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祭灶
祭灶之俗,由来已久,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灶神,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祭灶的习俗恐怕在周代也已经开始:“孔子尊天信命远鬼神,天子得祭天,庶人只许祭户神或灶神”。(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182页)《论语》亦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知,人类在最初的祭灶活动中,已经有很明确的功利目的。最早的祭灶并不在腊月,而在农历的四月份。《抱朴子》:“孟夏可以祀灶”,《东京梦华录》注中引顾张思《土风录(一)》更有:“六月四月及二十四,家祀灶”,《孔氏正义》亦是:“灶冲常祀在复”。由复祭改为冬腊月祭,大致是从汉代开始的。据专家考证,最早的祭灶文字见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阴子方为祭灶神,倾其所有;而灶王神也不负阴子方一番美意,投桃报李,赐福于阴家。难怪后世人要贿赂它,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谁不愿意做? 灶神除了可以赐福于人之外,还能降祸于人。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十四卷云:“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地为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福,此日祭得福”。可见,灶神不但会汇报,上天的次数也不若后来的一年一次。弄得不好减一纪或算一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说,它有时还可以直接惩罚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说:他小的时候见他的外祖父家一个做饭老妪,喜欢把脏东西扫堆在灶房。后来,这老妪夜晚做梦见到一个穿黑衣的人呵斥她,并且打她的耳光。等醒来时颊肿成痈。几天后有水杯那么大,里边烂了,脓汁从嘴里边吐出,呕吐得要死。后来她再三向灶神祷告,才好了。另外灶神还有一大家子人,六个女儿亦在待嫁,一方面它值得贿赂,另一方面他也需要贿赂,祭灶是势在必行了。 灶神究竟是谁?有人说:灶神“来源于对火神的崇拜,祝融曾由火神转为灶神” (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段成式却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说“姓张名单字子郭”,但也和今日之灶神不同。今日之灶神与灶神夫人,皆皤然老者,慈容和蔼。客观的推断祝融的可能性极大。古时封神,主要看对人类有益无益,凡造福于人类的人物,死后便被人们敬为神。(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祝融给人类带来了火种,其功莫大焉;且灶与火的关系又最密切,因此,祝融成为灶神也是情理中事。另外,灶神到底是全国一个,还是一家一个似乎也是个始终纠缠不清的问题。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对此问题提出过疑问,说,如果全国一个灶神,它又怎么可以管得过来全国难以计数家庭的事?如果一家一神,神岂不太多?问得有道理。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太重要,存疑亦可。 祭灶所用祭品两千多年来亦有变化。汉时阴子方以黄羊祭献。东汉班固编《白虎通义》又云:“祭灶以鸡”,此俗一直延续至宋。苏东坡云:“明日东家应祭灶,只鸡斗酒定燔吾”,但也不全是鸡,亦有以鱼牲祭祀的。范成人《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尚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炒甘松粉饵团。男儿酌酒女儿起,酹酒烧钱灶君喜”。用糖祭灶在宋代已有端倪,《东京梦华录》:“二十四日交年……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南宋时已有了明确的以糖和素馐祭祀的记载。吴自牧《梦粱录》记道:“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饧”是用麦芽熬成的糖,又甜又粘,用来粘嘴真是再好不过。不过明代仍有用鱼牲祭灶的情况,明代嘉定人王槐《祀灶词》云:“陉边烂煮黄毛鲜,一碟胶牙腻更圆”。到了清代用素筵祭灶就很普遍了。现仅从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录几省文字,可见一斑:江苏“二十三日,各家祀灶,用灶糖灶糕祀灶神,又剪草为刍,撒豆作粮,用以祀焉。”河南沘源县则。烧饼二枚,名曰灶火烧;牙饧一块,名曰灶糖;雄鸡一只,名曰灶马;芊草节少许,粮食五种,清水一盂,谓之马草。”北京:“糖为大宗……糖之外有用茶、草料,皮豆、白面、火烧等件”。浙江绍兴一带从鲁迅1900年作《庚子送灶即事》可知:“只鸡胶牙糖,典衣供办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各地虽不完全相同,但用素宴却基本一致。 现在城乡祭灶习俗亦然存在,但仪式和祭品早已不如当年繁复丰盛了。(来源:个人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