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 我们要求被尊重,尊严是第二生命。活得有尊严才不枉此行,呱呱堕地要有尊严,离开人世时也得走得有尊严。 维护人格尊严是廉洁自律的内在动力 人最不能伤害的就是尊严 什么是尊严?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我们也可以循此理解尊严:从满足动物性的生理、安全需求,到实现社会性的社交、尊重需求,再到达成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需求,每一层次需求的满足,让人获得不同层次的尊严。这样的尊严,来自于外——物质的保障、他人的尊敬,也来自于内——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讲真话,不会带来财富的增加、物质的满足,却能赢得他人的尊敬,给人更高层次的尊严。它可能带来问题的解决,带来公众的福祉,也可能仅仅是留存下人类的良知。讲真话,也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只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不至于陷入隐瞒和欺骗带来的天人交战,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感。 然而,讲真话,有时候真的很难。通过说真话获得尊严,也有代价、有风险。历尽劫波,巴金晚年在《随想录》中写道:“真理是不承认任何权力与权威的。……不存在风险的真话,是没有社会价值的。”有价值的真话,往往会触及一些人的痛处、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因而认为不合时宜。 难说真话,要么是屈从于利益,要么是屈服于权力。讲真话、尤其是讲逆耳的真话,有成本考量:是否会带来不快,增加人际关系成本?是否会产生误会,失去机会?而权力更是容易“呵斥”住真话,在权力的怒喝面前,真话往往还来不及脱口而出,就已经吞入了肚中。 奢侈品,是我的尊严?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奢侈品近几年在中国大行其道,LV老总之前曾矛盾的说,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的消费者足以拯救我们,可是我真正的担心是中国人会毁掉LV,因为对法国人来说,他们的祖母、曾祖母都有LV,LV是融入他们血液里的,可是中国爆发的一代不懂得奢侈品的内蕴,只是当作炫富的标志。 中国人为什么大爱奢侈品? 首先,中国人富了,这是不争事实。然而,对于富人来说,贵族和暴发也有本质的区别,贵族的富有是物质和精神的,而暴发则是物质更丰富于精神的。 如今的人们更多的崇拜物质金钱,因此,奢侈品更多的幻化成中国人的尊严,尊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是如果简单地说,更多的人认为尊严就是各种标签,学校的牌子、工作单位、家庭背景、衣着品牌,觉得尊严就是这些品牌的综合体,很多人觉得,如果自己在以上诸多方面都能拿到高分,无疑自己就是自信和幸福的,可是这种束之高阁的尊严和本质的尊严和幸福并不是一码事。真正的自尊心态和幸福感受力应该是这些方面的基底,而不是上层建筑。品牌的综合体或许只是欲望和快感的综合体,当我们拥有了这些物质,或许我们会有一时的快感和虚荣感,可是这些是不是幸福只有当事者自己能够体会了。 奢侈品,对于真正的精神贵族来说或许只是一种平常的工具,而对于当作尊严的人来说,或许才会拿来炫耀、攀比。 “高人一等”的满足绝不是做人的“尊严” 有人说,在毛时代,他获得了做人的尊严,此乃大谬,说这样话的人,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做人的尊严,当然,这不太怪他们,毕竟几千年的中国,甚至到现在,人活得都没有尊严。于是,人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做人的尊严,于是,人们自然地把在没有尊严的社会中生活所获得的感觉当成了人的尊严。这样的满足感,究其实质而言,其实只是一种“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 人为什么活得没有尊严,很简单,就是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正常的想法和自己所选择的合理的行为方式去生活。尽管有可能我们的每一个正常的愿望和想法都不可能全部实现,但是,一个正常的合理的社会,它的存在,就是要促进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正常的想法和自己所选择的方式去生活,这样的社会,是在不断地减少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阻碍,它不断地为每个人实现他的理想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他自己的愿望,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努力后而无憾,不论他的愿望和理想是否得到实现。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人才是获得了做人的尊严,人才能称得上是人! 可是,这样的社会,离我们还很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个人怎么生活,哪怕他的生活不影响任何人,都不能由他来决定,他一出生,甚至他还未出生,他的生活方式,他该想什么,该做什么,都被少数人规定好了,他无法改变,他不得反抗,如果反抗,就是大逆不道。 在这个社会里,少数人之所以规定别人如何生活,就是害怕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就是害怕别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获得合理的利益而让他以及他的不太聪明甚至孱弱无能昏庸无比后代的不劳而获变得变得不再可能! 一个社会,就这样的被划分成了高低不同的群体,并且用暴力来维持。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大部分只能忍气吞声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做人的“尊严”,就来自于一些人看到他可以做某事而其他人却不能做某事的心理快感,这是一种高人一等、高高在上的心理满足,这是一种肆意妄为地行使自己特权的所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是一种肆无忌惮地欺压他人的逞其淫威的快感,这是一种看到他人匍匐在自己脚下事事都要听从自己的安排而获得的得意感!这样的“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让一些人觉得自己获得了做人的尊严,觉得自己成为了人! 看看那些觉得离开了毛时代而感到失落的人吧,他们中的大多数哪个不是在他人面前耀武扬威的生活过,甚至是在虚幻的耀武扬威中生活过,一旦这样的耀武扬威不复存在,他们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开心、很得意吗?一旦他们不能再在他人面前充当号令者的角色,充当道德裁判者和说教者的角色,一旦他人不再匍匐于他们的脚下,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人的“尊严”吗? 毛时代的“高人一等“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觉得自己丧失了尊严,同样,今天还有些人在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强迫他人的基础上,还把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当做是自己做人的“尊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很简单,社会的结构数十年如一日至始至终都没有发生变化!在一个少数人规定大多数人生活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的努力目标,不都是要成为这些能规定他人生活的群体中的一员吗?当自己成为了能够规定他人如何生活的人,自己就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了吗?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不是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了吗?自己不就是不会再受他人的欺压了吗?自己不就是不用再匍匐在他人脚下靠看他人眼色生活了吗?自己不就是可以利用制定规则的机会尽可能多的为自己捞取各种好处了吗? 可怜啊,把高人一等当做人的尊严的人,往往是最没有尊严的人。在让自己成为能够规定他人生活的人之前,他要忍受多少高他一等的人的侮辱和欺压,而他面对这些欺压,为了自己能够将来欺压别人不得不默默地吞咽,他像狗一样,充当打手,像猪一样,逆来顺受,像猫一样,充当玩物!有时,又不得不像案板上的鱼肉,被主子抛弃成为可悲的替罪羊! 把高人一等作为人的“尊严”,也实在可以成为少数人欺骗一些人的工具。有些人,是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却仍然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虚幻的高人一等的心理,就是来自于他们的被欺骗。一直有人告诉他们,在其他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直有人告诉他们,他们是主人,是国家的主人;还有人告诉他们,他们是统治阶级……,更为可怕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欺骗,少数人还故意的挑起底层人之间的内斗,把一部分人打成坏分子,让另外的一部分人去肆意地侮辱他们、践踏他们,从而使这些发泄了怒火和兽欲的人相信,自己的确是做了主人……,而只要这些被欺骗的人一直生活在虚幻的“高人一等”的满足里,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就不会起来质疑自己的生活状态,就不会起来要求自己真正的做人的尊严。而欺骗他们的人,就可以自己真真正正地无忧无虑地过高人一等的生活了! 欺骗人的人可恨,但最可恨的却是那些一直生活在这种虚幻的高人一等的欺骗心理中不可自拔的人。他们自己甘愿被骗,而且他们还要为虎作伥,欺骗他人。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心存侥幸,觊觎自己有一天突然会得到真正的高人一等的人青眼,而成为高人一等的人,哪怕是成为这些人的奴才也好! 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也知道自己生活在虚幻的高人一等的心理中,他们想从这种虚幻中摆脱出来,可是,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努力是那么的困难重重,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后,他们不得不用虚幻的高人一等的心理麻醉自己,试图减轻自己的痛苦,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只能对之报以同情,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在麻醉自己的同时,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要真的醉了,不要也学着那些真正“高人一等”的样子,做傻事,去欺负那些比他们还弱小的人! 于是我们说,当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被人当成做人的尊严的时候,当这个社会人人都在追求高人一等的时候,当这个社会里有人生活在虚幻的高人一等的欺骗心理中不能自拔,甚至为虎作伥的时候,当一些人用高人一等的谎话麻醉自己的时候,也是这个社会道德最为沦丧的时候!人人都试图通过欺压他人、压榨他人,这样的社会还有何道德可言?而在一个毫无道德感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真正的做人的尊严可言! 我们说,来自于“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绝不是做人的真正的“尊严”,做人的尊严,绝不是来自于“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一个社会,没有了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强迫和欺骗,没有了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生活的强制性规定,每个人都会有相同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人就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人就不会从真真假假的“高人一等”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并把高人一等的满足感作为人的尊严。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里,他会获得全新的满足,这样的满足是来自于他在利用人人平等的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快乐!这种满足是来自于他通过帮助他人实现其理想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快乐!这是自由的思考和行动的快乐,这是真正的人性在实现过程中获得的快乐! “高人一等”的满足绝不是做人的“尊严”! 是孩子让你“丢脸”,还是你让孩子失去尊严!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上爸爸妈妈是他最信任的人,可是,很多家长往往因为面子,而不顾孩子感受和自尊。 一、不要让孩子给你挣“面子” 这样的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 “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上不了正席”……父母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 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如果父母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父母自己需要面子的时候为自己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 二、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如果说,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有一位母亲给小育讲了自己的故事:女儿小小刚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有热情没经验。一天放学,她把我单独留下,当着小小的面说,今天小小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批评她,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老师问她谁说的,她说是妈妈说的。老师脸上那种“你是怎么做家长的”的责怪表情,让我十分委屈,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小小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低头轻声说,“妈妈没有说”。我松了一口气,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回到家,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于是给一位朋友打电话。可是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对我一通批评:“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觉得,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握着电话愣在那儿。那天一晚上自己都没睡好,越想越有点后怕了。 这位母亲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女儿的谎言,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当然,她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与诚实无关的。首先,因为老师缺乏经验,对孩子进行了诱导。“谁教你的?”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只能搬出妈妈,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来抵抗老师的强势,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可惜,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严厉地批评她、质问她,辜负了她的信任。 三、克制爱的占有,培养爱的能力 每位母亲都喜欢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就像恋爱中的人常常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靠的不是爱与本能,而是克制与培养。“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 常常有性情温和、不擅争抢的小孩,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他抢你的玩具,你干嘛不抢回来”、“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你这个怂包”。仔细想想,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受伤害深?当然,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因为爱你,所以心急如焚,所以口不择言。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 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长大就能成为马云、乔布斯?没有父母弱智如此,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没用的”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父母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分为朋友与敌人,坏人与好人,欺负与被欺负,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 当孩子被抢走了玩具,去玩另一个玩具的时候,表扬他的大度;如果他感到愤怒与不适,就告诉他,玩具被抢走,错误并不在他,而是抢玩具的小朋友。相较于玩具,孩子更在乎的是被认可。妈妈在他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的存在,在他纯洁的人生观里,会认为既然爸爸妈妈都说抢玩具的孩子错了,那么他即使有玩具,也没什么了不起。 所以,请记得,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