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过小年,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听讲也有过二十四的,但是少,这不像芜湖、安庆那边都是过二十四。 我听讲过,过小年一般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当官的家在腊月二十三过,老百姓家在腊月二十四,船家渔夫在腊月二十五。这个说法我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不过很有意思,我常常在想,芜湖、安庆都靠近江边,按理渔民应该不少,按照这个说法,应该过二十五吧,但是偏偏就是过二十四。远到湖北宜昌这种地方,也是在腊月二十三庆祝小年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过小年”应该被称为“祭灶”。这一天在严格意义上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大约在宋朝的时候啊,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过腊月二十四的习俗历史要更悠久一些。但是到了清朝那位号称勤俭节约的大皇帝雍正开始,本来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插一句,这位勤俭节约的皇帝可没生出有这样好习惯的儿子,瞧瞧他的继承人乾隆就知道了……) 祭灶,祭祀的是灶王爷。这是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现在在乡下还是可以看到的。道教里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上置一小龛,里面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还有人家的更简单,用红纸一帖写上“灶王爷爷神位”,则算是供奉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所以说,中国古代礼教最恶心的地方就是,总是把明明很纯洁的东西故意蒙上一层龌龊的面纱,还美其名曰是“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我呸。) 腊月二十三晚上,在合肥城内,家家户户都要在锅里放一颗青菜和一块豆腐,名为“镇锅”,意思求得来年丰衣足食,锅灶不空的意思。而在合肥北城一带,老百姓把家里的扫把笤帚放倒在地,以求得来年养殖的鸡鸭成群。 爱屋及乌,为了巴结灶王爷,这一天呢,人们对灶王爷的坐骑也是手下留情,即使其出来探头探脑,睁只眼闭只眼装作看不见。不要问我灶马是什么,我只知道,这是一种和蟑螂很类似的昆虫,但是绝对不是蟑螂(这一条我不是很确定,因为我不记得是从哪本书看来的了)。不过在我认识的很多人里,都习惯把蟑螂称之为“灶马”。呵呵,很赞。 合肥的祭灶活动一般在午夜前进行。普遍的做法是:取若干稻草秸,切成约寸长的秸杆子,再以少许炒熟的黄豆于其中拌和,作灶马料,供灶神坐骑食用。祭灶活动开始时,家主于灶神位点烛焚香,供上麦芽糖,然后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抛撒“马料”,口中并不停地念叨“上界多言好事,多说好话,保佑下界平安”等话语,谓之送灶、送灶老爷上西天。后来仪式由简化成,灶王爷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新灶君的画像也要及时贴上,还用红纸写小对联一副,内容主要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合肥周边以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居多,至于横批的内容则很固定,一般都是“一家之主”这四个字。 祭灶时供麦芽糖,俗传以此可粘住灶神的口,使之见了玉皇大帝后,不能说坏话。合肥民间在祭灶日,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炒米糖。其做法是:将米入锅炒至焦黄香脆,然后加适量事先熬制好的麦芽糖稀,经拌和均匀后,再将其捏搓成椭圆状糖米团。此糖米团虽香甜,但较坚硬,小孩尤喜吃。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祭灶,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极为流传的民俗活动,其实,无论是人们真的信仰还是假的信仰,这始终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谁不希望来年能平平安安、锅满盆满呢? 附:在这篇文章交稿的时候,有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说,旧时还有其他地方“跳灶王”(即扮演灶王舞蹈赐福)的习俗,但是不知道合肥有没有?我目前暂时还未查到相关资料,希望达人方家能给出答案吧。谢谢了。
跳灶王,旧时祭祀灶神的一种习俗。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灶王……谓之跳灶王者,旧俗在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灶,有若娱灶神者,犹满洲祀神,谓之跳神也。”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傩》:“今吴中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清顾禄《清嘉录·跳灶王》:“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於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
腊月二十三祭灶,男子主祭,女子回避
市场上销售的各种麦芽糖,如果自己家不做的话,可以买着吃,味道也不坏。
挂在灶间墙上的壁龛香笼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神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