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汉古玉赏析——饕餮纹双凤玉佩

 宝宝元 2015-03-10

饕餮纹双凤玉佩,长8.3cm,宽6.3cm,厚0.75cm。

饕餮纹双凤玉佩,下方为饕餮纹,上方为镂空双凤纹,双面纹饰。玉佩包浆浑厚统一;有土黄色、赭色等沁色,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玉佩局部钙化,由内而外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玉佩玉质油润细腻,属和田玉。

饕餮纹双凤玉佩A面图


饕餮纹双凤玉佩B面图


饕餮纹双凤玉佩逆光底面观察图


饕餮纹双凤玉佩逆光侧面观察图


饕餮纹双凤玉佩逆光顶面观察图


玉佩卷云纹阴线放大观察图


从上图可见,阴线内外包浆统一;钙化、白化现象在阴线内外一致;随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在工艺上延续,且过渡自然;土壤中含有铁离子的沁色在水的媒介下由绺裂作为沁门沁入玉肉,深入肌理;阴线明显可见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

饕餮纹眼部放大观察图一


从上图可见,饕餮纹眼部阴线内外包浆统一;钙化、白化现象在阴线内外一致;明显可见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

饕餮纹眼部放大观察图二


饕餮纹眼部放大观察图三


从上图可见,阴线内外土蚀土咬特征一致,延续过渡自然,显而易见是工艺在先,入土特征在后。

饕餮纹阴线放大观察图


从上图可见,阴线内外包浆统一;白化现象在阴线内外一致;阴线明显可见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

土蚀土咬、绺裂在工艺上的延续、沁色、白化现象放大观察图


从上图可见,阴线内外包浆统一;白化现象在阴线内外一致;随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在工艺上延续,且过渡自然;土壤中含有铁离子的沁色在水的媒介下由绺裂作为沁门沁入玉肉,深入肌理;阴线明显可见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

凤尾钙化、土蚀土咬现象观察图


凤尾土蚀土咬现象观察图


凤眼放大观察图


镂空局部放大观察图一


镂空局部放大观察图二


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玉佩包浆浑厚统一,阴线和镂空部分与玉佩表面包浆一致;有土黄色、赭色等沁色,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随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在工艺上延续,且过渡自然;土壤中含有铁离子的沁色在水的媒介下由绺裂作为沁门沁入玉肉,深入肌理;玉佩局部钙化,由内而外,钙化、白化现象在阴线内外一致,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

其次,从加工工艺分析:

1、饕餮纹、凤纹的纹饰加工阴线明显可见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砣痕短而有力,阴线底部可见深浅不一的研磨砂加工的痕迹;且阴线内外各入土特征统一,工艺在先,入土特征在后。

2、镂空加工痕迹放大图可见,镂空曲线是由很多小弧面组成,这是由拉丝打通加工工节造成的;而且,镂空面上有横向打磨痕,这是在拉丝打通之后,又用管钻横向打磨镂空面而形成的痕迹;镂空面上可见随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自然延续过渡到镂空面,且在镂空面上入土后发生的土蚀土咬现象,这是工在先,入土特征在后的特点。

再次,从器形和纹饰上分析:饕餮纹双凤玉佩,下方为饕餮纹,上方为镂空双凤纹,双面纹饰。饕餮纹和凤纹的特点符合战汉的制玉特点。

最后,补充印证: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纹是古代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被应用到宗教文物(青铜、玉器等)、酒具器皿(如:饕餮纹酒尊)、建筑艺术(如:饕餮纹半瓦当)等诸多方面。

饕餮纹拓片图


综上所述,从入土特征、加工工艺、二者先后关系、器型和纹饰等方面符合战国出土玉器特点,因此,推断此玉佩为战国饕餮纹双凤玉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