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灶神的演变及其作用

 杏坛归客 2017-12-24

在中国古代的诸神中,灶神是人们最甩不掉、摆不脱的一位神了。灶神,顾名思义应是司灶之神。可灶神偏偏位在灶而不司灶事,却以天帝特派员的身份住在人家,专管监督言行、搜集功过善恶,以便每年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上天向上帝汇报。这种汇报可不是总结报告式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而有点儿类似于今天“打小报告”的味道。所以在诸神之中,有关灶神的忌讳最多,我们举几条看看,便可知古人对灶神是怎样毕恭毕敬的了。据《敬灶全书.灶上避忌》说,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上述忌讳,除了在灶前小便、吐唾沫有碍卫生以外,其余均没有什么道理。灶本是供人作饭的地方,这样一来,灶反倒成了一家之中最神圣的地方了。


对灶神的忌讳如此之多,而一日三餐又顿顿离不开灶,人在灶前,稍不留心犯了那条禁忌,得罪了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一汇报,谁知将要降下什么大祸于人!所以,在灶王爷上天之前,人们必定都要郑重其事地先祭灶,供上好吃好喝的。末代范成大《祭灶诗》说:“古代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来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粉粉饵圆。男人扎献女人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那里像什么祭灶,简直就是行贿!一听灶神要上天了,赶紧大摆供品,无非是要堵住灶神的嘴,让他酒足饭饱,心满意足,上天后切莫计较家中婢子打闹、猫狗污秽、杓长杓短的杂事,多多包涵,并且还许愿说,如果天帝降福发了财,还要和灶神一起分享。到了明清两代,祭灶之风有增无减,但在祭品上有一项比较大的改革,就是不祭荤灶,只祭素灶。如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上说,腊月二十四日,用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奉灶君,以槽草奉灶马,并且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还详细记述了河南泚源县祭灶的风俗:

旧历腊月二十三日,俗谓小年节。是晚各村各户,无不祀灶神者,名曰祭灶。祭时用香五根,黄表三张,小蜡一对,名曰灶蜡。烧饼二枚,名曰灶火烧。牙饴(麦芽糖)一块,名曰灶糖。雄鸡一只,名曰灶马。芊草节少许,粮食五种,清水一盂,谓之马草,用以饲灶马者。预买新灶神一张,张贴灶前,谓之换新衣。随带黄纸马二张,约方寸许,亦名之曰灶马。一张粘在灶神额上,意谓迎灶神回宫之马,于元旦(正月初一)黎明时焚化。其他一张,即于当日随香表焚化,意谓送灶神升天之马。主祭之人必为家长。礼拜时,身后跪一幼童,双手抱一雄鸡,家长叩头毕,向灶神祷祝数语。祝毕,一手握雄鸡之颈,将鸡头向草料内推送三次,一手将凉水向鸡头倾洒,鸡若惊战,便谓灶神将马领受。祭毕晚餐,食时豆腐汤为不可少之物,并食祭神时之灶火烧,谓之过小年节。

灶神上天前,人们为他准备好马,提供马伕、马料,送上足够的甜食。最有意思的是,还要敬上一些南糖——麦芽糖。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说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的想像力实在妙极,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灶神的信仰在中国如此广泛、持久,那么,灶神是怎么来的呢?

灶神在民间又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老灶爷”,它是人们信奉的神祇中资格最老的神祇之一。灶神最初是与火神连在一起的。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原始人每年在他们认为象征着火的夏天里祭祀火神,答谢火神对人类的赐福与恩德。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

灶神最早的形象便是只有自然属性的火。后来,灶神也经历了由自然崇拜向人格神的转变。关于最早成为人格神的灶神的形象,《太平御览》卷529记载了汉儒们关于灶神的一场很有趣味的争辩。许慎引经据典,说灶神是男性;郑玄从灶主饮食的事实出发,认为灶神是女性。而事实上,灶神却是经过了一个由女性而男性的变迁。在母系社会中,神圣的火的管理以及用火烤制食物,给部落中每一个人分配食物,都是由部落中威望最高的妇女承担的,因而灶神也就被赋予女性的形象。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一切权力都从女性手中转移到男性那里,神圣的灶神自然也就由女性而变为男性了。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把”之一了。到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汉代对灶的祭祀,主要还是看中灶和门、户、井等一样对人具有实用价值。但同时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赋予了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祭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当然,这时灶神也有了名姓和家室,据《五经异义》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

祭灶神在汉代能够广为流行,并不完全是灶神擅长向天帝告人罪状的缘故。据《后汉书·阴兴传》说,汉宣帝时,阴子方腊日早上起来作饭,正赶上灶神现形,于是他跪倒便拜,并且把家中的黄羊拉来杀了供奉给灶神。从此,阴家“暴至巨富”。以后每到腊日,便用黄羊来祭祀灶神。这个传说一出,人们得知灶神还能给人带来财富,祭灶的风气很快盛行起来了。

实际上,灶神对人的束缚与控制远远超过了降福,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就是说,谁要得罪了灶神,被灶神告到天帝那里,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这种夺人寿命的惩罚,足够叫人生畏的了。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也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暑,此日祭得福。其属神有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宫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位灶神已令人谨小慎微,偏又来了这么多属从,而且每月底都要上天告人罪状。对比起所谓逢灶神升天时祭灶“得福”,真正是福轻祸重了。把人间一切灾难、祸患、不幸统统归之于得罪了灶神,从此更加小心翼翼地侍奉祭祀以赎罪,人们多少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心理的解脱。自宋代以后,人们对灶神的禁忌便愈来愈多了,甚至鸡毛不小心掉入灶中,也要招致飞灾。这些禁忌,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因而他们只能把自己遭际中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以为总是由于自己的某种过错才给自己带来不幸,受到惩罚。带着这样一种渴望逃避惩罚的心理,人们后来对灶神的祭祀,实际上已不抱有求福的愿望,只希望能避祸就心满意足了。如旧北平曾流传着这么一首俗曲:“腊月二十三,呀呀哟,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是人间善恶言。一张方桌搁在灶前,阡张元宝挂在两边。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果子糖饼子,正素两盘。当家人跪倒,手举着香烟,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正因为人间过错难免,又怕受到惩罚,所以只有诚心诚意祭灶,求他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过错报告天帝了。


在中国这个“民以食为天”的社会里,选灶神作为专门向天帝报告人间善恶的特务神,对于稳定社会结构确实有妙不可言的作用。中国老百姓,向来是不逼到没饭吃饿肚子的地步,决不愿挺而走险的。只要还有米下锅,吃了上顿能筹上下顿,就会非常知足了。但是现实偏偏连他们这么一点点微薄的生存要求都常常无法满足。在中国,老百姓为揭不开锅而逼上绝路的并不乏见。在这种情况下,人岂能无怨?恰恰在这时,那个蹲在锅台上的灶神显示了他的神通,不许有怨言,不许说怪话,不许发牢骚,谁敢违禁,上天就会降下更大的灾难。这是多么可怖、多么专制的神权社会!在这个意义上,灶神实际上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历代统治者的帮手。

王景琳 文史知识(本文节选自《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