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沁园春 孤鹤归来(飞) 陆游

 我的天堂111 2015-10-03
 
 

沁园春

陆游

   孤鹤归来(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蒪。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赏析:
    词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从四川回到了阔别了九年的故乡绍兴。(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这时候的陆游已经五十三岁了。九年间,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环境的变化会很大,人的变化相对说来不会太大。但是对当时的陆游所处的时代来说,环境的变化相对要小些,而人事的变化会比较的大。作者这首词当是返乡之后所作。

故土久别重回,使词人产生对故乡的陌生感。上片,作者从久别重回故土发出了一系列的感叹。下片由时事变迁,年老体衰,但词人报国的壮志初衷未改,表现了词人不甘溪友为伴、老骥伏枥的豪情壮志。

起句孤鹤归来(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辽东化鹤归来,老成凋谢,少者成长,使词人深切地感到人生无常。孤鹤归来:典故出自晋朝陶潜《搜神后记》,书中载,有个名字叫丁令威的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学成后化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目注家乡物是人非,叹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词人时隔九年重新回归故里,眼见故里的老人谢世,新人成长,换尽旧人,恍如隔世。一个字,表明了作者些许哀伤、些许无奈。这哀伤无奈从下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现在都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断绝了。在此处表达了词人的联想。有着词人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有着对的世事不公的愤懑,有着对人生短暂的叹息!王侯蝼蚁,毕竟成尘,王侯:大人物;蝼蚁:蝼蛄与蚂蚁,指微小生物,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杜甫《谒文公上方》诗有: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虚。词人面对累累枯冢告诉人们:在岁月面前,无论王公贵戚,平面百姓一律平等,最终都将化为尘土。这一切感想,作者是经过了宦海的多次沉浮,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载酒:携带着美酒。巷陌:街坊,这里指烟花巷。词人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脑海中又很自然地浮现出了过去美好生活的一个个回忆:他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青年的时候,他也曾经在春意昂然中寻花问柳,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

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毕竟是过去了的绮梦,老境来临,沈腰潘鬓消磨,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当时已经五十三岁了的陆游不能不让人叹息。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流年:流去的岁月,指光阴。围腰带剩:喻人老病,《南史·沈约传》(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点鬓霜新:双鬓花白。光阴流得很快,现在我已经人瘦弱衰老了,双鬓已经花白了。承接上句,词人由衷地发出了日月如梭,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感叹。

词人在上片为读者阐述了一个真理:时间对我们每一个都是平等的。无论是王公贵胄和是平民百姓,最后都会在累累枯冢中,逐渐化为尘土。有道是世间公道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人生犹如大梦,作者自己又何尝不是处于梦境中呢?面对着这变化了的一切,他回忆起在这片土地上自己的青春岁月,当年也曾载酒寻花,青楼问柳,到处留下足迹,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与和物质文化带来了恩惠,没有辜负青春年华。

下片写了许多自慰语和旷达语,以掩饰心中的惆怅。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 “交亲:知交和亲友。知交和亲友象流云一般地飘散了。这里作者将人事的变换比作流云,因为云的变幻极快,所谓风云变幻,亲友都流散了,死的死,走的走。而今未曾料到的只剩下孤身单影,自己一个人回到了故乡。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与词的上片,换尽旧人相对应。故乡已经换尽旧人,惟有我未换,累累枯冢我还尚存人间。孑然一身回故乡,眼见亲友故交消亡了,面对累累枯冢,一种莫名的悲凉,怅惘之情,从词人心中油然而起,但作者还是极力安慰自己,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 :幸好,我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瘦弱的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这是标准的阿Q式的表白。紧接着这是阿Q式的无可奈何的自我标榜,词人又以非惟我老,更有人贫为宽慰自己: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活的比我更累呢。对陆游来说,作为一个离职的官宦,家在有佣仆使女,一般的家务琐事无须他处理,而故乡的穷人就不同了。所以,词人特地将更有人贫提出来,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吧。作者曾在《书喜》诗中写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 。这与此处的幸眼明身健四句的用词相同。作者万里西归,为什么还总是那样戚戚不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用自慰来解脱呢紧接着,作者作了回答: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原来陆游一生为官,志在恢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抗击金人的入侵而作出贡献,    他在不久,也是在故乡的山阴写下一篇《诉衷情》,全词是如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是因为朝廷缺乏坚持北伐收复河山一贯的思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满腹壮志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他还在《夜读兵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平身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但是一切的努力后来眼看都化作了泡影,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在词中虽然一再自慰,但是,从他躲尽危机,消残壮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是无法宁静的。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为了抗金大业,放言直陈己志,却屡屡遭到朝廷公侯的排挤,屈居下僚。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

 “短艇湖中闲采蒪” (chun):水生植物名,又名水葵,可作羹。陆游在《寒夜移疾》诗中自注说:湘湖在萧山县,产蒪绝美。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蒪。这里,陆游的采蒪和其它人的采蒪有着不同之处,词人并不缺乏美味的菜肴,他采蒪主要还是在表现他的无奈,他的消磨时日。或者说他是去感受一下下湖采蒪的乐趣。当然,自己采来自己尝鲜,也不乏美妙之处。

结尾: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我还有什么可以有遗恨的呢?现在我与渔翁饮酒同醉,与小溪旁的农民结为邻居,我感到这一切很满足了。这样的生活真得能让词人满足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词中吾何恨三字透露了词人心中的不满。既然没有,又何必问。既然问了就应该是有恨。如果无恨,这问就显得无理;如果有恨,又是恨什么呢?词人没有回答,应该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更让人感到陆游有的是让他痛苦难耐的恨。我们从直到他临死时候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陆游的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恨。这是陆游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后人无可遗忘的诗人、词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成为他的诗词让我们百颂不厌的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操是一以贯之的。他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的统一的思想,这正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这样不说出来的恨,就更加使词人和读者痛苦难耐了。

综观全词,看似写得旷达轻松,实际上是含泪的微笑。读陆游的作品,常会使人血脉喷张,为他的爱国热诚所感动。梁启超曾经写下一首《读陆放翁集》的诗,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困干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如果改第二句 百无聊赖以诗鸣百无聊赖以词鸣,同样是很恰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