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阳为何首提揭猛纪念馆建设

 昵称36403512 2023-07-27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温馨提示:本篇图文信息量比较丰富,阅读需要花点时间。

摘要:

今年(2021年)揭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揭猛纪念馆规划建设,加强揭氏文化等发掘研究”。那么揭猛纪念馆的建设和揭氏文化研究,对于揭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有什么助推作用和深层的意义呢?本文作者认为,如果把揭猛纪念馆建设及揭氏文化研究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接续历史,助力揭阳古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有利于提升外界对揭阳的认知度和增强揭阳作为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活力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助力揭阳文化强市建设。

图片

今年(2021年)揭阳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规划,同时对2021年的工作做出部署,在有关“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计划中,首次提出“推动揭猛纪念馆规划建设,加强揭氏文化等发掘研究”的具体要求。

图片

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内文

消息传开,立即引起热心揭氏文化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更引起海内外揭氏族人的高度重视,揭阳先贤揭猛(史定)研究会专门为此召开视频会议,研究如何支持配合揭阳市的相关工作。那么揭猛纪念馆的建设和揭氏文化的研究,对于揭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有什么助推作用和深层的意义呢?

图片

揭阳首任县令揭猛(史定)画像

首先,我们来了解认识“揭猛”是一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和揭阳有什么历史渊源。

揭猛,本姓“史”,名“定”,其父史焕,史定为长子。“汉文帝己卯年(前162年)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原籍为江西旴江一带之豫章人”(广昌《揭氏族谱》称其即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人)。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派大行令王恢领兵南下平东越国之乱,史定以护驾将军的身份随军出征,汉军未入东越境,东越王郢即被其弟馀善所杀,让东越国重归汉朝。

图片旴江江西广昌河段 

图片江西广昌河东雁塔

第二年,即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史定又受命随中大夫严助出使南越国,传达汉帝的旨意,表达朝廷的安抚慰问。此时的南越国仍以汉朝藩属国的身份自立于南方,出于政治需要,南越王赵胡派太子婴齐随严助北上,回朝复命,实际上是到汉朝庭去当“人质”,作为“对等”交换,史定则以汉将的身份被留在南越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质”,但却受到优待,被任命为揭阳县令。这是史定在改名“揭猛”之前开始和揭阳结下的历史因缘。二十三年后,即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相吕嘉叛反,武帝派兵南下平叛。南越国揭阳县令史定“闻汉兵至,挈地归汉”,揭阳仍以县制编入国家版图。当年的农历三月乙酉日,史定被汉武帝册封为安道侯,并赐姓“揭”,赐名“猛”,世袭揭阳令。

图片

以上史实,《史记》《汉书》《揭阳县志》以及《揭氏族谱》等国史籍均有相应记载。

“安道国,以南越揭阳令闻汉兵至,自定降,侯。元鼎六年乙酉,侯揭阳令[史]定元年。”③“乃元鼎六年,南越相吕嘉闻助、恢主战已戮,遂叛越主,杀中国使,而东越兵临揭阳。史定以素教聚储者,挈地归汉,收平两越。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是黩武不出于定,而功成全赖于猛也。”“粤为揭阳令史定降汉,为安道侯。”⑤“史定,秦时人,仕南粤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⑥

图片

江西丰城《揭氏族谱》

另外从《揭氏族谱》得知,揭猛自汉元鼎六年(前11年)得姓之后,至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其第三十四代孙揭震出生之年,揭氏族人在揭阳繁衍生息长达九百一十八年之久,后来揭震的子孙因到江西任职而在当地落籍。

图片

江西丰城揭氏家庙

介绍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知道,揭猛是南越国时期揭阳的最后一任县令,也是西汉之际揭阳的首任县令,是一位为国家和平统一,人民幸福安宁,地方稳定繁荣,家族兴旺发达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揭猛及其子孙与揭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潮汕历史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揭阳建设揭猛纪念馆并开展揭氏文化研究,既有历史依据,更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图片

一、有利于接续历史,助力揭阳古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笔者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在有关“推动揭猛纪念馆规划建设,加强揭氏文化等发掘研究”这一表述之前,还有“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工作部署。因此笔者认为,有关揭猛纪念馆的建设及揭氏文化研究,应该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起来,而且此举将为创建工作增加重要的文化支撑。

图片揭阳进贤门城楼夜景

众所周知,揭阳是粤东古邑,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军任嚣、赵佗率秦军南下,平定岭南百越,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三个郡。南海郡下置6县,揭阳即为其中之一,这是“揭阳”开始以县之名见诸中国大一统的版图,其统辖区域除现在的潮汕三市之外,还包括汕尾的海丰、陆丰、陆河大部分地区,梅州市的丰顺、五华、大埔、梅县,福建省的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县。秦二世时,中原陷入战乱。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临终前将郡尉之职交给龙川县令赵佗,赵佗根据任嚣的意见,断绝北入岭南的四条交通要道以自守。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击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先后传了四代国王,历93年。

图片

 龙川南越王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南越国的近百年时间里,揭阳一直作为其辖下的一个县,且县名一直不变。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出兵平定两越,实现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揭阳仍被设为县,保留原来的统辖区域。直至到了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揭阳才以县充郡,被改名“义安”。从秦朝历经南越国,再从两汉至晋代,揭阳之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使用了600多年时间,见证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起更替。北宋宣和三年(1121)揭阳重置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废。南宋绍兴八年(1138)复置揭阳县,并选址玉窖村,即现在的榕城老城区营建衙署城防,自此之后至1991年撤县建市,揭阳县名和县址都没有变化,即使是撤县建市之后,依然沿用“揭阳”之名。因此,追溯揭阳的历史,至今已是2200多年,而揭阳古城作为县治距今则是880多年。

图片

揭阳古城图(林登美 画)

笔者就有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条件从网上查询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于2020年8月10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办法》第二项《条件标准》规定: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下列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之一。

1.与中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直接和重要关联。

2.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形态、科技文化发展有直接和重要关联。

3.见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4.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

5.见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6.突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

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能够体现上述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

1.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于2片,每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不小于1公顷、50米以上历史街巷不少于4条、历史建筑不少于10处。

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于10处,保存状态良好,且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核心价值。

图片

揭阳学宫大成殿

对照以上相关条件和标准,笔者认为,揭阳古城遗存的历史建筑、文物遗存和人文底蕴等,除了第一项第一条相对欠缺之外,其他均符合相关要求。因为古城以其880多年的历史,与揭阳2200多年的历史相比,无形之中存在历史断层,显然与申报条件中“与中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直接和重要关联”这一要求存在差距。而揭猛是秦汉之际整个古揭阳区域内目前能够找到的、唯一一位见诸国史地志家谱记载的县令,并且有海内外30多万揭氏族人对揭阳的认同感作为人文支撑。因此,如果在揭阳古城适当的地方辟建揭猛纪念馆,则自然而然地把揭阳自秦汉至宋代的历史接续起来,既填补历史空白,也充实了申报条件。

图片

二、有利于提升外界对揭阳的认知度和增强揭阳作为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的认同感。

如前文所介绍,揭猛自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得姓之后至唐德宗兴元元年(784)的九百一十八年时间里,其后代子孙一直在揭阳繁衍生息,自揭猛第三十四代孙揭震之后,揭氏族人便迁出古揭阳地。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虽然先后有三位揭氏族人前来潮汕地区任职,但都没有在这里落籍,以至于揭猛的功绩事略包括揭氏族人的信息,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在地方志书中也很难找到相关记载。

图片

揭阳学宫一角

一直以来,专家学者们在涉及潮汕史秦汉时期的考证论述时,都苦于缺乏具体的历史人物以及可靠的历史资料而扼腕作罢。如今贤黄挺、陈占山两位学者在2001年出版的《潮汕史》一书的正文中,对揭猛的史事只字片言都没有涉及。对此国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在该书的《读后小记》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过去方志所载,潮州第一个地方官是揭阳令史定,本书在注释中提及。第一位乡贤是揭阳人吴砀,本书完全没有提及,主要问题似乎是因为处理史料过于谨慎,故不采录。以余观之,南越国晚期的揭阳令史定,其人互见于《史记》、《汉书》的《建元以来侯表》,他与毕取、杨仆三人,同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三月乙酉日封侯,定被封为安道侯六百户。”⑦

图片

在揭阳召开的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会场(资料照片)

史学界如此,民间对史定即揭猛以及揭氏的相关信息更是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知道曾经有一个因揭阳而得姓的族群,他们一直眷恋着揭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12月,当年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揭阳召开,揭阳潮学专家徐光华先生参会的论文《从新发现的“汉武帝为揭阳令史定赐姓'揭’赐名'猛’”所引出的若干新说》,以及揭氏族人揭立业、揭海元所带来的《揭氏族谱》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

图片

 徐光华先生在潮学会议上宣读论文(资料照片)

图片

揭立业在参加福建宁化石壁揭氏碑揭幕仪式上发言

图片

揭海元(中)在江西南昌向笔者介绍《揭氏族谱》信息(2019年4月 ) 

会后,国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在给大会的信函中无不欣喜地说:“此次研讨会另一较大之突破是有关汉武帝时期南越国揭阳令史定的问题。……我早就论及揭阳令史定乃《史记》与《汉书》所记载的历史人物,国史之所论必有根据。如今行见潮汕史此一重要之问题即将得到彻底之解决,精神不禁为之振奋不已,欢然为之欣喜终日。”

图片

香港历史学家郭伟川先生在第五届国际潮学大会上发言(资料照片)

香港历史学家郭伟川先生在大会结束后,根据揭氏族人提供的《揭氏族谱》影印本展开考证,先后撰写了《揭氏族谱考证》《关于揭阳令史定及<史揭合序>的若干问题》等论文,曾骐、黄赞发、陈汉初等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进行论述。自此,揭猛(史定)的历史功绩及其在古揭阳的历史地位基本上得到潮汕史学界的认同和肯定。

图片揭猛研究会成立大会( 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在现场采访拍摄)

图片

揭猛研究会成立揭牌

图片

 揭猛研究会会长揭英拔在成立大会上发言

2007年12月,揭阳先贤揭猛(史定)研究会在揭阳市区成立。作为活动的参与者,笔者无不真切地感受到揭氏族人们对揭阳所怀有的独特感情,他们说一进入揭阳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到处的招牌路标都与他们姓氏紧密相连,他们从小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揭阳,揭阳就是他们的发祥地,这次研究会在揭阳成立,让他们终于找到了根源地,终于有了“家”。活动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潮汕民众也才重新了解认识揭氏的基本情况。

图片

时任揭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佩君和揭氏宗亲代表、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揭国雄出席成立大会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时任广东省地税局副局长揭晔在成立大会上发言

图片

时任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揭柏林在成立大会上发言

然而大会结束后,由于揭猛研究会在揭阳没有办公地址,本地也没有揭氏族人的原住民,后来该会开展的大小活动基本上都在外地举行,以至于潮汕史学界对揭氏文化的研究基本停滞,民众的认知度也逐渐下降。

图片

 笔者(右)2019年赴江西采访时与揭氏族人交流

图片

 江西丰城揭氏族人接受揭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

图片

依依惜别

图片

互致问候

在时隔十余年之后,揭阳广播电视台在2019年“五一”节期间和2020年春节期间,策划推出了《走进江西访揭氏》和《走进湛江访揭氏》两场大型采访活动。节目播出后,收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但这种这种间歇性的宣传缺乏持续性和穿透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作用。

图片

湛江廉江揭氏族人欢迎揭阳广播电视台采访团

图片

廉江揭氏族人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自揭阳的亲人

可以说,目前潮汕民众对揭氏文化的认知度并不普遍,史学界对揭氏文化的研究以及认同感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揭阳建一座揭猛纪念馆,对于提升外界对揭阳的认知度和增强揭阳作为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的认同感,就显得相当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

图片

揭猛研究会廉江分会会长揭育耀接受揭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

图片

廉江揭氏宗祠祭祖现场

图片

笔者在活动现场欢迎揭氏族人常回揭阳老家看看

三、有利于增强“活力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助力揭阳文化强市建设。

2020年9月17日至18日,广东省委李希书记在揭阳调研时,为揭阳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历史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揭阳古城自宋以来涌现了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是“活力古城”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在潮汕地区以至省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放眼国家层面来说,却很难有推得开打得响的重量级人物。国内不乏因借助历史文化名人树立品牌效应、打造文化名片而美名远扬的城市。就近的来说,原潮州府因韩愈的到来而山水皆姓“韩”,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由现在的潮州市传承并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经过整合提升之后,已衍生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造福当地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图片

 揭氏宗亲在福建宁化石壁客家公祠举行揭氏碑揭幕仪式( 2006年12月22日)

图片

揭氏碑揭幕

揭阳“活力古城”建设,需要有和韩愈一样具有全国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来增强文化支撑,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揭猛不仅是秦汉之际揭阳首任县令,而且是岭南地区第一位因功绩而封侯的地方官,“《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里面记载汉武帝封功臣七十人为侯,其中以县令因功封侯者,只有史定一人;而封侯又再兼县令者,也只有史定一人。这说明汉武帝南平两越,统一南中国时,史定立下了特殊的功勋,是非常之人立非常之功。否则以区区一县令归汉,是断不可能封侯的。”由此可以看出,揭猛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所做出的功绩,以及自身的传奇色彩,都具有全国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既是揭阳古城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打造成揭阳一张全国性的文化名片。

图片

揭阳先贤揭猛研究会筹备组成员前往福建连城敦睦乡情,共叙族谊(2006年12月)

图片

湛江廉江揭氏宗祠祭祖

图片

 湛江廉江揭氏宗祠祭祖

与此同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0万揭氏族人以及他们身后的亲友,本身就是一支庞大的旅游团队。因此在揭阳建设揭猛纪念馆,可以以此为载体,辟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潮汕秦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阳与揭氏文化研究中心,同时设立“揭阳获封安道国纪念日”“揭猛封侯得姓纪念日”“揭猛诞辰纪念日”,以及引入揭氏族人保留至今的“端四连端午”“圆锁成人礼”等特色民俗活动,开发与揭猛及揭氏族人相关的文创产品,既丰富增强“活力古城”文化内涵,吸引揭氏族人以及海内外游客前来揭阳旅游观光,也带动旅游消费,推动揭阳文旅融合发展。

图片

揭猛研究会会长揭英拔向广东省档案馆赠送《揭氏族谱》

图片

揭猛研究会代表赠谱之后合影留念

图片

揭猛研究会江西分会举行《揭氏族谱》赠授仪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揭阳建设揭猛纪念馆,纪念揭猛,宣传揭猛,强化揭猛的历史贡献,加强揭氏文化研究,对于彰显揭阳作为古邑的城市特色,助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和“活力古城”建设,增强人们的认知度和提升揭阳的历史地位,擦亮揭阳文化名片,助推文化强市建设,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图片

 全国各地揭氏乡亲代表到揭阳参加揭猛研究会成立大会

图片

参加揭猛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揭氏乡亲代表步入会场

参考文献:

①中华揭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揭氏族谱》(综合篇卷一) P0055 汕头大学

出版社  2018年8月第一版

②郭伟川《岭南古史与潮汕历史文化》P2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年7月第一版

③司马迁《史记卷 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④中华揭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揭氏族谱》综合篇卷二《史揭合序》(苏过)P0661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第一版

⑤《汉书》卷九十五《南越传》

⑥清乾隆 刘业勤 《揭阳县正续志·卷之四·宦蹟》 民国二十六年 马炳乾仿印

⑦黄挺、陈占山 《潮汕史》P560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⑧中华揭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揭氏族谱》综合篇 卷一《选堂感言》P0235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第一版

⑨中华揭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揭氏族谱》综合篇 卷二《廉江揭氏族谱序》(五修郭伟川)P0828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第一版

图/文  陈奕波

编 辑  吴慰冰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