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玉鉴定四步曲”实战分析——西汉龙纹席镇
说到“出土古玉鉴定四步曲”,到底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如何运用呢?那么,现在就以实物一一剖析:
西汉龙纹席镇尺寸:底面直径:6.6cm 高:4.2cm,见下图。

正面1

正面2

底面图
首先开始第一步:依据这块玉器入土以后形成的各种现象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去解释清楚,这是首要的。你通过对它的沁色、钙化、包浆、绺裂、土蚀、土咬等在土里面形成的特征入手,先去断定这块玉器老不老,初步断定它是块老东西。这一步在整个古玉鉴定中占得比重约50%-60% ,是鉴定玉器新老的关键一步。
这就是鉴定出土古玉的第一步,先根据它入土特征断定它的新老。
1、玉器下方靠近地面,受地湿、地温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发生了钙化现象。钙化部分过渡自然、包浆浑厚。(见图1及底部图)

图1
2、钙化部分间或黑色的棺木或碳化物水溶性沁色,以及黑褐色的土沁、铜绿沁色,沁色丰富,相互叠加,这是玉器入土后自然形成的现象。(图2)

图2
3、玉质温润、致密、细腻,具备和田玉的特征。特别是各部位包浆统一,这也是玉器入土后与土壤中的物质产生置换反应,吸附有机质,长期形成的特点,特别是各部位包浆统一,此件玉器雕工复杂,包浆作伪难以企及。(图4)做伪只能上油或封蜡模拟此现象,此件完全排除上油或封蜡。(图3)

图3

图4
4、玉器入土后产生几处绺裂,自然曲折贯穿玉器凹凸处,裂缝宽度均匀,裂处黄色土沁较重。(图5)
5、有沁色的部分,每点沁色都能找到裂口,也就是沁源。(图6)

图6
小结:以上5点说明此件具备入土特征。
第二步、从玉器的加工工艺去进一步判定这件东西是一件老东西。为什么工艺这么重要呢?因为每个时期、每个地域,加工玉器都有它的时代特征,使用的工具不同,在玉器上面留下的痕迹、微痕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必须要掌握每一个时期不同工具加工玉器留下的不同痕迹。我们掌握了这一点,对于古玉鉴定的新老起了进一步的辅助作用。它的比重可以占到40%-50%。
结合第一、第二步,基本上可以把这件玉器新老的90%确定下来了。
1、造型生动、姿态优美、浑厚饱满,颇具美感。龙的造型具有战汉风格。(图1)
2、龙眼部阴线内部包浆与外部包浆自然、统一。虽经过精细打磨,仍可见古代铁砣加工留下的痕迹。(图7)

图7
3、龙眼部细阴线和沁色以及阴线和裂的关系,表明是先工后沁或先工后裂。(图5)

图5
4、下部有一凹处,使用了管钻打孔,可见断裂处的包浆及沁色,还有粗粗的旋纹和慢速旋转留下的不规则。 (见图8)

图8
小结:以上4点说明此件具备古代加工工艺特征。
第三步、根据它的器形和纹饰去判定年代。
根据器形和纹饰的时代特征,去进一步判断它的年代,这样几乎这件出土的玉器被你鉴定的淋漓尽致,一般不会漏掉了。
本件从造型和螭虎的造型,可以推断为战国晚期、西汉早期的器物。为稳妥起见,推后一些不为过,所以,断为西汉时期较为妥当。
第四步、进一步通过它的一些细节问题,或者是它的玉质,或者是它的文化内涵去辅佐断定这件东西的价值,从而起到一定的评估作用。
1、底部圆形十字对角测量,AB、CD距离相差 0.5 mm。
2、底部圆形厚度,A、B、C、D各部位厚薄不均。
3、厚部顺楞摸去有凹凸不平感。
4、底部平面部分,放在玻璃板上按动,出现撬动不平现象。
5、整体造型及纹饰特征,具备西汉特点,是一件压在席子四角,防止席子翘角的用具。
6、玉质细腻,温润,说明其密度较大,细密度较好,具备和田玉的典型特征,断为和田玉。
小结:以上6点说明此件是手工磨制加工形成,同样具备古代加工工艺特征。
综上所述,此器物断为:西汉和田玉双龙纹席镇。
|