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灶神与祭灶

 芡河 2023-01-14 发布于安徽

  



与西方的单一信奉上帝不同,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算是非常特殊的一位。民间的 “三祭灶,四扫屋。”之说,便是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是二十四)的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老灶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

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艰苦生活中,慢慢学会了用火,(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有了熟食,有了温暖。于是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他们的氏族群居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的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有灶神之日起,他与火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灶神是天帝派驻地上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人们一大早就把好吃的东西摆在灶神的牌位前,(通常牌位两边会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字样)然后嘴里不停地念叨。那大意是让灶神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时候,说他一年来受到了优待,请玉皇大帝赐福本家。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奥是家中主神,平时不管什么事情)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

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一切全凭灶神说了算,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的一面之词。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谁愿意。

关于灶神的由来,有多种的说法。据《淮南子》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而《太平御览》中有佚文又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也有人说灶神原来是一位美女。据《经典释文》引司马彪语,“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这里,她与北方人俗称的“灶王爷”有了性别上的区别。

从远古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里产生的灶神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了国家祭典的“七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赋予了新的功能。郑玄注《礼记·记法》中就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经有了新职能,成为督查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坏话的神了。

所以人们要想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

而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各家一年的情况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的嘴上,一来灶神吃到了甜头,就不好再恶言恶语,二来麦芽糖黏住嘴巴,他就是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活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就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熟烂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前设燎炉(烘烤、取暖的炉子)、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之前,用沾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祈福到后来的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的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等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风俗已渐渐淡化,远离人们的生活,仅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民俗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