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本书的离奇传世经历

 汐钰文艺范 2015-10-03

所谓“孤本”书,即为仅此一部的书。由于中国古代纸张保存时间有限,如今,明代以前具有相当史料及文物价值的书很多已成为孤本。由于孤本书“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因此为历代收藏者所重。

近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就藏有诸多孤本书,学者毕树棠和冯友兰等曾应郑振铎之约,前往其寓所观书。在看到不少孤本珍籍后,毕树棠在当天的日记中说:“久闻郑君居沪时,已收藏甚富,多为文学珍本秘笈,今日一见,果然话不虚传,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尤以词曲小说一类之善本为最多。”

孤本书除了收藏难度大之外,保存也成为一件颇为困难的事。由于没有副本,一旦发生战乱、火灾、水淹等都会使其再也无法流传于世。纵观历史,中国最为跌宕起伏的孤本书抢救过程便是绝世典籍《赵城金藏》的波折经历。

《赵城金藏》是12世纪金代刊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所谓大藏经,就是佛教典籍汇编而成丛书的总名,是一部百科式的佛教全书,它收集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赵城金藏》当年在山西刻印,随后板片运京,元代初年,藏经又有补刻,为赵城县广胜寺所请,刷印一部,运回山西。后来金代书板俱毁,只有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密藏的这部大藏经保存了下来,成为传世孤本。

这部《赵城金藏》不知在偏僻一隅的广胜寺里隐秘地保存了多少年,直到1933年,一位来自江苏省的法师到广胜寺,才让它重现天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不久,日军占领赵城,当得知日本人也在寻找这部珍贵的《赵城金藏》时,寺内僧人为这部书的命运忧虑不已。

于是,僧人联系了赵城县附近地区的八路军,在1942年农历三月的一个夜晚,几队八路军战士悄无声息地来到广胜寺,在寺内僧人的配合下,人背马驮,经过一夜奔劳,将4000多卷经卷全部运到地委机关,此后,为了避开日军的扫荡,《赵城金藏》再次被转移,最终被运至八路军太岳行署驻地——山西沁源县山区的一个废弃煤窑,在那里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

到这里,众人抢救孤本《赵城金藏》的故事并没有完结——在转运过程中,还经历了一段离奇的插曲。原山西省新华书店经理冯玉玺的家乡南山底村是抢运佛经的必经之路,就在八路军抢运佛经的第二天早晨,冯玉玺的父亲冯俊在拾羊粪时从田埂的小径旁捡回了两卷遗失的《赵城金藏》,如获至宝。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这两卷《赵城金藏》始终被视为护身法宝般伴随着冯氏一家,没有受到任何损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冯玉玺了解到经卷的价值,把它们献给了国家。如今,历经800余年沧桑的《赵城金藏》安然地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它的存世也向人们诉说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护书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