏芝异味消的前景是这样描述的: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消毒药械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消毒器械,例如紫外线灯,放射线照射、臭氧发生器等;第二类化学消毒剂,是指以化学物质作为主要原料的消毒剂,例如氯制剂、戊二醛、洗必泰、碘伏等;第三类植物消毒剂,是指以植物(或中草药)作为原料的消毒剂。第一类消毒器械,消毒应用范围有限,使用时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和管理,否则不安全。第二类化学消毒剂,消毒应用范围较广,但是化学物质到一定剂量,对人体具有毒副作用,对医疗器械和织物有腐蚀性,稳定性差,对于蔬菜、水果消毒有残留。第三类植物消毒剂,是最理想的消毒剂,使用范围广,安全无副作用,特别适用于直接接触人体或在人群的环境中使用。 由李德敏先生研制的上述消毒剂,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消毒剂,是目前我国植物消毒剂中杀灭致病微生物能力最强的一种,因此该消毒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美好的前程。 根据现有的实验室检测资料和过去的应用实践,我认为该消毒剂应用范围很广,而特别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并具特有的优点。 1.公共场所:例如影剧院、车站、居室、病房等。不仅具有消毒杀灭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而且具有香味,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而紫外线灯、臭氧等不能在人群中使用,化学消毒剂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氯制剂有氯味。 2.沐浴和妇女保健,直接接触皮肤、粘膜无毒无副作用,而且有香味。而使用化学消毒剂,化学物质对皮肤粘膜有一定的残留,不利于健康。使用该消毒剂,一旦用量过多,仍无任何影响和危害。 此外,由于该消毒剂是一种纯植物制剂和具有杀菌力强的两大特点,因此,该消毒剂的发展潜力很大,今后必将由该消毒剂派生和发展出一些其它对人健康有益的产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作者和夫人年届七旬,雄心不减当年,正带领儿子李晓、女儿李梅心向科学高峰勇攀。他们满怀信心,坚信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大一统的一天即将到来!东西医学大一统的标志是: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的统一,中药的精炼化与西药的复合化抹去中西药的差异。人类的科研成果由全人类共享。 襄阳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 李德敏 |
|
来自: johnney908 > 《气味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