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

 古典文化一站 2015-10-04

  战国弓形夔龙佩,宽90mm,高40mm,厚4.3mm。

         战国弓形夔龙佩,双面镂空雕琢而成,整体呈“弓”字形,龙回首,椭圆眼,额上有角,向后曲伸,吻部上卷并与背部相接,下颌张开,钻一圆孔用以表示张开的龙嘴。身下有两足,尾部上卷并分叉,龙身外缘有突起的轮廓线,两面以“剔地阳起”的方法,碾琢出谷纹。背部钻有一孔,用以系佩。龙体形态非常威猛,呈蓄势待发状。

       此战国夔龙佩和田玉质,呈半透明状,包浆厚重,与阴线内外统一。整体沁色为土黄色及少量赭色沁,沁色伴随玉质绺裂沁入玉肉,且沁色过渡自然,在龙背部出现白化、钙化现象。受坑口恶劣环境影响,土蚀土咬比较严重,蚀坑较多,坑内产生了云母状的结晶体。在龙尾部及背部侧面,蚀坑较为集中,已近似于石灰状,不能透光。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A面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B面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A面自然光下反光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B面自然光下反光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透光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透光观察图二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透光观察图三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透光观察图四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透光观察图五

 

    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鼻部卷云纹绺裂及土蚀土咬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鼻部卷云纹绺裂及沁色观察图

       由以上两图可见,沁色伴随绺裂沁入玉肉,显而易见是工在前,沁在后。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背部的白化现象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颈部的白化现象观察图

    由上两图可见,白化与沁色阴线内外一致,且层次分明,很明显工在先,入土沁色及白化现象在后。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尾部侧面的土蚀土咬及云母状结晶体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侧面背部的土蚀土咬及云母状结晶体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尾部的钙化与土蚀土咬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尾部土蚀土咬及云母状结晶


       从以上60倍的放大图片观察,此夔龙佩入土后受坑口恶劣环境的影响,侵蚀比较严重。但是还可以看出,包浆依然厚重,浑然一体,并与阴线内外一致,包括尾部土蚀土咬成石灰状的部分,包浆也是无处在。龙背部白化现象呈斑块状分布,与沁色层次分明。土壤中含有铁离子的沁色在水的媒介下由绺裂作为沁门沁入玉肉,深入肌理;阴线明显可见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未白化、土蚀土咬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
       其次,从加工艺分析: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A面眼部特征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B面眼部特征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谷纹的接砣工艺及附着物观察图

       从以上放大图可以看出,夔龙A、B面眼部和谷纹都是用短小的阴线连接而成,接砣、落砣和起砣的痕迹非常明显,且阴线外包浆厚重,与表面浑然一体。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绺裂的延续与工艺观察图

       由此图可见,绺裂穿过了谷纹及边缘砣痕,裂缝处形成了下陷。可以断定,工在前,入土后受环境影响在后。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尾部的研磨砂打磨痕及附着物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侧面的拉丝痕及绺裂沁色延续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嘴部孔洞内包浆及白化现象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夔龙佩嘴部孔洞内包浆及白化现象观察图二

       从以上60倍的工艺放大图看,此夔龙佩做工细致严谨,阴线接砣、起砣、落砣痕迹明显,砣痕短而有力,阴线的底部也可以看到研磨砂加工的痕迹,符合古代玉匠碾琢玉器的工艺特征。

      夔龙佩为片状,透雕。镂空加工痕迹放大图可见,镂空曲线是由很多小弧面组成,这是由拉丝打通加工工节造成的;而且,镂空面上有横向打磨痕,这是在拉丝打通之后,又用管钻横向打磨镂空面而形成的痕迹;镂空面上可见随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自然延续过渡到镂空面,且在镂空面上入土后发生的土蚀土咬现象,这是工在先,入土特征在后的特点。

 

      再次,从形制上分析: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龙形玉佩  商代晚期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109号墓出土  蘑菇角  单足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龙形玉佩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晚期龙形玉佩

    由上面几图可见春秋晚期已出现弓身、回首、卷尾的龙形佩。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战国早期龙形玉佩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弓形夔龙佩
陕西旬邑县出土的夔龙纹玉佩

        夔龙是汉族从上古传说至今的一种像龙,无角单足无爪的怪兽,是龙的萌芽形象,俗称“拐子龙”。早期是充满了神秘、威仪的图腾,到后来发展成为乘御的交通工具,黄帝乘龙升天,颛顼驾龙而至四海,大禹用龙疏导洪水等神话传说流传久远。到春秋战国时,常用来比喻君子和贤人。《礼记.仪礼》记载:蛇、龙,君子类也。除此之外,也有古代文献说夔是蛇状怪物,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玉琢制成龙形器,用以祭祀或佩戴,在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龙佩非常流行,体现了在当时典型的“君子佩玉”时尚。夔龙由早先的无角、单足无爪,渐渐演化成独角单足、双足或四足,直至明清出现三爪、四爪,雍正时期出现了五爪夔龙纹。龙身的纹饰由早期的菱纹、三角纹、勾云纹、卷云纹等,发展到后期的谷纹、涡纹、乳丁纹、勾连云纹等多种纹饰,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琢制美玉的审美创造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综述,从入土特征、加工工艺、二者先后关系、器型和纹饰等方面的特点,符合战国中晚期龙佩特征。因此,推断此龙佩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夔龙玉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