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船原七纱胶带演绎艺术*玩转像素的艺术家

 GOGOTOO 2015-10-02

胶带版梵高的《向日葵》,惊艳程度不在“画”下。

640.jpg

梵高的《向日葵》其实被复制成过很多其他元素的作品,有现实装置,有绘画作品,船原七纱的胶带版也有不一样的味道。

 

1.jpg

船原七纱生活在日本,是一位胶带收集狂美少女。她用印花的遮蔽胶带进行绘画创作,她的作品在日本掀起一阵热潮。而原本,这种遮蔽胶带只是在建筑施工现场喷刷涂料时用来保护墙面的一种工具。

2.jpg

在接受Ameba News采访的时候,被问到有多少种胶带,船原七纱的回答是450种。她每一次看到新的花色或者图案都要留起来,慢慢地就越积越多了。从这些纷繁杂乱的胶带中找到可以用来作画的合适颜色,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被誉为胶带界的山下清(日本绘画界的梵高)的她也会开始创作跟宇宙主题相关的作品。因为七纱在生活中喜欢可爱的东西,也中意鲜艳的色彩,所以她的作品都有种明亮活泼的感觉。

6.jpg

▲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在船原的胶带下成为另一番景象。

这幅胶带版的《最后的晚餐》亦是船原的代表作之一,她用易粘贴易揭下的遮蔽胶带徒手创作了这幅作品。这幅画作的尺寸约有一畳榻榻米的大小。船原七纱介绍,通常A4大小的胶带画作一天之内可以完成,一张榻榻米大小(约1.56平方米,日本各地区略有差异)的话,则需要一个星期。

7.jpg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源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8.jpg

▲仔细看,能发现很多不同的胶带印花。

9.jpg

▲另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在船原的手上也变成了美丽的流行作品,颜色更鲜艳诱人。

10.jpg


源自挪威画家蒙克《呐喊》

▲充满死亡、绝望、阴郁的《呐喊》,在胶带拼贴下变得色彩艳丽,充满热情。

11.jpg

▲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之《凯风快晴》。

12.jpg

13.jpg

▲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Mada Primavesi的肖像》。

平日里喜欢使用胶带的七纱利用它们作画却是来自偶然的灵感。大学期间,杂志封面设计的课程中,她一直为封面的设计寻找最佳方案,到交稿期限逼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照片或油画。看过一些简单胶带画作的船原七纱,最后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呈现杂志的封面。没想到相较于其他作品,她的胶带画更加细致,也在学园祭的展示中引起极大反响,这也刺激了她继续进行胶带作画。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船原七纱在创作毕业作品时也选择了胶带画。每一件作品都是七纱一边看着原作照片,一边贴胶带完成的。她先用胶带贴出大体的轮廓,再一点一点填充,最后完成细节的处理。胶带作画的过程可以想象,十分复杂而且辛苦。

18.jpg

其中,最困难的创作在于人物的脸部作画。七纱一般会将脸部作画与大块的背景粘贴同时进行,调节一下,避免因劳累而产生视觉上的错误。而且她坚持自己手撕胶带碎片,因为用剪刀剪出来的胶带虽然形状会很规则而且妥帖,但是这么一来却失去了“撕”“捏”“掐”的真实质感,做出来的胶带画也像没有了生命。

19.jpg

▲课上习作《唱片袋》

20.jpg

▲船原七纱的毕业作品鸟兽花木图屏风。

21_副本.jpg

▲日本女主播夏目三久。

22.jpg

▲东急Hanzu池袋店内表演胶带画时的作品《猫头鹰》。

23.jpg

▲船原七纱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专业,她的父母从事航天事业相关的工作。

因为七纱出生在日本宇航员毛利卫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去往宇宙的第二天,父母便给她取名NASA(七纱)。而七纱也表示她自己将会创造更多与宇宙相关的作品。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9.jpg

▲课上习作《唱片袋》

20.jpg

▲船原七纱的毕业作品鸟兽花木图屏风。

21_副本.jpg

▲日本女主播夏目三久。

22.jpg


2014年3月22日东急Hanzu池袋店内,船原七纱现场表演胶带画时的作品《猫头鹰》。


▲东急Hanzu池袋店内表演胶带画时的作品《猫头鹰》。

23.jpg

13.jpg

▲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Mada Primavesi的肖像》。


源自日本浮世绘师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

船原七纱喜欢鱼,尤其喜欢锦鲤,因此除去临摹名作的胶带画,她有自己创作的“锦鲤”油画作品,甚至有跃出屏风一般的立体感。与胶带画相似的是,色彩鲜艳而丰富。



玩转“像素”的 只能是艺术家

对于贪念过去的人儿,电影《像素大战》(Pixel)里的一个个小方块无疑打开了“小时候”的大门。俄罗斯方块、魂斗罗、吃豆豆,无数红白机游戏画面,各种分辨率低到捂脸的图形......在这个全面追求“高清”的时代,有人毅然决然选择沉醉在“低像素”世界里。

 


合格的像素粉,用艺术占领地球

除了沉迷游戏的玩家,许多艺术家也是“像素死忠”,他们拿起一个个小方块,完成了艺术创作。

 

“流动的像素”

艺术家Kelly Goeller在美国波特兰市区安置了一根“像素水管”,她认为所有事物的形态都可以改变,像素和现实生活也可以完美地融合。这个装置目的在于利用立体像素块组成的水流,更加生动地提醒人们珍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像素鲸鱼”

加拿大小说家道格拉斯·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对电子游戏很是上瘾,他小说《Player One》就是以类似游戏攻略的手法展开故事。为了大声说出对像素的爱,他在温哥华会展中心前,完成了雕塑作品“数码逆戟鲸”(Digital Orca)。虽然亮相仅有两年,这只像素鲸鱼已经成为全球闻名的城市雕塑之一。

 

“吃豆人”

2008年,瑞典艺术家拉斯·阿雷纽斯(Lars Arrhenius)在斯德哥尔摩的Thorildsplan地铁站,用瓷砖拼贴出一组名为"Playtime"的作品,车站入口、台阶及月台四周布满《吃豆人》、《超级马里奥》和《太空侵略者》中的像素图案,至今已成为斯德哥尔摩独具特色的一个景点。

 

“杂志人像”

意大利艺术家Paola Bazz将回收来的过期杂志、目录、报纸等废弃纸品,按照颜色、厚度和排版风格进行分类,制作成大小不同的"像素模块",最后拼贴成巨幅的人像作品。

 

“像素人”

来自法国的涂鸦艺术家化名Invader把香港街头变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游戏,其灵感也来源于游戏人物和城市氛围的完美结合。Invader喜欢给人带来惊喜,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给人们心中留下些许烙印。这些“像素人”作品中包括3D李小龙、粉红豹等人们熟悉的人物或卡通形象。

 

“可乐罐”

2011年,加拿大女设计师艾丽娜·麦奎尔(Erin L. M. McGuire)设计了一组可口可乐易拉罐图案,包括普通版、健怡版和零度版三种像素化的可乐包装。见到包装时,还有人以为这是可口可乐的限量版。

 

“最IN(硬)发型”

2012年,荷兰设计工作室Elroy Klee推出概念设计"Mindplay: bricks on me",利用黑、红、黄三种不同颜色的乐高积木在三位模特的头上搭建起层次分明的像素发型,这大概是史上最IN(最硬)的发型了。

 

像素艺术还能陪伴我们多久?

 


马克·法拉利(Mark Ferrari )先生创作的像素艺术在业界饱受称赞,他参与制作的 “猴岛的秘密”、“Loom”等游戏都曾风靡一时。然而这位像素大师对于像素艺术的未来发展却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种较为“老派”的艺术形式会随着像素游戏玩家的减少而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5到10年后像素艺术或许就将成为过去。法拉利指出“像素艺术界需要更优秀的艺术家来做出一些根本的改变,而当下正是最好的时机。”如今的游戏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冒险类游戏被第一视角的射击竞技类游戏取代,因此游戏的内容,操作者的技术要领都发生了改变,游戏的主题不再以故事叙述、角色扮演或是迷宫破解为主,更加强调玩家操作的动作类游戏已经占据了大片市场。

 


另一位像素艺术家布雷克·雷诺兹(Blake Reynolds)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像素艺术目前的社会地位就如同诗歌、爵士乐或是歌剧一样,无法在商业上获得任何优势。”对于目前的像素游戏,雷诺兹认为,目前大量的战争游戏和策略游戏都枯燥而无趣,画风拙劣,每个单位看起来就像蚂蚁一样,而他要努力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吸取日本游戏的经验,提高游戏质量。

 

美国插画家迈克尔·布莱恩(Michael Bryan)则说,“从事像素艺术的工作者能够有能力支撑这种艺术形式继续发展下去。像素艺术是一种更为繁复的表达方式,它始终吸引着一群有‘怀旧情愫’的人,不断开发其潜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