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前身“古揭阳”:横跨粤东闽南的千年古邑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15-10-03

秦始皇统一中原6国后,继而开始统一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兵五十万,派大将任嚣、赵佗攻打岭南,夺取南越地,在岭南建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潮汕一带属南海郡。

同年,迁50万中原人到南方戍守五岭。其中部分人到达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据《史记.集解》引《广州志》云:“五岭者,大庚、始安、临贺、揭阳(杨)、桂阳。”揭阳岭在今潮汕区西北部。

南海郡郡尉任嚣病危,原龙川县令赵佗接替任嚣担任南海郡尉。赵佗趁天下大乱之机,起兵击败桂林郡和象郡,把岭南3个郡合并起来,建成南越国。是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脱离中央王朝,赵佗在南方建立南越国后,子孙5代相传共93年,对汉王朝时叛时服。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揭阳令史定“挈地归汉”,置揭阳县,属南海郡,开始出现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古揭阳除包括今之潮汕地区,尚包括今之梅州市和闽南一部分。“唐《十道志》写道:潮州,潮阳郡,也古闽越地,秦汉时还未有潮州的名称,仅名揭阳县。”

香港历史文献研究会郭伟川先生认为,秦只有驻军揭岭,始能对广大的粤东地区进行实际控制。而秦自平六国以来,每占领一国一区,必置郡县。故此揭阳县由秦置,以实施对粤东地区的管辖。及后赵佗王朝庵有岭南三郡,承秦制仍于南海郡置揭阳县,因此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中,于汉武帝平南越时,始有“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见史记第2977页)的记载。秦时古揭阳的建制,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这是因为揭岭地处粤东中部高地居中而控四域;而其南部的揭西河婆地区作为战时的军政中心,在战争时期发挥其重要作用。秦在揭岭之阳置揭阳县,主要原因是在对岭南的统一战争时期出于地理战略的需要。

两汉四百余年间,粤东地区基本由古揭阳所管辖,这奠定了古揭阳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对粤东地区发挥深远文化影响的深厚基础。

古揭阳文化是潮汕文化的组成部分,地下文物分布很丰富,可以追溯至史前、先秦时期,根据历年考古资料的积累,地下文化遗存达200多处,包括有古遗址、墓葬、窑址、石器制造场和文物散布点,基本上复盖了今天揭阳市全境(包括揭西、榕城、揭东、普宁、惠来)。

像世界著名的文化源地一样,潮汕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存是丰富的,古揭阳是潮汕历史文化发展的履痕。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诚《揭西先秦文化之考察》记载:

秦统一岭南,西汉对揭阳县的建制使榕江流域获得了可持续的发展。可以初步推定的汉代遗址有埔田鼎盖山、玉三虎山、埔田马头岽、新亨九肚村、地都狮尾山、曲溪五堆、梅云石马等处。揭阳南边的普宁、潮阳、澄海都发现了一批汉代遗址和聚落。

鼎盖山出土陶器有瓷、罐,纹饰有方格纹。部分有米字戳印,少数陶器施酱色釉。三虎山出土陶瓷、罐、钵、盒等。纹饰有水波纹、方格戳印纹。九肚村发现一窖藏陶瓮,内贮汉代五铢钱36公斤,狮尾山发现一件凹字形,刃两侧外凸的汉代铁锸。五堆的汉代遗址除出土方格戳印纹陶片外,还有两枚铜镜,其中有汉代常见的昭明镜。白塔宝联寨山汉墓,为一土坑木椁墓,坑长5.35、宽3.2米,椁长3.95、宽1.67米,发现时椁木乃伊完好,板厚25厘米,随葬品有陶器瓮、罐、壶、纺轮及铁削、镊、砺石及残铜器。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估计墓主人为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

东山黄岐山的一座土坑墓发现时已受破坏,收集到2件方格纹陶罐。九肚村龙溪东发现一座已破坏的土坑墓有陶盆、钵、罐共三件。

两汉时期埋葬已有一定制度,墓地多在县城郊外四周,有计划寻找成片汉墓对于确定揭阳县的所在有重要作用。

榕江、韩江流域均为古代百越之地,百越民族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海边,是擅长水事的民族。榕江流域以往出土过几只独木舟,地点分别是新亨九肚村、揭西棉湖、揭西石湖港,时代包括先秦到两汉,有的保存完整,有的已炭化残朽。1975年棉湖出土的一只独木舟,船身用一条大樟木凿成,长10.7米、宽1.3米,保存完好,是目前为止广东保存的古代独木舟中最大的一只,推断为汉代,是水上交通的证物。

根据地下出土文物的不完整资料,考古专家勾划出的古代揭阳先秦两汉历史文化的大概轮廊。榕江及其毗邻的韩江构成粤东古文明产生的两河流域,先秦、两汉时期曾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和融合中原及周邻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在这些水乳交融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后来形成了有个性、有风格、有特色的潮汕文化。

潮汕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两汉两晋。在潮阳铜盂孤山南坡,也发现东晋古墓群,1983年汕头市、潮阳县文物普查工作组联合发掘了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墓,这座墓葬出土文物有带“泰元十二年八月二日作”纪年墓砖、陶瓷器,也有砚台和竹简、刀。考古专家认为,这些随葬物品属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中原移民的,也是潮汕历史文化发展的佐证。



中华揭氏始祖揭猛就是汉朝揭阳令史定?

   揭氏寻根欲揭开历史迷雾

   杨媛 陈少平

 
  一次偶然的寻根、一本普通的族谱,揭开了西汉初年的历史迷雾,令2000多年来一直处于研究空白的“史定”身份明朗化:汉揭阳令史定就是中国揭氏始祖揭猛!这一发现,推动了古揭阳史的研究,补充了国史在汉武帝年间收平两越、统一南中国的历史内容。

  昨天上午,“纪念揭阳先贤揭猛(史定)诞辰2168周年暨揭阳先贤揭猛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广东省揭阳市召开,来自新疆、山东、浙江、云南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近300名揭氏后人汇聚揭阳寻根。中山大学教授曾骐、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研究员郭伟川等专家学者50余人对史定这位潮汕史重要人物进行研讨。曾骐说,《揭氏族谱》是研究岭南历史的珍贵史料,可推举史定为入馆(南粤先贤馆)先贤。

  54字迷团一块心病

  在揭阳先贤揭猛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揭氏后人屡屡向《潮学》杂志主编、广东省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阳市研究会秘书长徐光华致谢。原来,徐光华与揭氏寻根有一段缘,“史定就是揭猛”的冰山一角,正是他揭开的。

  徐光华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他在原揭阳县县志办工作,清《揭阳县志》如此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粤,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原文没有句读)这54个字困扰着一代代揭阳历史学者,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认为史定是一个人,有的认为是“历史确定”的意思……

  徐光华说,揭阳的历史学者知道,如果史定是一个人,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一定很重要。《揭阳县志》中汉朝的记载,只有这54个字。接下来的记载已跨跃至明朝。司马迁的《史记》也提及“揭阳令定”。饶宗颐先生曾说过:“过去地方志所载,潮州(今潮汕地区)第一个地方官是揭阳令史定。”他认为,潮汕史不可不提史定。

  “史定谜团”成了揭阳历史学者的一块心病。

  偶然寻根找到线头

  据徐光华介绍,直到2002年底,广西南宁某公司总经理揭家良到揭阳谈生意,向老客户卢老板打听:“你们揭阳在秦汉时期有没有一个县令叫史定?他是我们揭氏的老祖先揭猛。”卢老板对揭阳古代史不熟,只摇了摇头。

  巧的是,卢老板的伙计小林对历史感兴趣,他拿着揭家良的问题请教徐光华。这一问,把徐光华这个退休的修史人高兴坏了———史定的身份可能有突破了!他马上联系到已回南宁的揭家良,告知他秦汉时揭阳县令就叫史定。急着要解开历史谜团的徐光华嫌寄信太慢,请求揭家良把有关“史定”、“揭猛”的资料马上电传过来。

  电传的《揭氏族谱》证实了徐光华的大胆猜想,史定,可能就是中华揭氏始祖揭猛!徐光华说,史定和揭猛对上号,就像一捆乱绳,终于找到了线头。史定就是揭猛的确切证据何在?史定为何改名换姓为揭猛?带着种种疑问,徐光华自费到南宁找揭家良,复印所有材料,并采访了揭姓老辈人。归途中,他又到廉江、高州寻找揭氏族人。2004年,徐光华参加揭氏探流万里行,对闽、粤、赣三省九市十八县的揭氏聚居地进行考察,他发现各地对揭氏祖源的记载,同出一辙。

  赐改姓名名符其实

  昨天的大会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研究员郭伟川公开了自己潜心撰写的《揭氏族谱考证》一书。饶宗颐教授在该书题辞中指出:郭君伟川此书,取资揭氏旧谱,咸溯源于史定。徽引浩繁,足补邓书(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之略,大有裨于谱牒之学,诚难能而可贵也。

  郭伟川说,阅揭氏宗族史,如观国史。尤其是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苏过依父亲苏轼之命为第一修《揭氏族谱》撰写的《史揭合序》,亲证揭出于史,汉安道侯、揭阳令史定之父史焕为他们共同祖先的结论,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史定到底有何作为?郭伟川说,国史一直找不到答案。考证《史揭合序》发现,史定原是汉官(护驾将军),作为南越太子婴齐往汉朝作人质的交换人质,羁留南越任揭阳令。汉武帝元鼎六年发动统一南方之战,史定起而响应,挈地归汉,为促成汉朝的统一事业、为古揭阳全境人民免于战争作出贡献。

  史定赐改姓名为揭猛?郭伟川认为,史改“揭阳”,有《汉书》记载;揭阳改“揭”,有族谱为证。因功封汉安道侯,世袭揭阳令,以邑为氏,符合古制。史定谐音“死定”不吉利,将军贵勇猛,以猛赐名,符合其身份及事功。

  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黄赞发认为,史定是揭猛的观点可以信服。史定即揭猛的发现,厘清了历史脉络、推进古潮汕史研究,也补充了国史关于汉武帝平定两越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