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防治原则的五行阐释

 乐山有大佛 2015-09-30
   五行用于阐释疾病的防治,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 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的某一脏有病,可通过母子相及和乘侮等传变形式影响到其它四脏。要控制五脏病证的传变和发展,可根据五脏病证的母子相及和乘侮等传变规律,及早做好阻止病证传变的措施,预防五脏病证的传变。如《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根据五行的乘侮传变规律,肝脏患亢盛有余之病,可乘脾侮肺,而控制该病证的传变和发展,则要补脾养肺。脾气强壮,肺精气得充,则阻止了肝病的传变。五行乘侮发生的规律是:盛则传,虚则受。五脏病证的乘侮传变也遵循这一规律。五脏中某一脏亢盛有余,则乘其所胜之脏而侮其所不胜之脏,即所谓“传”;五脏中的某一脏虚弱不足,则要接受来自其所不胜之脏和其所胜之脏的传变,即所谓“受”。被乘侮的脏,若其精气充足,则可拒绝接受来自其所胜和所不胜等各方面的传变。
    这里需要指出,控制五脏病证传变的最佳措施,是控制住和处理好原发病之脏的病势,此乃根本之图;然后再根据五行的母子相及和乘侮传变规律,预测其可能累及的脏,并同时给以或补或泻的处理,以阻断病证的传变和发展。如上述的肝气郁结和亢逆太过,则可能乘脾犯胃,也可能化火刑肺,故在治疗时应以疏肝、平肝为主,适当佐以健脾或滋肺的药物。这样既治疗了其原发病之脏,又阻断了该脏的乘脾或侮肺的传变,无疑是正确处理疾病的方法,也是最佳的控制疾病传变的措施。如果将上述《难经》和《金匮要略》的两段经文片面理解为“不治肝只治脾”或“不治肝先治脾”,不但与临床实际操作不符,犯了舍本求末的错误,而且有悖解经文之嫌。
    疾病的传变错综复杂,每一具体疾病的传变各有其特点。因而应根据病证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来推断其传变规律,不可将五行的生克乘侮当作刻板的模式,机械地套用。
2. 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一般根据其病理传变的规律来确定。根据五行学说,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子相及和乘侮,故其治疗原则有补母泻子和抑强扶弱等。
①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因而其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称补母和泻子。
    补母,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的虚证。不管是母病及子的母子两脏皆虚,子病及母的子母两脏皆虚,还是单纯的子脏亏虚,皆可用补母之法治之。如脾气虚弱,土不生金的脾肺母子两虚,或单纯的肺气虚,或肺气虚久,影响脾气之健运的肺脾子母两脏皆虚,皆可用健脾益气的“补母”法治之。因母能生子,脾为肺之母,故补脾则能生肺,不但治母脏脾虚,还能治子脏肺虚。
    但应指出,“虚则补其母”,并非说子脏虚弱者只补其母脏即可,而是说子脏虚弱者应在补养子脏的基础上兼补养其母脏。
    泻子,用于治疗子母两脏的实证。不管是子病及母的子母两脏皆实,母病及子的母子两脏皆实,还是单纯的母脏亢盛,皆可以泻子之法治之。如心火亢盛,子病及母导致的心肝两脏皆火旺,或单纯的肝火亢炎,或肝火上炎,母病及子,引动心火也上炎的肝心两脏皆火盛,皆可以清泻心火的“泻子”法治之。因母能生子,心为肝之子,故清泻心火可抑制肝的功能偏亢,使肝火随心火从小便而解。
    需要说明的是,“实则泻其子”,并非要我们见到母脏亢盛时只泻其子脏而置母脏于不顾,而是要我们在清泻母脏盛实的基础上兼以清泻其子脏,以使病邪速除。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法,从上述的五脏母子相及的传变规律来看,确有很多种,在此不一一列举,只将临床上常用的几种介绍如下: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上亢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阴亏虚日久,累及肾阴亦虚所致的肝阳上亢证。
    水与木之间的母子相及的其它病变,主要有:肾精亏虚不能资生肝血的肾肝精血亏虚证,或肝血亏虚不能滋养肾精的肝肾精血两虚证;肾阳虚衰不能资助肝阳,或肝阳虚衰日久累及肾阳的肝肾阳虚而寒滞肝脉及胞宫的病证;肝火亢炎,下劫肾阴的火旺阴亏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肾精养肝血、温补肝肾阳气、滋肾阴而清肝火等,但一般不能称其为“滋水涵木”法。
    濡木生火法:是滋养肝血以生心血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肝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血,或心血不足不能充养肝血的心肝血虚证,以及单纯的心血亏虚证。
    益火补土法:是指温心阳以助脾阳健运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心阳虚衰不能温暖脾阳而致脾失健运的泄泻、肿胀等证。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此法嬗变为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阳式微,不能温暖脾阳,或脾阳虚衰日久,累及肾阳亦虚的脾肾阳虚证,如五更泄泻、下肢水肿等。
    火与土之间的母子相及的其它病变,还有脾气虚衰,不能为血液生化之源,而致心血亏虚的心脾两虚证。治当健脾气和养心血并举,不可拘泥于“虚则补其母”而只用补心血之法。
    培土生金法:是补脾气以益肺气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气虚衰,失其健运之职,不能为生气之源而致肺气不足,或肺病日久,肺气虚衰,累及脾气亦虚而致的脾肺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而致的肺肾阴虚证。
    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尚有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辩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泻火清木法:是泻心火以清肝火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或肝火上炎,引动心火而致的心肝火旺证,以及单纯的肝火亢炎之实证。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治法。
    宣金澄土法:是指祛除蕴积肺中之痰饮以复肺脾输布水液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阳运化水液失职,水湿痰饮上聚于肺中,或肺阳不化水饮,而致水饮痰湿停聚于肺中的痰饮蕴肺证。也属“实则泻其子”的治法。
    泻土清火法:是指清泻胃肠之积滞以清泻心火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胃肠积滞,浊气不降,郁而化火,胃火亢炎,引动心火上炎的心胃火旺证。也属“实则泻其子”的治法。
② 根据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或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其不得乘侮弱者;或侧重于扶其不足,增强抵御乘侮的能力,避免弱者被欺凌;或抑强与扶弱兼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阻断病证的传变。
    抑强,主要用于五脏中的某一脏过于亢盛有余而可能引起的对其所胜的“乘”或对其所不胜的“侮”的病理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滞或亢逆,则可乘脾犯胃,或化火刑肺。治应抑强为主,可用疏肝或平肝之法。亢盛的肝气被抑制或削弱,则不能欺凌脾肺,故使脾肺之虚易于恢复。再如脾湿壅塞,反侮其所不胜,而致肝气疏泄失职,治也应以抑强为主,重在祛湿醒脾,湿去则不侮肝,肝气自能复其疏泄之职。临床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不管亢盛的脏气有没有乘侮其所胜和所不胜,抑制或削弱这一亢盛的脏气都是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
    扶弱,主要用于五脏中的某一脏虚弱不足而可能引起的其所不胜的“乘”或其所胜的“侮”的病理传变。如脾气虚弱,其所不胜肝(木)及其所胜肾(水)则可相对偏亢,因而可对其产生乘和/或侮,出现“土虚木乘”和/或“土虚水侮”的病理传变。治疗时应以健脾为主,脾气得健则精气充满,抵御肝肾的乘侮的能力增强,故能阻断传变而使病得愈。应用这一原则时也应注意,不管虚弱不足的脏气有没有引致对它的乘侮,从预防发生乘侮的角度讲,都应将扶助这虚弱不足的脏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抑强与扶弱兼用,主要用于五脏之中有一脏亢盛有余而其所胜或所不胜虚弱不足,或一脏虚弱不足而其所不胜或所胜偏盛有余而导致的病及两脏以上的病理传变。如肝气亢盛,同时又有脾气虚弱或肺气不足,而产生的肝乘脾或侮肺,治应抑强与扶弱兼用,即疏肝或平肝与健脾或补肺同时并用。至于抑强与扶弱的孰轻孰重,孰多孰少,孰先孰后,则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确定。由于五脏中两脏以上的相关病证大多数是虚实相兼的,故抑强与扶弱兼用是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以上述的五脏病证的乘侮传变规律来看,确有许多,但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或平肝佐以健脾治疗以肝旺为主的“木乘土”病变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盛脾虚、木旺乘土之证。若属脾虚肝旺、土虚木乘的以脾虚为主的乘的传变,则应以健脾为主,兼以抑肝或疏肝,可改称为“扶土抑木”法或“健脾平肝”法。总之,病证以肝盛为主者,重在疏肝平肝;以脾虚为主者,重在健脾扶弱。
    培土制水法:是以温运脾阳佐以利水治疗脾不制水而致肾水泛滥为病的一种方法,也可称为“健脾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胀满证。此处的“水湿”,现称“水湿邪气”或“内生湿邪”,因其产生与肾脏密切相关,故古人称其为“肾水泛滥”。若属肾水上泛,困遏脾阳而致的土不制水,治当利水除湿为主,温运脾阳为次,可改称为“利水敦土”或“利水健脾”法。
    佐金平木法:是滋养肺阴,肃降肺气,佐以清泻肝火以治疗以肺阴亏虚为主的肝火刑肺病变的一种方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而致左升太过的肝火犯肺证。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而致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治当清肝泻火以平木为主,兼以滋养肺阴以肃降肺气,可改称为“平木佐金”法或“清肝滋肺”法。总之,病证以肝火偏亢为主者,重在“平木”;以肺阴不足为主者,重在“佐金”。另外,有的教科书将“佐金平木”解释为补肺(金)抑肝(木)以救脾胃(土)的“子复母仇”法。虽能讲通,但因与其它五脏乘侮传变的治法不一致,故一般不采用此说。
    泻南补北法:是以清泻心火佐以滋养肾阴治疗以火亢为主的“火侮水”病变的一种方法,也可称为“泻火滋水”法。适用于以心火偏亢为主的心肾不交证。若属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阴以制心火,而致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治当滋肾阴为主兼以泻心火,可改称为“补北泻南”法或“滋水泻火”法。总之,病证以心火偏亢为主者,以“泻南”为要;以肾阴偏衰为主者,以“补北”为法。
    补南泻北法:是温通心阳佐以利水以治疗以心阳虚为主的“水乘火”病变的一种方法, 也可称为“通阳利水”法。适用于心阳虚衰而致肾水上泛的水气凌心证。若属肾阳虚衰,寒水亢盛,上凌心肺,心阳被抑的水气凌心证,治当利水温肾为主,温通心阳为次。即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也可改称为“利水通阳”法。实际上,心肾阳气充足,则能化水行水,自无水湿水肿之患。心肾阳气虚衰,则水液代谢失常,停聚而为痰湿水饮。而水饮为阴性有形之物,存在于体内,又易伤耗心肾阳气。故在治疗时,必须辨明水饮邪气与心肾阳气的主次先后。水饮邪气亢盛者,治当利水为主;心肾阳气虚衰者,治当重在温补心肾阳气。但心阳虚者治当温通,肾阳衰者治当温养,用药时应予区别。
    补火暖金法:是温通心阳以化肺饮以治疗以心肺阳虚为主的“金侮火”病变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心肺阳气虚衰,不能温化水饮,痰湿水饮内生的寒饮蕴肺证。若属寒痰水饮内盛,蕴积于肺,继而伤损心肺阳气者,治当温化寒痰,蠲饮利水为主,佐以温通心肺阳气。总之,病证属寒饮痰湿内盛为主者,治应重在化饮除痰;属心肺阳虚为主者,治当以温通心肺阳气为要。
    泻火润金法:是清泻心火以润肺阴以治疗心火亢盛为主的“火乘金”病变的一种方法,也可称为“清心滋肺”法。适用于心火亢盛,伤损肺阴的火盛伤阴证。若属肺阴不足,心火来乘的阴虚火旺证,治当滋养肺阴为主,兼以清心泻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