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讲坛——千古爱情3:万里寻夫解说词

 爱的乐音贾军紫 2015-10-02
“孟姜女的故事它应该是葫芦娃的故事,孟姜女万里寻夫,为什么历经一百零八难?“

敬请关注《千古爱情》第三集:万里寻夫

在秦皇岛山海关附近的凤凰山上,有一座红砖灰瓦的孟姜女庙。站在孟姜女庙前眺望大海,可以看到海面上有一高一矮两块巨大的礁石,浮漾在万顷一碧之中,当地人称之为“姜女坟”。

作为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到长城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口耳相传。著之典籍,演于戏剧影视,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是多少年来,大家越来越关注于孟姜女是否真有其人?她到底是哭倒了那段长城?却渐渐忽略了这个故事里面孟姜女那份沉甸甸的情感... ...

“也不知道丈夫到底是死是活?而且路途遥远,万里寻夫,为什么非的送寒衣?”

今天我们再来回忆这个故事,是应该为孟姜女那不远万里,只身一人送寒衣的执着而感动;还是为她“哭到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民谣)的悲愤而心痛。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陪同我们一起,与时间逆行,开始这场千古经典爱情的浪漫之旅。敬请关注《千古爱情》第三集:万里寻夫

今天我们来讲,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特别有名的“孟姜女万里寻夫哭长城”的故事,其实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可能更加有名,更为人所熟知,那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有关这个故事,今天我们首先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为什么会是一个“葫芦娃”的故事?第二个问题,孟姜女为什么会嫁给一个“翻墙男”?第三个问题就是,孟姜女万里寻夫,为什么会经历一百零八难,比《西游记》唐僧师徒还要多?唐僧师徒不过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而孟姜女经历了一百零八难。为什么孟姜女历经一百零八难,却能履险如夷?我们今天这一集主要就解决这三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会是一个“葫芦娃”的故事?
有关孟姜女她的出生地,这个故事源起在哪里?各地争得是非常厉害。孟姜女哪里人呢?有说是山东人,有说是河北人,有说是湖南人,有说是江苏人,还有说是上海人呢,各种说法不一。

因为孟姜女她的传说,演绎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这三个字就不只是一个名字了,它是一种巨大的文化现象,它成为文化符号,所以各地都希望,把“孟姜女文化"抱入自己怀中。所以我们也不去讨论这个问题,她到底出生在哪儿,事实上,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没必要讨论,是因为她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像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孩子。因为各种民间传说中统一,不论她从哪儿出生,都讲到孟姜女其实不是妈妈生出来的。是谁生的呢?是从一个葫芦生出来的。

所以严格说起来,孟姜女的故事应该是一个”葫芦娃“的故事。那个著名的动画片《葫芦兄弟》,《金刚葫芦娃》,但我的异曲同工,从他们的出生看非常像。都是老爷爷栽种的葫芦藤,然后结出一个大葫芦,然后生出孟姜女来。
你比如说,清代著名章回小说《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万里寻夫贞节传》,他们都认为,孟姜女是江苏人了,是松江府人。
当然,松江府现在是上海,上海是到1928年之后,才从江苏里头划出来的。松江府有一个村子叫孟家村,有一个老汉叫“孟老汉”,孟老汉无儿无女,但是喜欢种东西。有一次在院子里头,种了一个奇特的葫芦籽,葫芦种子见风就长,很神气。就那个《葫芦娃》故事里头,也是一个老爷爷,当然是种了这个葫芦籽下去,结了七个葫芦了,所以说是葫芦七兄弟。那么孟老爷爷种了这个葫芦,籽种到底下以后,这个藤蔓长起来,一直长,长过院墙,长到隔壁人家里去了。旁边住着一个姜老汉,然后这个籽是孟老汉在自己家院墙旁边种的。你想它往上爬,随着藤蔓往上爬,爬过了墙,长在姜老汉家里,结了一个大葫芦,奇特的大葫芦。

那个葫芦长得太漂亮了!姜老汉就非常喜欢,结果有一天,这个葫芦突然神气地发出光芒来,然后惊动了孟老汉,姜老汉,然后孟老汉也跑过来一看,葫芦裂开,里面有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女婴,就是孟姜女。这一下,孟老汉,姜老汉就都激动起来了,这女娃太可爱了!然后孟老汉就说,我种的葫芦,这”葫芦娃“当然就是我们家的了,我得抱回家去。姜老汉就不干了,那不对啊,你这葫芦是长在我院子里头!不管是不是你种的,问题是这葫芦现在就在我们家的院子里,那葫芦里头生出来的女娃,就应该是我们家的。(姜老汉无理取闹)孟老汉也急眼了,两个人就争。男人急眼的时候,争吵的时候,女人都比较冷静。同样,女人争吵的时候,男人一般都躲得远远的。所以,孟老汉,姜老汉虽然在那儿争执不休,但是孟老汉的妻子,姜老汉的妻子都比较冷静。看女娃太漂亮,太可爱,抱在怀里不忍释手。最后两家一商量,算了,都别争了!这女娃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使啊!“天使在人间”所以,两家共同来抚养这个孩子。所以就叫”孟姜女“。孟家,姜家合起来养的这个女儿。所以叫孟姜女,就这么来了。

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每个地方也各不相同。
比如说,自山东淄博市涌泉村,就有一处孟姜女故居。相传齐国有一个姓姜的女子,沿着齐长城寻夫来到涌泉村,饥寒交迫昏倒在地,被一孟姓的老夫妇搭救,后来为了答谢救命之恩,姜女冠以孟姓,并认二老为义父义母,因此始传“孟姜女”,孟宅后来也被称之为“孟姜宅”。但在大多的传说当中,孟姜女还是从一个大葫芦里生出来的。那么这个大葫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葫芦,在中国的文化里头,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化,是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你比如说,你看庄子《逍遥游》里头上来就讲:庄子就乘大瓠,以浮游江湖。那种逍遥自在,这个“瓠”其实就是大葫芦。然后发展到后来,那就更不得了,葫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器,你看那个太上老君装金丹的肯定是葫芦,然后像铁拐李这些人,甚至济公到最后都是背着一葫芦。

为什么中国民间对葫芦这么重视?首先一个,“葫芦”它是一个谐音,它像什么?它像“福禄”。然后葫芦是结在什么上啊?结在藤蔓上,这个字在读蔓延的时候要读(man),读藤蔓的时候要读(wan)。结在藤蔓上,这个藤蔓细细长长的,一般就叫它蔓带。所以,你想葫芦结在这个蔓带上,谐音是什么?叫做“福禄万代”!可万代相传的。所以它是一种福兆。老百姓就很喜欢。

二一个是什么呢?你看这个葫芦嘴是很小的,但葫芦的肚子怎么样?很大!所以它可以纳财蔵福,这又是很好的吉兆,符合一般民众的愿望。所以在民间文化里头,对葫芦是非常喜爱的,也就是说老百姓都认为这是吉祥物。

葫芦是吉祥物!所以这个娃要从葫芦里生出来,那这个“葫芦娃”就怎么样?就吉祥了,带着老百姓的一种愿望在里头。所以这个葫芦娃,她为什么叫孟姜女?她不是孟家的,也不是姜家的,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所寓指的内涵,它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这不只是孟家的,也不只是姜家的,它就不只是一家一户的事情。
所以,之所以孟姜女的故事会是一个“葫芦娃”的故事,就因为它不只是一家一户的故事。孟姜女出生之后,长得非常漂亮,又知书达礼,很快的就成长起来了。长大之后,亭亭玉立,人生的悲剧也就接踵而至了。

这个时候,就要面临我们讲的第二个疑问了:她为什么会嫁给一个“翻墙男”?从墙头上翻过来的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叫什么名字呢?一般民间传说里头叫范喜良,其实各地传说里头名字不一样。有叫范喜良,有叫范杞良,有叫范嗣良,有叫范喜郎,还有叫范四郎,几乎就跟杨四郎差不多了。甚至还有叫万喜良,万杞良,郑杞良,赵杞良...你看,这就可以看出这个男的,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其实不太重要。那么我们用一个比较通行的名字来称呼他,就是大多数传说里称他为“范喜良”。

那范喜良是怎么出现的呢?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是怎么产生的呢?
很有意思,说孟姜女长大了之后,有一天她带着丫鬟在后花园里玩,扑蝴蝶。大家小姐也不能出去玩 ,只能扑扑蝴蝶,读读诗。
当她扑蝴蝶时,忽然发现藤蔓背后站着一个男的,吓她一跳,当年她出生的葫芦藤越来越大了,她一发现藤蔓后面站着一男的,就很紧张,问“你是谁”?范喜良一副落魄样,章回小说里把他形容成落魄公子的样子。说“小姐抱歉,其实我是从墙头翻过来,翻到你家院子里头来。”不走寻常路!翻墙过来的,我们叫他“翻墙男”。我正在躲避人家的追捕,实在是无路可走,只好到小姐家院子里暂避一时。孟姜女一看小伙子谈吐有礼,一看就知道是读过书,有文化的人,一听正在落难之中,被人追捕,然后就收留了他。孟老汉,姜老汉一看这个小伙还不错,有时落难之中,就答应孟姜女收留了他。然后小伙就住下来,日子久了,他们情愫渐生,最后结为夫妻。

范喜良为什么要翻墙而过,不走寻常路呢?因为慌不择路。为什么慌不择路?因为他正在被人抓捕,当然他不是逃犯,他被人抓作壮丁。所以讲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期,民间传说在秦朝,秦始皇修长城,各地抓民夫。范喜良,在清代章回小说里,他是苏州府人,苏州人,靠着上海,所以逃避追捕时就跑到孟家村。被人追捕时,慌不择路,翻墙而入,就跑到孟姜女家里头。然后孟姜女救了这个落魄公子,两个人互生情愫,然后就结为夫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什么呢?三天后结婚的那天,洞房花烛夜的夜晚,悲剧降临 。衙门里抓壮丁了,这些衙役找上门来,把这个漏网的范喜良又抓了回去。范喜良他怎么样?还是没有逃过那一难!还是要被抓去修长城。中间就跑了三天,就是为了翻墙来见到孟姜女,两个人产生一段感情,结为夫妻。所以,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孟姜女这样一个不一般,非一般的女子,为什么能嫁给范喜良这样的“翻墙男”。其实和第一个疑问的答案,也有关系的。

我们说“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悲剧的故事,由孟姜女去哭,但是这个民间传说所寄予的内涵,说这个悲剧,其实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这个悲剧的发生,带有普遍的意义。所以当时范喜良翻墙头进来,而孟姜女就能和他一见钟情,产生情感,说明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说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是我个人的观点,男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正当壮年的男丁被抓去修长城了,民生凋敝!你要知道在古代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力的象征,就是男丁的多少。我们说一家人一生生多少男孩,那叫“男丁兴旺”!男丁兴旺那就是家族兴旺。
因为农业社会,农业文明,主要靠耕种,耕种主要是靠男性。所以男丁的多少,也就代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在农业文明早期的时候。
所以当时因为男丁稀少,象范喜良这样的正当壮年的小伙子,  走投无路就走到了孟姜女的家,他们就迅速地结合了。这其实是一种民间的期望,对普通人生活的稳定生活的一种期望。但就是这种最普通的期望,都在当时的社会现象下怎么样?不能满足。

新婚之夜,范喜良被衙役抓走,送到遥远的边关去修长城。而被迫与丈夫分离的孟姜女,日日垂泪,夜夜思念,眼看着秋风四起,天气渐凉,她不由得更加挂念远方的丈夫。于是,她亲手赶制寒衣,也就是冬衣。这幅著名的《捣练图》,描绘的就是古代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和缝制衣服时的劳动情景。
在传说故事里,孟姜女就是为了给丈夫送寒衣,才万里寻夫,才有了后面的哭长城。那么孟姜女一个弱女子,是什么支撑着她,让她敢于只身一人,徒步万里送寒衣呢?

范喜良被抓走以后,孟姜女日日夜夜思念,每日垂泪。眼看着秋风渐起,天气寒冷了下来,作为妻子的孟姜女,要为丈夫送寒衣。因为她要为丈夫,为范喜良送寒衣。所以才有了孟姜女万里寻夫的故事,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哭长城。

那么,孟姜女为什么一定要给丈夫送寒衣呢?而且送寒衣的路上历尽艰险,历尽一百零八难?这就牵扯到第三个疑问,就是孟姜女历经一百零八难,都能履险如夷?

首先,为什么非要送寒衣?冬天了,要为丈夫做棉衣,但是你不知道丈夫被抓到哪儿去了?万里迢迢在那里修长城?长城是万里长城,所以你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你也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而且路途遥远,万里寻夫!孟姜女为什么非的送寒衣?所以民间传说里头孟老汉,姜老汉,两爹两妈都劝她不要去,但孟姜女坚决要送寒衣。这一点就很有意思。
所以送寒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它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刻的寓意。

所以历代的文学里头,我们经常可以看出各种表现送寒衣的,相关的文学表现或者艺术表现。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李白的名作叫《子夜吴歌》,其实李白的《子夜吴歌》不止一首,其实有四首。它是一个组合,分作四篇。最有名的当然是这一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唐.李白《子夜吴歌》其三 这首诗特别有名,但是它只是《子夜吴歌》这个组诗中的第三首。而第三首它又单独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叫《秋歌》。秋天的秋。所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歌》里头记载的事情,主要是什么事情呢?捣衣!你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为什么要捣衣呢?万家万户都在捣衣,是因为那时候衣服的原料,包括棉麻织品各种都那么硬,如果不用棒槌反复敲打,就无法做衣服。家家户户都在捣衣做寒衣。做冬天的棉袄,冬衣。
为什么要做冬衣呢?有人说,你这不问得奇怪了吗?过冬天了,当然要做冬天的衣服了。
不是平常生活中的做冬衣,这个冬衣是为什么人做的呢?为良人做的,良人,就是自己爱的那个人,自己的老公,自己的丈夫。
良人在哪儿?良人不是在自己的家里呆着呢?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良人在哪?良人在守边关,在远戍,戍卒么。所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四首《冬歌》,就更有说服力了,我们就明白了《子夜吴歌》的第四首,其四——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何时到临洮?”——唐.李白《子夜吴歌》 其四
临洮是哪儿?边关,“在那遥远的地方。”
“明朝驿使发,”明天怎么样?驿使出发了。你寒衣有的是自己送,那大多数肯定要怎么样?要交个“快递”来送,驿使就相当我们今天的快递,明天集中要出发了。“一夜絮征袍”,今天晚上做好冬衣,还要再补几针。“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这就是在做衣服 。“裁缝寄远道”,“裁”和“缝”这是两个动作,做着两个动作的人后来叫裁缝。“裁缝”是个轻声,那是名词。“裁缝寄远道,何时到临洮?”

《秋歌》到《冬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做寒衣到一个送寒衣的整个过程。而李白写的这个《子夜吴歌》是说吴地,整个家家户户都在做寒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子弟在边关戍边。在那遥远的地方,在临洮,在那么遥远的边关,所以要送寒衣。
所以不光是李白的这首诗,古诗里头写这种送寒衣的情节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唐代的诗人王建,有一首《送衣曲》——

“去秋送衣渡黄河,今秋送衣上陇坂。妇人不知道径处,但问新移军近远。”——唐.王建《送一曲》

就是说去年送过,今年还得送,只要自己的丈夫在远方,每年都得送寒衣。
“妇人不知道径出,但问新移军近远。”这个就和孟姜女一样,是亲自去送寒衣的。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扎营在哪儿?所以到处询问。

“絮时厚厚绵纂纂,贵欲征人身上暖。愿身莫著裹尸归,原妾不死送寒衣。”——唐.王建《送衣曲》

“絮时厚厚绵纂纂”就是做那个棉衣的时候,“纂纂”就是聚集起来,厚厚的那种布料,棉花都聚集起来。

悲凉啊!这个都不想李白那样,李白还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能回来就好啊!到这个王建的《送衣曲》,这个妇人,都不指望老公能回来,只要老公能活着,我哪怕年年万里寻夫送寒衣,我都愿意!所以在古代社会里,这是一种残酷的社会现实。
良人远征,妻子在家里千里守望,到了冬天,妻子万里迢迢怎么样?要去送寒衣。所以,孟姜女送寒衣,其实就是古代生活状况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和体现。

所以到敦煌曲子词里头,就明确说到:“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曲子词《捣练子》

“烟山”其实就是幽燕之地的燕山,因为它原来写作这个“烟”。没人送,孟姜女只得自己万里寻夫送寒衣。所以这个送寒衣的情节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寻夫,导致了哭长城。

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现象,它是一个群体现象,是整个古代社会一种民生疾苦的折射点。所以孟姜女送寒衣,就有着普遍的意义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

孟姜女万里送寒衣,用脚步丈量着思念的距离,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其中的苦楚与难处,统统都化成了传说中的一百零八难。所以在山海关前的孟姜女庙正门前,有一条用青石砌成的长长的石阶路,一共一百零八级,象征着孟姜女所经历的一百零八难。那么为什么在传说中,孟姜女虽经历一百零八难,却都能够化险为夷呢?

请继续收看《千古爱情》第三集:万里寻夫

比如说,孟姜女带着寒衣上路了,一路饥渴,饥寒交迫。万里寻夫。
有一次她累得不行,看到路旁有个亭子,然后就坐到亭间休息,亭中的长凳上有个老人,有一姑娘,有一小女孩,孟姜女就坐在他们中间。但她实在太累了,太困了,坐着坐着她就睡着了。
睡了一会儿,忽然一阵风声,孟姜女打了个激灵,从梦中醒来,睁眼一看,旁边坐着的不是一个老人,一个小女孩了,旁边爬着一只大老虎和小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真奇怪,真奇怪!就坐在孟姜女的两边。
孟姜女一看两只大老虎,她又不是武松,她一弱女子,当时就晕了过去。这下小命不保,但是晕过去之后,良久缓缓醒来,发现怎么样?发现两只老虎不见了,发现一张纸条,柬帖之类,说明情况。
说孟姜女万里寻夫,痴心一片,感动天地,两只老虎似神仙派来的,送她什么呢?送她一对火枣,就是枣子。但这不是一般的枣子,是火枣,吃下去之后,这一路都会怎么样?不饥不渴,不困不累,解决温饱问题了。是啊,孟姜女一单身女子上路,万里寻夫,要不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两只老虎送来火枣。据说火枣是一种仙品,仙家食物,吃了之后,温饱问题就解决了。不饥不渴,不困不饿。这火枣的出现,解决了孟姜女一路上万里寻夫的物质条件问题。

第二个典型,孟姜女有一次走到一个山下,碰到一蹦土匪,土匪在打劫,劫财劫色,这是真的劫财劫色。然后一看孟姜女,孤身女子,就把她接到山上了。结果土匪头子一看孟姜女长得不错,有几分姿色。所以孟姜女在有的民间传说里头,叫孟仲姿,姿色的姿。说明她有多漂亮,非常漂亮!孟仲姿,土匪头子一看,孟姜女有几分姿色,就要把她扣下来做什么压寨夫人。土匪,真正的土匪,劫色。结果孟姜女面临此困境,不仅放声痛哭,说我个人的生死安危倒是次要的,我这一路千里迢迢走来,是要去长城脚下寻我的丈夫。然后眼见到冬天,我要把寒衣送给他。

孟姜女擅哭啊!孟姜女不仅擅哭,她还擅歌,一番哭诉之下,打动了这帮土匪。孟姜女边哭边说,说着说许多土匪都哭了。因为当时有好多土匪,从长城脚下逃出来的。也是被抓作壮丁的,然后逃出来的,啸聚山林,成为土匪。
孟姜女要去长城脚下,寻找自己的丈夫万里送寒衣,这一下打动了很多土匪。连土匪头子都哭得泣不成声了。到最后土匪都感动了,为孟姜女的这个哭诉打动,不仅放了她,甚至有的土匪扒下自己的衣服让带了去,因为还有很多亲人在长城脚下没逃出来的,说还有我大爷他二舅,我哥我弟都在长城底下修长城,你把这衣服给他们捎过去。
所以打家劫舍的土匪一下子成为什么?成了亲友团了。

一百零八难第三个典型,有一次要过关,万里寻夫,不停地要过关。有一次过关,有一个官吏这小子不是个东西,不是什么好人。看孟姜女有几分姿色,就不放行,不准孟姜女过关,拦住孟姜女就调戏。就看这个小女子有几分姿色,就说你,怎么调戏呢?点歌。你唱几首歌给我听,唱不好不准过关。刁难孟姜女。

孟姜女一看有横生枝节,又被阻在半途,不知自己的丈夫,在长城脚下到底怎样,眼见寒冬腊月,白雪茫茫,心中不禁悲从中来,一边流着泪,一边唱了一首歌。不唱不让走。

这个特别有名——《十二月调》,各种版本不一样,比较通行的版本:“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老爷高堂饮美酒,孟姜女堂前放悲声。”“正月里来”《十二月调》先从正月唱起。“二月里来暖洋洋,双双燕子绕画梁。燕子飞来又飞去,孟姜女过关泪汪汪。”唱到现实。三月,四月我们就不唱了。到十一月:“十一月里大雪飞,我郎一去未回归。万里寻夫把寒衣送,不见范郎誓不回。”这种决心。“十二月里雪茫茫,孟姜女城下哭断肠。望来老爷抬贵手,放我过关见范郎。”
说《十二月调》唱完之后,在孟姜女的悲歌与泪水中,这个官吏本来肯定是贪官污吏,是一个地痞流氓式的人物,也被感动得不行,被孟姜女的哭声和歌声彻底感动。

所以孟姜女一是擅哭,二是擅歌,这个特点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是被强调的。要不然的话,也不会哭到长城了。所以哭罢之后连关吏也感动了,放行了。孟姜女又避过一难。

所以,所谓一百零八难,我们举这三个典型,就可以看出它背后的内涵,也可以解答为什么孟姜女着一百零八难可以履险如夷。

两只老虎帮她,这是自然在帮助孟姜女,孟姜女万里寻夫的赤子之心(痴女之心),感天动地了。连自然也帮她。土匪被她感动了,打家劫舍的土匪变成她的亲友团,这是什么?整个社会都在帮她。整个社会都在被她感动。社会中的恶势力,社会中的正能量就不用说了,肯定帮她,那么,社会中的恶势力,负能量都反过来帮她。而官吏,官吏是什么呢?官吏是体制内的人物,是这个暴政内的一环,说明体制内的人,暴政本身面临孟姜女的这个悲剧,以及她身上那种内涵和情感力量的时候,也要低下头来。
说明孟姜女为什么能够里一百零八难而履险如夷,万里寻夫走到长城脚下,最终找到自己的丈夫范喜良呢?原因就两个字:“民意!”关键词:“民意!”
所以我们从开始看,它为什么是个“葫芦娃”的故事?因为它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为什么她嫁给了一个“翻墙男”呢?因为这反映了整个当时社会的民生凋敝。为什么能够历尽一百零八难能够履险如夷呢?因为从天地到社会,到每个人心,民意如此,民意的期望体现在孟姜女身上。

所以孟姜女万里寻夫,其实不是她一个人的意愿,是天下人的意愿,是民心的意愿。所以民意在她身上积累,铺垫,蕴积,当积累到一个爆发点的时候,这个故事的高潮点就要出现。那么这个高潮到底要如何演绎?它背后所寄托的民意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请看下集,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